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中国近代文化论争对新常态下文化转型的启示——关于推动新一轮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6-21 09:16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论争对新常态下文化转型的启示——关于推动新一轮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化转型从民国时期有识之士倡导至今仍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原因在于我们学习西方的时候丢掉了中国文化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根本精神,导致民间的主流文化缺失。中共十八大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与之相适应,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为适应这一"新常态"而做出转变,须推动新一轮的文化转型。文化转型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一是要坚持理论自信,毫不动摇地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要搞清楚制度与道德的区别,在保持我们中国文化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基本道德的前提下与西方平等交流学习。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新常态 中国文化 文化类型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一、中国近代文化转型之论争 针对民国时期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陈序经等学者认为应当全盘西化,提出“全盘的和彻底的西化,使整个中国能够整个的西化”。针对该全盘西化的倡导,主张保持中国文化传统的学者王新命、何炳松等十位教授于1935年共同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磊;文化转型的评判标准探析——兼论中国文化转型的百年历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李宗桂;;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江涛;李海瑞;;关于西藏文化发展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5期

2 李瑞君;;现代转型:新世纪我国文化研究趋向述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胡晓研;胡雪婵;;汉语熟语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论纲[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迟成勇;;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学者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探索[J];高校社科动态;2012年04期

5 彭礼堂;武芳;;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法制特色的分离与契合——以古代民本法律观向当代人本法律观的转换为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马宗保;;试论回族文化的基本精神[J];回族研究;2008年04期

7 郑大华;邵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年12期

8 吴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转型[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9 汪平;;浅论我国的文化转型[J];理论月刊;2009年03期

10 高晓燕;;文化发展构想与高校外语翻译教学[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冷树青;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系统哲学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2 章育良;清末诉讼文化转型研究[D];湘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洁;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广亮;资本全球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包桂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及其未来走向[D];内蒙古大学;2005年

4 满霞;胶济铁路与近代社会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刘玮;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政策变动研究(1949-1958)[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梁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冼奕;田家河村在《印象·刘三姐》中的文化转型[D];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

8 颜辉萍;文化复兴视野下武术教育的责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王雅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化转型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石巍;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年2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根良;经济转轨中的文化传统[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2期

2 徐永安;对汉水文化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王绍东;;秦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类型[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9年02期

4 戴国华;论东南亚“和平文化”及其与华南文化的关系[J];东南亚;1988年01期

5 林忠干;昙石山文化的再研究[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6 罗康隆;西南诸民族的文化类型试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7 张克荣;;文化与文化差异性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02期

8 欧阳可惺;新疆本土文化的破、立、建[J];新疆社科论坛;2000年03期

9 赵云旗;;论财政文化[J];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34期

10 师述文;;文化的比较和比较标准[J];北京社会科学;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可国;;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2 朱贻庭;;论文化创新的“原源之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再创造[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3 徐永康;;全球化与多样性:法律文化发展的趋向[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4 刘宏森;;单向的接轨—一改革开放30年与当代青年流行文化发展浅议[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5 董中锋;;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维度[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6 贺圣达;;东南亚历史和文化发展:分期和特点[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方向[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8 黄璜;;文化与公共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合作关系的文化分析框架[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杨胜荣;曹丽;;多元自治:中国文化前景的思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10 李庆本;;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身份的认同与构建[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陈华 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金融管理办公室干部 张艳;危机视角下文化产业科学发展路径选择[N];联合日报;2011年

2 蒋文书;巴渠文化是达州文化最优定位[N];四川政协报;2007年

3 上海市文广局副巡视员、研究员 毛时安;滨海新区文化建设刍议[N];天津日报;2007年

4 左崇年;“股份文化”与投资文化建设[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5 鲁兰洲 郑休白;千年文化:飘扬在古城上空的一面旗帜[N];绍兴日报;2010年

6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胡承槐;文化的本质、形式及文化竞争[N];浙江日报;2011年

7 王东峰;西部开发中的文化变迁[N];学习时报;2001年

8 吉狄马加;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产业[N];青海日报;2007年

9 石兴邦 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一部研究古代鬲文化的开山力作[N];陕西日报;2011年

10 记者 章卫平;搭上文化产业的幸福快车[N];衢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虹;清末民国时期新疆汉文化传播研究(1884-1949)[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贲恩正;太极组织文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4 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周海峰;燕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峰;西方文化帝国主义论之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彭喜峰;法律文化的现代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3 许鹏飞;试论崧泽文化的分期与类型[D];吉林大学;2009年

4 南晓雪;反思法律文化的概念问题[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蒙;王油坊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吴志刚;万年类型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闫凯凯;磁山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武俊华;论东太堡文化[D];山西大学;2010年

9 邱晔;中西“羊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易航舟;双砣子一期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论争对新常态下文化转型的启示——关于推动新一轮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8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468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67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