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司马迁的隐逸观——兼及太史公与班固隐逸观的差异
本文关键词:略论司马迁的隐逸观——兼及太史公与班固隐逸观的差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班固曾批评司马迁"退处士而进奸雄"。"退处士"并非指司马迁排斥隐士,而是司马迁、班固两人不同隐逸观的反映。司马迁对于古代隐逸现象的最早发生持谨慎态度,他褒扬隐士的志节,尊重隐士但不崇尚归隐行为,与班固的既尊隐又崇隐不同。这些特点跟时代风气、司马迁处理史料的方法以及写作手法有关,更取决于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 司马迁 班固 退处士 隐逸观 原因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优秀青年项目:汉魏时期的隐士政策研究(13B125)
【分类号】:K204.2
【正文快照】: 有关司马迁及其思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对于太史公的隐逸观问题,长期以来学界少有讨论。本文拟从班彪、班固父子的评价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一、班固所言太史公“退处士”问题历代学者对史家司马迁及其《史记》都有不同评价,其中发论较早、影响较大者当属班氏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榴明;略论班固对司马迁思想的批评[J];人文杂志;1985年04期
2 赵光贤;;评班氏父子对司马迁的批评[J];史学史研究;1989年01期
3 施丁;论班固对司马迁的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萍;独尊儒术与汉武政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马银行;;远古至秦汉间汝颍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牟发松;;《〈后汉书·班固传〉论》平议[J];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00年00期
4 力之;;《文选》不可能受到《文章缘起》的什么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5 孙乾博;;析赵国多慷慨悲歌者的背后[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方向红;;主文讽刺匪直匪愚——浅谈司马相如辞赋的讽谏艺术[J];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张春红,陈海丽;从《史记》看先秦史官的优良传统及其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影响[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8 孙宏霞;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杨更兴;;两汉巴蜀经学略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张涛;蒿凤;;易学与秦汉思想的发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立柱;;说“国必依山川"[A];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研究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朱玲;赵京生;;《内经》针灸概念术语的文化诠释[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百慧;;论管子思想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A];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4年
5 张瀚池;;试论《管子》的山林资源管理思想[A];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4年
6 周海;;管子治国理念中的实用主义特征[A];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4年
7 王斐;;民主与法制——《管子》舆论思想评述[A];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4年
8 高旭;;####论《淮南子》的管子观[A];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4年
9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因假借误释词条举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孙尊章;徐凌;;《论语》在宋前果真不受重视吗?——与刘绪义先生商榷[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利N
本文编号:504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04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