《左传》中复仇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左传》中复仇问题研究
【摘要】:《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其严谨的史学风格和可信的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春秋时期,邦国之间的战争淡化了“大家族”观念,而内部的争权夺势则恶化了“小家族”之间关系,通过从《左传》中统计出来的49个复仇案例,可以明显看出来春秋时期的复仇不同于之前强烈的血亲复仇,强调个人之利益、自尊等世俗问题。 根据其复仇的起因以及形式把春秋时期的复仇分为亲属复仇、利益复仇、自尊复仇和鬼魂复仇四种类型。亲属复仇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的吴楚之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的推崇使复仇氛围浓厚;春秋时期人的私欲外化以及供不应求现象促使利益矛盾尖锐,增大了仇恨产生的机率;传统的西周礼乐文明曾经塑造了贵族的品质,而这遭受到一批人有意无意地践踏,较强的自尊心不足以忍受侮辱;春秋时期人文思潮并没有根本上革新传统的鬼魂信仰,这是鬼魂复仇的基础,《左传》中详细的鬼魂复仇呈现出鬼魂可以通过梦境和现实两种形式出现,并且梦中的鬼魂多抽象化和恐怖化,潜伏一段时间后借助外力实现复仇。 通过对比可知,《左传》中存在为父兄、族人、自己、夫妻、姊、姊夫复仇,并且复仇必须向伤害着本人复仇。对于复仇,民众潜意识里普遍存在仇和报等量关系原则和私仇不及公事的原则。国家对复仇在程序和调人职位的设置上,都体现出国家对于情于理复仇认同的态度,并把它纳入到国家的正规管理。 《左传》中的复仇有四个特点:第一,复仇内涵上,亲疏关系对复仇程度影响微弱;第二,复仇手段上,以借力复仇为主;第三,复仇阶层上看,多记载贵族阶层中的复仇,鲜见下层民众的复仇;第四,复仇思想上,由以前的复仇双方都针对本人转变为斩草除根。 通过警卫系统和礼制文明阐明反复仇策略,认为复仇与反复仇存在相互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左传》 复仇 反复仇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选题旨趣与研究价值8-9
- 1.2 研究现状述评9-11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3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春秋历史背景13-26
- 2.1 “复仇”概念解析13-15
- 2.2 《左传》中复仇案例统计15-21
- 2.3 追溯复仇的理论及春秋以前的复仇事例21-24
- 2.3.1 原始复仇21-22
- 2.3.2 春秋以前的复仇案例22-24
- 2.4 春秋时期复仇的大背景24-26
- 第三章 《左传》中复仇的类型及原因26-36
- 3.1 亲属复仇26-27
- 3.2 利益复仇27-31
- 3.3 自尊复仇31-32
- 3.4 鬼魂复仇32-36
- 3.4.1 春秋时期的鬼魂信仰32-33
- 3.4.2 鬼魂复仇案例分析33-36
- 第四章 《左传》中复仇的范围及原则36-43
- 4.1 复仇范围36-39
- 4.1.1 为谁复仇36-38
- 4.1.2 向谁复仇38-39
- 4.2 复仇原则39-41
- 4.2.1 仇与报等量关系原则39-40
- 4.2.2 私仇不及公事原则40-41
- 4.3 复仇的官方规定41-43
- 第五章 《左传》中复仇的特点43-47
- 5.1 亲疏对复仇程度影响微弱43-44
- 5.2 以借力复仇的手段为主44
- 5.3 鲜见下层平民复仇44-45
- 5.4 开始萌发斩草除根的复仇思想45-47
- 第六章 《左传》中的反复仇策略47-55
- 6.1 反复仇策略47-53
- 6.1.1 武力对复仇的戒备47-52
- 6.1.2 礼仪对复仇的抑制52-53
- 6.2 复仇与反复仇的关系53-55
- 结语55-56
- 附表 亲人之间的内斗56-59
- 参考文献59-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洋;;“髡刑”探源:以法人类学为视角[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2 黄敏;;伍子胥、勾践、夫差复仇比较——《史记》中复仇意识管窥[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关晓丽;《周礼》司法制度中所见的氏族制残余[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孙云;张学玲;;复仇法的遗留与任侠者的产生[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迈克尔·达尔比,王立,魏彬彬;传统中国的复仇与法律[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6 唐沙;《左传》自杀描述面面观[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张建国;中国古代复仇观之我见[J];法学;1998年08期
8 杨竹喧;;复仇在古代中国[J];法制与社会;2008年30期
9 王兴;;礼与法的冲突——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的法文化解读[J];经营管理者;2010年11期
10 黄珂;;自尊与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消费导刊;201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云萍;伍子胥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沁芳;齐桓公、晋文公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韩婷婷;论传统道德伦理影响下的伍子胥故事[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慧;个体自尊水平与攻击行为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潘法宽;《史记》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荣;自尊、自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杜仲;论春秋战国时期世俗思想与宗教思想的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玲;论《史记》恩仇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秦双星;情理法视阈下中国古代复仇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唐菀泽;中国古代复仇问题的法律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9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8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