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明清漕粮运输方式推行中的区域差异——以州县水次仓为视角

发布时间:2017-07-26 13:22

  本文关键词:明清漕粮运输方式推行中的区域差异——以州县水次仓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漕运 水次仓 军运 民运


【摘要】:本文从漕运的实际运作层面进行考察,发现明清有漕州县水次仓的设置及漕运运法的实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兑运法和长运法主要针对江南地区而提出,也只有在江南得到了贯彻,基本实现了运军至州县水次交兑的运粮方式。相比之下,江西、湖广在各州县设有征收水次仓,又于省城等水次设仓集中兑军,大多是在县征收后由民运至指定水次交兑;山东漕粮于运河沿线几处水次设仓,运军至水次集中交兑;河南兑军水次地点虽然有变化,但其全部漕粮始终集中于一处设仓兑军。虽然中央政府在宣德、成化间实行的运法改革,意在减少民运在漕粮运解中的比重,但在江南之外的很多地区,仍然存在相当比例的民运,这表明明清漕运制度的推行具有很鲜明的区域差异性和复杂性。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漕运 水次仓 军运 民运
【分类号】:K248
【正文快照】: 明初漕粮运输方式出现多次重要转变,清初张廷玉等人在编纂《明史》时,将其归纳为运法三变“初支运,次兑运、支运相参,至支运悉变为改兑而制定”(1)。在运法三变的过程中,军运的比重逐渐增加,特别自明代成化年间实行长运法后,运军直接至县交兑,军运取代民运。这一总体趋势也出

本文编号:576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576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9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