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清榆林城市地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1 23:06
  榆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前身是明初的榆林庄,之后相继设堡、卫、镇、府,实现了由军事治所向行政治所的转变。明初北部边防形势使得榆林庄建立成为必要,无论从宏观的九边形势还是微观的防守、城市生存,榆林庄选址在东山西河都是具有很大优越性。伴随榆林城军事地位的提升,出于城市防守需要,先后两次向北拓建。另外,人口的滋生、膨胀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区南拓和逻城的修建。迨至清朝,民族政策转变下榆林城以北的军事威胁减弱,相反自然因素导致该时流沙侵袭北城,以致城区南缩。在榆林城由军事治所转为行政治所过程中,城内行政和军事建置分别发生了由次到主、由主到次的换位,其分布大多居于中央大街以西。同时,榆林城的军事性质也带来许多特色的文化现象,如一些教育机构、祠寺、四合院的形成都是顺应军事形势出现的。明清榆林城的城郊布局充分利用了东山、西河、红山等自然实体,形成了人工军事建置和自然要素一体的特色布局。榆林城自明代以来渐渐形成六楼骑街、南北狭长的布局特征,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礼制和实用的筑城指导思想。全文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探讨榆林城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主要体现在历史背景和宏观、微观地理环境两个方面。榆林城是明代北方建立边防系统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城址的选择上体现了军事的需要,不仅利用了周边的山脉作为固有的防御系统,而且就小范围来说,榆溪河及其支流等对城址的具体选择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明清以来榆林城的拓建及规模。榆林城经历了几次拓展,其主导因素是军事地位的提高以及带来的人口滋生。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清代榆林城形制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第三章,军事、行政建置是榆林城内的主要设施,明代因为军事形势较为严峻使得城内军事建置居多。而行政建置居于次要地位,表现在数量较少、类型不完善。入清以后,随着民族政策转变,行政建置取代军事建置成为主导。期间,榆林城实现了由军城向治城的转变,城市性质发生转化,主要表现就是军事、行政建置的转化。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明清榆林城内的文化设施和四合院。城内的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寺庙、祠祀、学校等,这些文化设施的建置主要分布在东山上,地理位置上体现了文化建置分布的共性,即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即与战事、将领崇拜相关的文化设施在明代居多。民居方面,榆林城内四合院的分布是明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军事移民中山西、北京地区人口所致。同时,清代城内四合院的分布也反映了商业零售点的分布和城内街道的布局。第五章,榆林城郊布局分为人工军事建置和自然实体两种,构成了整个榆林城郊布局特色。人工建置有镇北台和凌霄塔,自然实体的利用包括东山、西河、红山。其中榆溪河的利用和改造是明清两代城郊自然实体利用的典型,也是榆林城郊重要的一部分。第六章,总结了榆林城的布局特征和规划思想,主要体现了实用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筑城礼制。本文属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范畴,学界同仁对古代城市的研究用力颇多。榆林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其历史时期特殊的军事地位和地理位置。所以,研究的人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各异,研究的成果自然层出不穷。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明清时期榆林城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从城市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其做一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力求从城市历史地理角度分析榆林在从军城向治城转变下城区内部结构的变化。另外,民族对抗背景下城内特色的文化设施形成及分布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榆林城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早期北部边防体系
        二、东胜卫设立及南撤
    第二节 宏观地理形势
        一、防守路线
        二、榆林庄地位
    第三节 微观选址因素
        一、普惠泉
        二、东山
        三、西河
第二章 榆林城的拓建及规模
    第一节 拓建过程及空间范围
        一、建城
        二、北城拓建
        三、南城拓建
        四、逻城修建
    第二节 形制确定
        一、诸次修补及包砖
        二、同治回缩
    第三节 拓城与"迁城"
        一、动力分析
        二、拓城与"迁城"的关系
第三章 榆林城内的行政与军事建置
    第一节 军事建置分布及特征
        一、明代城内军事建置设立及分布
        二、清代军事建置的演变及特征
    第二节 行政建置分布及特征
        一、明代城内行政建置设立和分布
        二、清代行政建置变化及原因
    第三节 城市性质转变影响下的结构演变
        一、职官设置
        二、对地域统率作用
        三、城区结构演变
第四章 榆林城内文化、民居设施
    第一节 明清榆林城内教育机构的设置
        一、儒学、医学、阴阳学、社学
        二、武学、书院、义学
    第二节 寺庙、祠祀分布及影响因素
        一、祠庙
        二、寺观
        三、设置及分布的原因
    第三节 榆林城内的四合院
        一、城内四合院史况
        二、产生原因分析
        三、城内四合院现存状况
第五章 榆林城郊建置及布局
    第一节 城郊建置
        一、"城郊"概念界定
        二、南塔北台
        三、东西两郊
    第二节 榆溪河利用与改造
        一、榆溪河概况
        二、城市发展对榆溪河的利用
        三、明清时期榆溪河泛滥与治理
    第三节 红山利用及影响
        一、红山防御体系
        二、红山互市
第六章 榆林城布局特征及规划思想
    第一节 明清榆林城布局特征
        一、六楼骑街
        二、南北狭长
    第二节 规划思想
        一、实用思想
        二、传统礼制筑城思想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延绥镇国防措施的演变与成因分析[J]. 孙卫春.  宁夏社会科学. 2008(04)
[2]陕西榆林明长城新发现“阳坬墩石碑”考[J]. 于春雷.  文博. 2008(03)
[3]榆林 谜一样的边塞古城[J]. 刘德英.  科学中国人. 2007(01)
[4]从“军城”到“治城”:北边民族交错带城镇发展的一个轨迹——以明清时期陕北榆林为例[J]. 张萍.  民族研究. 2006(06)
[5]榆林四合院民居的多民族文化性[J]. 王小莉,于洪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01)
[6]陕北城镇空间形态结构演化及城乡空间模式[J]. 周庆华.  城市规划. 2006(02)
[7]万历间延绥中路边墙流沙猖獗原因探析[J]. 肖瑞玲,于志勇.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
[8]明代榆林建置年代问题探讨[J]. 李大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9]明清时期榆林城遭受流沙侵袭的历史记录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J]. 顾琳.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04)
[10]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J]. 郭红.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02)
 
硕士论文
 
[1]再现失落的形胜:陕北历史城镇山水空间形态案例研究[D]. 范志永.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陕北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初探[D]. 李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3]陕北地区河谷型城市边缘区规划研究[D]. 王振.西北大学 2007
[4]陕北煤炭城镇居住空间演进与发展研究[D]. 史怀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5]榆林市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陈培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6]榆林市产业发展与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关系研究[D]. 徐秋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7]从榆林卫到榆林府[D]. 屈华.陕西师范大学 2006
[8]韩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 吴朋飞.陕西师范大学 2005
[9]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D]. 李严.天津大学 2004
[10]基于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榆林四合院民居的研究[D]. 王小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本文编号:1761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761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c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