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4-03-17 03:36
元杂剧是我国早期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样本,以此为对象研究其投资、生产、传播、流通、消费、再生产的过程很有意义,可通过归纳元杂剧这一特殊的断代文化产业现象的主要特点,了解剧作家与艺人的经济生活,还原创作与演出的市场化运作形态,回顾官方演出制度形成过程,考察元杂剧市场发展历程及其兴衰的原因,分析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动因和社会制度性因素。在元代社会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但不限于古代文献资料,以及利用现有元杂剧文物考古研究成果,沿元杂剧产业发展脉络,即资金来源、创作市场、演出市场、戏班经营与管理、书会与农村社会等具有中介性质的组织、官方演出制度形成过程等诸环节展开研究,逐渐逼近元杂剧产业发展原貌。元杂剧是生产驱动型文化,在短暂的历史时期中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分工明确而高效,书会专职创作并印刷传播剧本,教坊统一注籍管理乐人,在民间和官方市场按需调配表演人才资源,而长期两京巡演制度则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元杂剧艺术成就,提高了元杂剧艺术生产力和传播效率。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元杂剧产业发展背景
第一节 “裂土分封”加强人口流动
第二节 “随处附籍”分化艺人阶层
第三节 中统钞制度奠定都市文化繁盛局面
一、中统钞制度奠定稳定开放的市场局面
二、观念上推崇商业
三、律令上保护商业
第四节 “戊戌选试”促成元杂剧创作市场兴起
第五节 宗教宽容政策繁荣元杂剧文化创新
第二章 元杂剧创作市场
第一节 创作市场生产水平
第二节 创作市场赞助体系
一、门阀资助的金末名流
二、在朝为官半市场化有闲文士
三、面向市场的在野文人
四、教育状况与收入水平影响创作参与程度
第三节 元杂剧创作市场中心转移
一、前期呈现不均衡集聚式分布
二、中后期创作市场总体衰落并向南迁移
三、创作市场中心转移原因
第四节 创作市场的主要特征
一、市场价格彰显作品质量——“声价最高关马郑白”
二、好剧本决定更高上座率——“几篇新曲相撺”
三、与俳优作者跨越阶层协同创作——“群英所编杂剧”
四、“次本”现象体现合作与竞争关系
第三章 元杂剧表演市场
第一节 乐人管理体系
一、乐人群体构成
二、雅俗兼用的乐人管理体系
第二节 乐人经济来源
一、朝廷俸禄
二、御赐大宴“赏缠头”
三、青楼名伶“酒价高”
四、勾栏演出收“座儿钱”
第三节 乐人流动对表演市场的影响
一、乐人流动性增强带动演出市场迁移
二、北方乐人由都会转入乡村
三、演出市场迁移原因分析
第四章 书会、戏班与村社
第一节 书会与才人
一、元代以前书会性质考辩
二、书会分工与元杂剧产业化
第二节 同居共财的家庭戏班
一、乐户内配婚制度
二、累世同居共财的“伶伦门户”
三、戏班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农村社制与祭祀剧演
一、元代农村社制的颁立与推行
二、元代农村社制与祭祀剧演
三、亦集乃路祭祀剧演案例分析
第五章 元杂剧演出场所
第一节 都市专业演出场所运营
一、南北经济中心勾栏分布概况
二、勾栏形制变迁体现都市剧演场所专业化
三、勾栏营造与租赁
四、勾栏“座儿钱”价格考
第二节 都市临时剧演场所运营
一、酒楼剧演形式与运营
二、寺庙经济制度下酒楼剧演管理
三、“侯园相苑”私人堂会演出
第三节 乡村神庙剧场节庆式运作
一、筹建神庙剧场资金来源多元化
二、商业演出要求戏台形制专业化
三、招子流行体现戏班竞争品牌化
第六章 官方赞助的元杂剧演出
第一节 缔结蒙汉文化的两都经济圈
一、元上都政治与文化地位
二、两都制形成首都经济圈
第二节 两都经济圈季节性演出
一、大安阁汉式宫廷文化生产
二、失剌斡耳朵蒙元政治宴会
三、乾元寺与崇真宫上都文人交游
第三节 驿路剧演的生产与传播——中国最早的官方巡回演出
一、政策确立与资金扶持
二、巡演路线与演出周期
三、创作团队与演出班底
四、艺术受众与消费群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930450
【文章页数】:18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元杂剧产业发展背景
第一节 “裂土分封”加强人口流动
第二节 “随处附籍”分化艺人阶层
第三节 中统钞制度奠定都市文化繁盛局面
一、中统钞制度奠定稳定开放的市场局面
二、观念上推崇商业
三、律令上保护商业
第四节 “戊戌选试”促成元杂剧创作市场兴起
第五节 宗教宽容政策繁荣元杂剧文化创新
第二章 元杂剧创作市场
第一节 创作市场生产水平
第二节 创作市场赞助体系
一、门阀资助的金末名流
二、在朝为官半市场化有闲文士
三、面向市场的在野文人
四、教育状况与收入水平影响创作参与程度
第三节 元杂剧创作市场中心转移
一、前期呈现不均衡集聚式分布
二、中后期创作市场总体衰落并向南迁移
三、创作市场中心转移原因
第四节 创作市场的主要特征
一、市场价格彰显作品质量——“声价最高关马郑白”
二、好剧本决定更高上座率——“几篇新曲相撺”
三、与俳优作者跨越阶层协同创作——“群英所编杂剧”
四、“次本”现象体现合作与竞争关系
第三章 元杂剧表演市场
第一节 乐人管理体系
一、乐人群体构成
二、雅俗兼用的乐人管理体系
第二节 乐人经济来源
一、朝廷俸禄
二、御赐大宴“赏缠头”
三、青楼名伶“酒价高”
四、勾栏演出收“座儿钱”
第三节 乐人流动对表演市场的影响
一、乐人流动性增强带动演出市场迁移
二、北方乐人由都会转入乡村
三、演出市场迁移原因分析
第四章 书会、戏班与村社
第一节 书会与才人
一、元代以前书会性质考辩
二、书会分工与元杂剧产业化
第二节 同居共财的家庭戏班
一、乐户内配婚制度
二、累世同居共财的“伶伦门户”
三、戏班的中介作用
第三节 农村社制与祭祀剧演
一、元代农村社制的颁立与推行
二、元代农村社制与祭祀剧演
三、亦集乃路祭祀剧演案例分析
第五章 元杂剧演出场所
第一节 都市专业演出场所运营
一、南北经济中心勾栏分布概况
二、勾栏形制变迁体现都市剧演场所专业化
三、勾栏营造与租赁
四、勾栏“座儿钱”价格考
第二节 都市临时剧演场所运营
一、酒楼剧演形式与运营
二、寺庙经济制度下酒楼剧演管理
三、“侯园相苑”私人堂会演出
第三节 乡村神庙剧场节庆式运作
一、筹建神庙剧场资金来源多元化
二、商业演出要求戏台形制专业化
三、招子流行体现戏班竞争品牌化
第六章 官方赞助的元杂剧演出
第一节 缔结蒙汉文化的两都经济圈
一、元上都政治与文化地位
二、两都制形成首都经济圈
第二节 两都经济圈季节性演出
一、大安阁汉式宫廷文化生产
二、失剌斡耳朵蒙元政治宴会
三、乾元寺与崇真宫上都文人交游
第三节 驿路剧演的生产与传播——中国最早的官方巡回演出
一、政策确立与资金扶持
二、巡演路线与演出周期
三、创作团队与演出班底
四、艺术受众与消费群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本文编号:3930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930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