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白河鸭河口—新野段的河道变迁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06 07:59
白河是汉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人口稠密的南阳盆地。历史时期,白河曾在灌溉与航运等方面对南阳盆地的农业生产、商业繁荣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河流陂堰的灌溉功能降低了旱灾对南阳盆地农业的威胁,明清时期其航运优势使南阳盆地成为沟通南北的枢纽,并造就了白河沿岸一系列市镇的繁荣。稠密的水网对南阳盆地的水土保持与小气候调节也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历史时期南阳盆地的农业、商业与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的防洪水利事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白河河道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除参考历代地理志外,文章还参考了正统《南阳府志》、万历《南阳府志》等明代孤本方志资料。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乾隆年间的《重修观音堂碑记》。在河道变迁的规律、范围、原因分析上,较多运用了自然地理学理论和成果。卫星照片与古地图在本文中也有所运用,老白河故道、东湾村白河故道的复原即是利用卫星照片。根据历史时期白河鸭河口-新野段的各段河道的发育、变迁特征及河流地貌的特点,可以将白河鸭河口-新野段河道以今南阳市和瓦店镇为界划分为以下三段:鸭河口-南阳段:该段变迁特征表现为局部的侧蚀或摆动。历史时期河道较为稳定,仅表现为局部的摆动或侧蚀。北魏、北宋时期的河道在今天河道稍东,明清时期南阳城段河道北岸有较强的侧蚀现象。主要原因是河道受到上更新世以来河道下切而形成的阶地的限制。南阳-瓦店段:该段河道发育、变迁的特征及河流地貌的特点是,河道出现了明显的曲流发育,但摆动仍受到阶地的限制,同时河道的西岸也开始有天然堤出现。历史时期该段自汉代开始即有曲流发育,近代以来也有该段河道裁弯取直和侧蚀的记载。明清方志中也有南阳以下段河道西岸天然堤的记载。这种天然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新构造运动以来,南阳盆地东西部上升不平衡造成的河道东摆。瓦店-新野段:该段变迁的特征是出现分流及改道现象较多,河道西岸也有明显的天然堤。历史时期至少自北魏开始,新野以北地区就有白河的分流河道和较大的湖泊发育。金元明清时期表现出河道缓慢东摆,然后改道性西迁的规律。这些现象和规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地质时期的新野凸起使新野以北的沙堰为中心的地带成为南阳盆地的沉积中心,从而形成冲积低缓平原,因此堆积作用在该段表现的十分明显,阶地发育不明显,地势低下,河道缺乏束缚,因此容易发生分流或改道现象。同样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道长期东摆,在河道西岸留下了天然堤。明清时期,河道的东摆受到东侧分水岭的限制,气候变冷及上游山区的开发,使白河含沙量增大,下游沉积作用加剧,这些因素使河道发生了改道性西迁。白河鸭河口-新野段的河道变迁对地方社会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白河的侧蚀或改道造成的洪涝灾害是南阳城段河道北岸的堤防与新野段新白河堤防的修建的直接原因。老白河的湮塞与沿河陂堰衰落也有密切的关系。新野段白河的改道及老白河的湮塞,是沙堰镇萧条的最重要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147;K207
本文编号:2778514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147;K20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河道变迁的研究
(二) 南阳盆地的区域研究
三、研究内容与主旨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构成
第一章 历史时期白河鸭河口-瓦店段的局部侵蚀与摆动
第一节 石桥镇段河道的西移
一、北魏时期河道较今之河道偏东
二、北宋时期河道在今河道东二公里
第二节 南阳城段河道北岸的侵蚀
一、唐至明中期河岸相对稳定在南阳城东南三里
二、明后期至清中期河岸坍塌至南阳城东南一里
第三节 南阳-瓦店段河道的曲流发育记载与摆动
一、古籍中的曲流发育记载——“澨”
二、近代以来的河道侧蚀和裁弯取直
第四节 《水经注》中白河流向与今河道流向接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历史时期的白河瓦店-新野段河道的改道性变迁
第一节 北魏时期瓦店-新野段河道的分流记载
第二节 元明清时期白河瓦店-新野段的改道性变迁
一、1226 年-1303 年老白河为主河道
二、1303 年-1570 年老白河为主河道新白河为分流
三、1570 年-1659 年新白河为主河道老白河为分流
四、康熙年间老白河的湮塞
五、骆庄-潦口段白河分流河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鸭河口-新野段河道的摆动范围及规律分析
第一节 南襄盆地次级构造单元对白河河道的影响
一、社旗凸起使白河下游河道向西南偏转
二、新野凸起使新野以北附近成为沉积中心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使白河河道东摆
一、新构造运动西部上升快于东部使河流东摆
二、明清方志中河道东摆的证据——蔓荆山
第三节 鸭河口-瓦店段在一二级阶地之间摆动
一、一二级阶地的物质组成和形成原理
二、一二级阶地的大致分布范围
第四节 瓦店-新野段河道改道性变迁的规律和原因
一、历史时期主河道的缓慢东移和改道性西迁
二、长期存在的分流河道至清代逐渐湮塞
三、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道变迁的影响
第一节 防洪堤防的全面修建
一、南阳城南堤防的修建
二、瓦店-新野段防洪堤的全面修建
第二节 老白河水利系统的湮废
一、元代至明中前期沙堰水利的兴盛
二、康熙年间沙堰及其它陂堰的湮废
第三节 沙堰镇的萧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少华,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3期
2 鲁西奇,蔡述明;汉江流域开发史上的环境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7年03期
3 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孙仲明;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变迁模式[J];科学通报;1983年12期
5 康大宁;孙霞;卢明三;李璐;孙国苗;;唐白河水系降水特性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07期
6 张松吉;刘善锋;;浅议河南省南部水文及地貌特征[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年05期
7 马雪芹;明中期流民问题与南阳盆地周边山地开发[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8 张建民;明清汉水上游山区的开发与水利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鲁西奇;唐宋时期汉水流域粮食作物种植及其地理分布[J];中国农史;2001年03期
10 鲁西奇;明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异[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2778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277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