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文学动向_《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近现代三国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0年
近现代三国学研究
李国帅
【摘要】: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号称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名著,而作为诞生最早、对后世有着最广泛深远影响的《三国演义》以其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篇之作在四部小说中独辟先河。一个短暂的历史年代,一部通俗畅销的经典小说,能引起后世历久不衰的广泛关注,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给人以启迪,并在以后的千百年间产生深远影响,是唯三国所独有的。举凡与三国有关的,都可从政治学、军事学、外交学、人才学、谋略学、伦理学、心理学、审美学以及经济、科技学、人际关系学,等等,有做不完的文章,道不尽的哲理,这正是三国历史之妙、演义之妙的所在,以至于我们给它冠以“三国学”的名字。因此,探究“三国学”从古代至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三国学”历史发展演变轨迹,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新旧文化不断的冲击和融合下,研究其经历的递嬗和转型的过程,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近现代“三国学”的学术脉络,从而有利于就此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境遇和普世价值等问题的认识,这对于发掘本源性文化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复杂性的认识与探究。 关于“三国学”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演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晚清以前的“三国学”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探究《三国演义》成书的历史演化,这对研究历史上的三国时代和以后的“三国学”的文本研究、传播研究、以及近现代三国学各个时段的学术史研究都有开疆拓土的价值。第二阶段主要是探究明清之际,《三国演义》的抄本传播、明刊本的演化和后来清刊本的流行的发展演变轨迹,这些都在极大程度上普及了《三国演义》这一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使其在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其次,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随着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变迁及近代文学的兴起,特别是在近代中西新旧文化不断的冲击和融合下,“三国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趋势,中国古典文学至此终结,近代文学由此而生。在中国学术现代化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宏观背景下,《三国演义》研究逐步摆脱了比附经史的传统观念及以感悟式“评点”为主体的传统批评方式的限囿,开始尝试融合西方现代人文科学新的理论与方法,由此将《三国演义》研究引上了现代学术研究的轨道。 再次,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国学”研究,经历了建国前十七年三国学研究和新时期的“三国学”研究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由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研究在新的时期加强了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想主题、文学审美、艺术特色、整体结构研究等领域必然会产生与往常不一样的发展轨迹。后一时期在新时代的影响下,是《三国演义》研究的多元发展阶段,也是20世纪研究成果最为辉煌的时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前,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在此阶段,除了对中国大陆“三国学”研究的梳理和探讨外,在中外学术交融背景下的“三国学”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最后,是对《三国演义》之所以被称为“三国学”的宏观文化意蕴。主要是从其现代社会文化影响角度来总体论述“三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想文化转型中是如何体现的。 研究历史,研究文学名著,其落脚点在于有益于现实,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三国学”研究决不能搞成书斋式研究,而应面向社会,面向当代,尽可能紧密联系实际,使之有针对性,对社会有所裨益。当今社会的芸芸百态,从人性角度都可以在三国历史、《三国演义》中找到影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印证。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小至我们芸芸众生如何立身行事,如何学会做人的一些起码准则,都可从中得到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7.4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前程;王怡;;从杂剧《风云会》看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关系[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邬文清;;论《三国演义》的泛生命意识[J];名作欣赏;2011年27期
3 张宝;;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5期
4 赵瑞华;王礼亮;;《三国演义》中陈宫形象解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5 王冠;;罗贯中写作趣事[J];课外生活;2011年10期
6 张玉梅;张祝平;;明代《三国》版画对曹操的褒与贬[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文军;李培甲;;国内《三国演义》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8 蒲韬;;曹操政治思想的探究——光辉的一面不可磨灭[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9 陈为人;;“万里黄河万卷书”系列之七 罗贯中寄寓刘玄德[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10 李国文;;罗贯中的曲笔[J];中国人才;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孟繁仁;;“仓颉造字”与罗贯中“隐名石匾”——罗贯中文物史料的新发现[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3 喻斌;;曲直随剪裁 善恶任取舍——析《三国演义》中上庸之战的虚与实[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许雯丽;;论审美与道[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晓家;;《水浒传》作者系罗贯中考辨[A];水浒争鸣(第二辑)[C];1983年
7 李永祜;;《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与田王二传的作者——与孟繁仁诸先生商榷[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前程;;浅论罗贯中对《水浒传》的贡献[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9 单长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国演义》之作[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浦海涅;;《水浒传》著者问题研究[A];水浒争鸣(第十二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薛庆元 通讯员 于峰;[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2 张志和;[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刘海英 高希珍 刘燕芳;[N];山西日报;2002年
4 易中天;[N];南方周末;2010年
5 际平;[N];中国信息报;2011年
6 蛟潭二中 王胜生;[N];学知报;2010年
7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蒲荔子 实习生 周晓婷;[N];南方日报;2011年
8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9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10 胡德平;[N];南方周末;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2 聚宝;《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3 赵美玲;中国古典诗歌在泰国当代的传播与影响[D];上海大学;2010年
4 李正学;毛宗岗小说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贤珠;《平妖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甄静;元明清时期《世说新语》传播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帅;近现代三国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种松;对《三国演义》中武术器械之探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3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邹彬;《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古旭;《三国演义》研究三题[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6 刘大印;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韦春萍;《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梁现利;《三国演义》中智者形象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9 张娜;古代经典的当代解读[D];河北大学;2009年
10 崔高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言语交际的语用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近现代三国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2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2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