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华传统礼仪的演进轨迹与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22-02-26 15:24
  中华传统礼仪作为一种制度规范,由于自身存在结构性缺陷,在不断遭到否定后业已解体,未能完成现代性转型,从而失去主导民族文化的地位,但作为其内在精神追求的礼义一直以礼仪、礼俗的形式深刻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并且随着社会的复杂化愈益凸显出自身的价值。理性对待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使之在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发挥应有的价值,必须以现代性为标准,摈弃其中的专制等级思想及其禁锢人性的伦理规范,精简带有过度表演性和程式化的繁文缛节,推动尊贵卑贱等级伦理向以独立平等为特征的公民伦理转变,在守望传统的扬弃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型,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华礼仪体系。 

【文章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202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华传统礼仪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轨迹
    (一)定型期(夏——两汉)
        第一,“援仁入礼”:
        第二,“为政以德”:
        第三,“和谐”“治平”:
        第四,“隆礼重法”:
    (二)发展期(魏晋——宋)
    (三)衰落期(元明清)
    (四)复兴期(辛亥革命至今)
二、中华传统礼仪现代性转型的逻辑进路
    (一)实现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型,必须与封建专制权力切割,剔除其禁锢人性的伦理规范和政治教条。
    (二)实现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型,应当在甄别的基础上实现由等级伦理向公民伦理的转变。
    (三)实现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型,应当推动实现社会价值取向由单一本位主义向多元和谐主义转变。
    (四)实现传统礼仪的现代性转型,应当实现由传统“隆礼重法”理念向现代“法德并举”理念的转换。
三、建构中国现代礼仪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强化制度规范建设,深入挖掘中外礼仪道德优质资源,营造适合现代礼仪生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坚持群众观点,不仅要重视挖掘传统礼仪的价值,更要重视和总结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
    (三)坚持主体性品格,在同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创建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华礼仪制度。
    (四)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世界发展潮流,使礼仪道德变迁随着时代的节拍律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传统礼制内在价值及其现代转换[J]. 汤勤福,葛金芳.  文史哲. 2018(03)
[2]礼仪与好生活的关系及其后现代重构[J]. 江畅,蔡梦雪.  伦理学研究. 2016(05)
[3]晚清儒学转型的现代性反思[J]. 邹永厚,徐国亮.  贵州社会科学. 2015(06)
[4]论“三纲五常”的政治价值及其当代归宿[J]. 庄仕文.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4(02)
[5]中华传统礼仪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辨析[J]. 杨丹.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6]儒家思想与礼制——兼议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思想的礼法结合[J]. 邵方.  中国法学. 2004(06)
[7]儒家学说与正义观念——兼论与西方思想的比较[J]. 唐士其.  国际政治研究. 2003(04)
[8]中国礼学史发凡[J]. 杨志刚.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



本文编号:3644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644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b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