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六朝荆襄地区佛教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3 19:28
  六朝时荆襄作为聚集僧侣较多的地区之一,是佛教发展的重要舞台。在三百余年间,佛教在此发展并传播,形成在荆襄地区独有的特色并影响深远。大致在东汉末年佛教初传荆襄之地,面临荆襄本土文化,佛教迎合当地的需求,得以在六朝广泛发展。对荆襄地区境内可考的寺院和僧人活动进行分析归纳,可发现寺院数量在东晋初期和萧梁时期有着两次大规模上升,寺院经济随之发展;南朝后期荆襄地区的本土僧人数量逐渐超出异域僧人,活动范围也向外辐射,形成大规模的僧团,王朝对此以僧官制度对僧人发展进行控制。结合历史文献,对荆襄地区各个阶层的佛教活动进行观察。帝王在崇佛的同时也将佛教发展控制于王权之下;东晋时期,由于高僧与名士的结合,门阀士族中出现了不少的佛教信众,此后信仰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许多人将更多精力投入佛教教义研究,并促成我国佛教素食主义的开展;底层百姓积极投身佛教,将佛教以文饰附于生活之中以寻求心灵的慰藉。从荆襄地区佛教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地域特色中分析可发现,由于南朝君王较为宽容的态度和荆襄地区传统文化的优越及包容性,荆襄地区的佛教发展稳定;地处南北政权交锋之处,受到了双方的影响,与魏晋玄学相容,为后世禅宗、天台宗的发展打下...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相关概念阐述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六朝荆襄地区佛教发展
    第一节 佛教传入荆襄地区
        一、荆襄地区原先的宗教信仰
        二、佛教初传荆襄地区
    第二节 佛教在荆襄地区的发展
        一、三国两晋时期
        二、南朝时期
    小结
第二章 荆襄地区寺院与僧人活动
    第一节 荆襄地区的寺院
        一、寺院的分布
        二、寺院经济
    第二节 荆襄地区僧伽的发展
        一、僧人的活动
        二、道安僧团的活动
        三、僧官制度
    小结
第三章 社会各阶层的佛教信仰
    第一节 帝王宗室的佛教活动
    第二节 士族与佛教
        一、高僧与名士的结合
        二、士族崇佛与南朝素食主义盛行
    第三节 普通百姓与佛教
    小结
第四章 六朝荆襄地区佛教的特点与影响
    第一节 六朝荆襄地区佛教的特点
        一、受玄学的影响
        二、后梁时期偏重禅修
        三、交融性
    第二节 六朝荆襄地区佛教的影响
        一、对南方佛学的影响
        二、对荆襄地区文学的影响
        三、对隋唐佛教的影响
    小结
结语
附录1 :六朝时期荆襄地区的寺院统计
附录2 :六朝时期荆襄地区僧人统计
附录3 :两晋时期义解僧人活动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六朝前期荆襄地域的佛教[J]. 陈志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2]论魏晋南北朝僧官制度及其当代启示[J]. 雷火剑.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04)
[3]法显与佛教律在汉地的传承[J]. 王邦维.  宗教学研究. 2013(04)
[4]论隋唐时期佛教在荆州的传播[J]. 徐文武.  荆楚学刊. 2013(05)
[5]龟兹《十诵律》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影响[J]. 黄夏年.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6]后梁禅风之盛行与北朝佛学之南播[J]. 王永平.  学习与探索. 2012(04)
[7]汉魏西晋荆州佛教稽考[J]. 许展飞.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8]般若与玄学——论唐君毅对《肇论·物不迁论》的哲学诠释[J]. 张云江.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9]论中古时期中国佛教徒的焚身供养[J]. 石刚.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01)
[10]六朝文化研究刍议[J]. 胡阿祥.  东南文化. 2009(01)

博士论文
[1]皖江流域历史佛教地理研究[D]. 罗冰.安徽大学 2018
[2]刘宋帝王与宗教关系研究[D]. 林飞飞.南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六朝江东佛教地理研究[D]. 蒋少华.南京大学 2011
[2]南北朝淮河流域佛教研究[D]. 朱成实.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725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725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c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