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游牧习俗境遇下西夏陶瓷扁壶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8 12:06
  基于西夏游牧习俗境遇,从动静行进之拎置、防漏易取之储蓄、承载携带之驰骋、防滑易握之携持四方面充分挖掘扁壶造型设计中蕴含的人体力学、工学和生理学特征。由此进一步解读其独具特色的实用至上、同符合契、熔古铸今的设计理念与原则,从而为游牧区域陶瓷设计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启迪与借鉴。 

【文章来源】:中国陶瓷. 2020,56(12)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游牧习俗境遇下西夏陶瓷扁壶设计研究


西夏陶瓷扁壶实物

示意图,陶瓷,构件,示意图


从转场迁徙的角度而言,西夏陶瓷扁壶的肩和腹的两耳或者四耳呈桥型穿带状(图2)。其设计巧妙采用粘接及烧造工艺以增加壶身实效性,在征战、狩猎、游牧迁徙途中由皮绳穿系于瓶耳的孔洞中,降低行进难度的同时阻隔液体渗漏。载于马背携带甚为方便。如征集于宁夏海原县的西夏黑釉扁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堪称西夏陶瓷扁壶的经典之作。其腹部扁平且卷唇短颈,左右肩部穿孔系绳,不难看出拥有便于携带的实际用途。可见,西夏党项人在游牧迁徙过程中饮食起居均在草原,席地而坐、骑于马背的生活习惯直接催生了扁壶便于系绳拎置之功效。从穹庐静置的角度而述,西夏陶瓷扁壶底部饰有圈足(图3),起到放置稳定与加固胎体之用。党项人对扁壶设计时考虑到席地而坐的习惯和逐水草而居时的毡帐生活,故而有意识地扩大扁壶与地面的接触面以增加稳定性;同时对其尺寸适时调整,增加壶身的容积以便更好地面对迁徙途中严酷的自然情况。这种应实际需求而生的设计理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产物。

分析图,陶瓷,分析图,党项


图4 西夏陶瓷扁壶容积示意图综上,西夏陶瓷扁壶壶体储蓄设计原理是基于游牧生活的实际境遇反复斟酌设计的产物,是对皮质、金属及木质器物的突破与超越,充分展现了西夏党项人睿智的制瓷工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辽瓷穿孔式“鸡冠壶”造型演变特征研究[J]. 王赫德,李正安.  中国陶瓷. 2020(02)
[2]明代汲水器具设计审美研究[J]. 张明山.  包装工程. 2014(06)
[3]传承与创新的当代陶瓷艺术[J]. 何笠农.  中国陶瓷. 2012(02)
[4]产品设计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J]. 宋强,弋景刚,叶振合.  包装工程. 2008(02)
[5]论陶瓷产品的设计美学特征[J]. 余建荣,张朝晖.  中国陶瓷. 2005(01)



本文编号:33299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3299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8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