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北大学》 2014年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王伟
【摘要】:目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未经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矿山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山西省已在2004年开始实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近10年来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如何评判矿山企业在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方面取得的效果并指导矿山企业进行生态保护与恢复治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论文通过分析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对矿山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建立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分析、筛选和优化。最终形成2大类(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生态恢复治理指标)17个单项指标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并将此模型应用于山西阳泉某煤矿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对该煤矿矿区整体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指标和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状况。 本文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与实际应用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可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82;X171.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金云;杨凌霞;吴全雷;;榆树沟煤矿地表沉陷预测及复垦适宜性评价[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3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航军;李百川;;模糊综合评价法在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2 刘云清;法国的污染地点:复垦的主要阶段[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1994年03期
3 谷金锋,蔡体久,肖洋,李长江,沈涛;工矿区废弃地的植被恢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谢淑云,鲍征宇;地球化学场的连续多重分形模式[J];地球化学;2002年02期
5 刘年丰,罗巍,郭继孝,刘宝珠,雷鸣;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多级灰关联识别模型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3期
6 石海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综述[J];金属矿山;2000年09期
7 宋书巧,周永章;矿业废弃地及其生态恢复与重建[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1年05期
8 秦涛;商宇航;刘振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矿业;2010年05期
9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J];生态科学;1996年02期
10 冯金生,范俊娥,赵景逵,张继雷,潘满富,落荣才;阳泉煤矸石山复垦种草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建芳;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玲;苏永强;;高层建筑群的环境安全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2 曹小凌;;废旧物品在室内外环境塑造中的价值表现与方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王晓辉;张之源;潘成荣;贾良清;;安徽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孙世群;徐晓毅;叶诗瑛;倪小东;;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评价的改进灰色局势法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5 徐晓毅;孙世群;褚巍;甘昊;;灰色局势决策法用于湖泊富营养化的评价[J];安徽化工;2007年05期
6 甘信华;石勇;林保国;;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08年05期
7 朱曙光;朱曙初;;利用安徽煤炭塌陷区处理固体废物的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胡淑恒;陈广洲;;基于物元判定模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以合肥市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吕辉;;集对分析在巢湖水质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孙青丽;;20世纪西方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的思想[J];安徽建筑;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华富;;采煤塌陷的环境效应与土地复垦——以淮北市为例[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储玲;刘登义;;直接植被法在矿业废弃地复垦中的应用[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谭绿贵;张鑫;王本伟;;六安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规划[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许克福;;安徽废弃矿区的生态恢复和开发利用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5 李淼;吴跃进;余增亮;俞汉青;吴李君;姚建铭;花日茂;汤锋;邱志芳;宋立言;韦朝阳;骆永明;赵其国;;离子束辐照技术在农业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关键问题研究中的应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崔龙鹏;;论淮南矿区采煤沉陷地生态环境修复规划[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王晓辉;;安徽省矿区生态恢复与建设[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田胜尼;江昌俊;李军红;宁洛;杜伟伟;;加拿大一枝黄花对铜尾矿的适应性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邢永强;康鸳鸯;张洪波;李光;;浅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的区别与联系[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10 徐连利;;城市地质质量研究方法初探[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深圳湾水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蒋莹;医疗园林的起源与发展[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钱一武;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汤亮;基于综合效益评价的陶瓷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及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邱桔;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吴敏;广州市青山绿地—城市林带林区生态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赵彤;我国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救灾物资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毅;基于植物群落分析的武汉城市湖泊湿地植被恢复典型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聂斌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潘妍宇;山地煤矿区土地复垦规划与设计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华;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冯彦平;矿山开采影响下的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南书立;工业废弃地的游憩利用与改造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磊;多泥沙河流水库优化调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杨松波;生物过滤法净化及回收含氨废气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陈超;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10 王伟锋;蔬菜(大蒜)加工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超;薄景山;孙有为;;采空区沉陷研究历史及现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金庄;开采沉陷若干理论与技术问题研究[J];矿山测量;2003年03期
3 丛树民,朱瀛,战扬,朱健博,王丽萍,于广明;矿区土地恢复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协同理论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朱广轶;沈红霞;朱乐君;郭影;赵锋;;开采沉陷动态分析方法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5 王欢;王平;谢立祥;王鲁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路学忠;宁东煤田采煤沉陷地质灾害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立宏;潞安矿区土地破坏预测及复垦适宜性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成功,景国勋;模糊综合评判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强度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年02期
2 刘伟,陶树人;模糊综合评价在煤炭产业安全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1期
3 刘汝海,王起超,刘景双;东北地区煤矸石环境危害及对策[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4 成秋明;多维分形理论和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J];地球科学;2000年03期
5 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J];读书;2001年06期
6 张哲儒,毛华海;分形理论与成矿作用[J];地学前缘;2000年01期
7 於崇文;大型矿床和成矿区(带)在混沌边缘[J];地学前缘;1999年01期
8 卞正富,张国良;煤矿区土地复垦工程的理论和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4年01期
9 程小久,卢建杭,宋亮明;铅锌品位分维D值的意义和计算程序[J];地质与勘探;1994年05期
10 李长江,蒋叙良,徐有浪,麻土华;浙江中生代热液矿床的分形研究[J];地质科学;1996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滢;中国旅游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沈泽;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声誉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5年01期
2 袁航;谢立刚;;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S1期
3 张恩沛,姜玉成,白建和;辽宁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与建议[J];辽宁地质;2000年02期
4 张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现状和对策[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年04期
5 殷如新,赵晓红,何欣,孙海清;湘潭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年01期
6 徐莉,张军营,路东臣;河南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中国矿业;2004年04期
7 本刊编辑部;国家环保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开展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6期
8 赵力强,李贵成,董威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J];资源·产业;2004年02期
9 ;积极探索 扎实工作 强势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J];浙江国土资源;2004年05期
10 徐曙光;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矿山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J];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冬泉;李国强;张伟锋;刘晓霞;李秀荣;;山西省矿山生态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张梁;朱耀琪;史登峰;;对煤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政策建议[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谭绿贵;张鑫;王本伟;;六安市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规划[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王晓雄;;矿山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技术[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闫琴;杨晓伟;;浅析煤矿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6 连国海;文孝贵;张程;牛军新;王利;袁利兴;;西石门铁矿矿山生态环境治理[A];2011年中国矿业科技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庆林;杨武;陈五九;;姑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现状与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对策[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春辉;[N];长白山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林英;[N];光明日报;2004年
3 民盟河北省委副主委 王绍玉;[N];光明日报;2007年
4 程庆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5 记者 安淼;[N];秦皇岛日报;2008年
6 汤慧 福建省煤田地质局197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7 记者 景山;[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8 王喆;[N];承德日报;2009年
9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李干杰;[N];中国环境报;2009年
10 陈永香;[N];中国矿业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农晓丹;中国矿山生态环境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2 王国才;吉林省矿山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桥;黑龙江省矿山生态环境三维定量评价模型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枝;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法律制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王伟;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6 康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7 周春兰;“3S”技术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阳;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9 陈秀娟;基于RS和GIS的哈尔滨市阿城区矿山生态环境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2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0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