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所见学童、弟子与舍人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7 16:01
秦及汉初之时,学童、弟子、舍人三者身份往往纠葛,并由此影响到后世对三者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实际上,三者有同有异,区别明显,且各自功用不同。秦及汉初的学童由学室负责培养,学佴负责管理,其入学在十五岁傅籍之前,学习内容不仅限于学习书写文字,还包括“甲子”“算”“马”“大杂”等内容。秦学童经过相应的考核合格后,身份转变为“史”,但并不是“吏”,只有通过“揄史”这一环节后才正式成为吏员。目前可见秦时学童种类只有“史学童”,汉初则包括“史学童”“卜学童”和“祝学童”。据此,在汉初,后两种学童亦可在各级政府担任相应的职务。弟子在秦时出现较多,《除弟子律》可证明秦时公有性质的“弟子”是存在的。且这种措施是适用于全国。“学书吏所”条简文的存在更加符合“学吏弟子”的说法,“驾驺”“学工”等的存在可证明弟子并不算是只有一种类型。这种情况的存在恰好从覆盖范围的广泛性方面证明了弟子更加符合“以吏为师”的秦治理国家的思想。弟子的学习年龄通过与“卒”相对比可发现其并无限制,且在学习期间免除兵徭役,但在特殊情况下仍需服役。汉朝初时并无公有性质的“弟子”,在景帝时期重新开始培养弟子的原因则是源于汉初治理国家的...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对学童与弟子的研究
(二)对于舍人的研究
(三)对“非公室告”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学童
一、学童的名称与出身
二、学童的入学年龄与傅籍年龄问题
三、学童的学习内容
四、学童的入仕途径
五、小结
第二章 弟子
一、弟子的学习年龄
二、“学书吏所”
三、弟子的入仕途径
四、弟子的种类
五、弟子的徭役
六、“以吏为师”与弟子
七、官府培养的弟子在汉初出现断层原因分析
八、小结
第三章 舍人
一、舍人的不同注解
二、私舍人
三、公舍人
四、舍人与秦官吏补充
五、舍人与“非公室告”
六、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975814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对学童与弟子的研究
(二)对于舍人的研究
(三)对“非公室告”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学童
一、学童的名称与出身
二、学童的入学年龄与傅籍年龄问题
三、学童的学习内容
四、学童的入仕途径
五、小结
第二章 弟子
一、弟子的学习年龄
二、“学书吏所”
三、弟子的入仕途径
四、弟子的种类
五、弟子的徭役
六、“以吏为师”与弟子
七、官府培养的弟子在汉初出现断层原因分析
八、小结
第三章 舍人
一、舍人的不同注解
二、私舍人
三、公舍人
四、舍人与秦官吏补充
五、舍人与“非公室告”
六、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本文编号:39758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975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