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暴露与附近人群呼吸道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暴露与附近人群呼吸道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垃圾焚烧 固体废弃物 呼吸道症状 生态比较研究
【摘要】:背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固体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处理垃圾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以往处理废弃物的方式主要有垃圾填埋和垃圾堆肥,而垃圾焚烧方式凭借自身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特征成为目前处理垃圾的主要趋势。但垃圾焚烧厂在处理垃圾过程中会排放大气污染物,致使公众对垃圾焚烧技术存在一定的恐慌。而目前对于垃圾焚烧与人群健康风险评价的研究较少,针对垃圾焚烧与人群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患病率及死亡率等慢性健康效应上。而呼吸道症状是反映大气污染物更敏感的指标,对垃圾焚烧排放物与呼吸道症状的发生进行相关性研究可以反映垃圾焚烧对人群呼吸道健康的影响情况。因为目前国外对于生活垃圾焚烧与人群呼吸道健康的影响至今仍没有一致性结论;且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在我国公开发表的文献中也尚未有相关报道,我国缺少全面、系统的垃圾焚烧呼吸道健康风险评价定量研究。所以公共卫生部门不能充分解释垃圾焚烧对人群的健康是否会造成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国内开展垃圾焚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呼吸道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为日后进一步开展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炉排放源和人群呼吸道健康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垃圾焚烧厂附近不同暴露区域内人群的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分析垃圾焚烧与人群呼吸道症状间的相关性,为探索垃圾焚烧对呼吸道健康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线索。此外,研究结果也可以为公众提供客观的健康风险评价数据,让大众对垃圾焚烧有客观且科学的认识,缓解社会大众对于垃圾焚烧引起的恐慌,在社会环境与健康领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利用生态比较研究的方法,选取我国南方某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厂作为研究现场。将研究对象单位地址与生活垃圾焚烧厂的距离作为衡量暴露程度的指标,利用群体的平均暴露水平来反映个体暴露量,把焚烧厂当季下风向方向10km之内的区域作为研究区域。距离焚烧厂0-5km和大于5km的区域代表两种不同暴露等级,对各区域内人群的呼吸道健康状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研究对象的基本社会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②潜在的混杂因素:吸烟情况、患慢性疾病情况及居住地与最近交通要道的距离;③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鼻部不适、咽部异物感、哮喘及胸闷的出现情况等信息。首先利用Chi-square检验初步比较不同暴露程度人群的呼吸道症状发生率情况,其次再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分析垃圾焚烧暴露与研究对象呼吸道症状的关联强度。结果: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在生活垃圾焚烧厂附近1Okm范围区域内共调查到了1043名研究对象。其中0-5km区域内的研究对象506名,5-10km区域内有537名;男性533人,女性510人。2、生活垃圾焚烧厂附近人群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距离垃圾焚烧厂0-5km范围内5-10km范围内研究对象咽部异物感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41.70%和31.47%;胸闷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22.53%及16.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5km范围内研究对象出现任意一种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72.73%)也高于5-10km范围内研究对象的症状发生率(65.55%),两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0-5km范围内研究对象最近一年内咳嗽、咳痰、鼻部不适及哮喘的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6.17%、29.64%、32.81%及7.91%;在5-10km范围内,研究对象上述症状发生率分别为37.06%、27.75%、27.37%及6.33%,以上症状发生率在两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垃圾焚烧对居民呼吸道健康的影响程度:在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吸烟、距交通要道的距离和患慢性疾病等)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0-5km区域内研究对象咽部异物感症状发生的危险性是5-10km区域内研究对象的1.422倍(OR=1.422,95%CI:1.096-1.846),有显著性差异;出现呼吸道任意一种症状的危险性是5-10km范围内研究对象的1.332倍(OR=1.332,95%CI:1.016-1.746),结果也有显著性差异;距焚烧厂的距离对胸闷症状的影响程度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OR=1.353,95%CI:0.988-1.854).在该地居住年限五年以下的研究对象与五年以上的研究对象症状发生率基本没有差异,所以研究对象在该地的居住年限对于呼吸道症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距离焚烧厂5km范围之内的研究对象咽部异物感症状的发生率(41.70%)高于5km之外的研究对象的发生率(31.47%),而咳嗽、咳痰、鼻部不适、哮喘及胸闷症状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均没有差异。因为本研究采用的是生态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群体暴露水平与健康结局间的关联,主要比较人群的平均暴露量与总的疾病频率之间的关系,其暴露评价结果对反映垃圾焚烧与个体呼吸道症状的影响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尚不能确定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两者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垃圾焚烧 固体废弃物 呼吸道症状 生态比较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03.1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2-30
- 1 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相关概念及现状12-15
- 1.1 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相关概念13
- 1.2 国内外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现状13-15
- 2 固体废弃物焚烧排放物及对健康的损害15-18
- 2.1 二VA英15-16
- 2.2 重金属16
- 2.3 气态氧化污染物16-17
- 2.4 氯化氢17
- 2.5 颗粒物17-18
- 3 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与附近居民呼吸道健康的相关性研究18-22
- 3.1 垃圾焚烧与人群呼吸道症状18-20
- 3.2 垃圾焚烧与人群呼吸道功能20-22
- 4 生态学研究方法及特点22-24
- 4.1 生态学研究概念及类型22-23
- 4.2 生态学研究特点23-24
- 5 小结24-25
- 参考文献25-30
- 第二部分30-51
- 前言30-32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30-31
- 2 研究目的31
- 3 研究方法31
- 4 研究内容31-32
- 资料与方法32-38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32-34
- 1.1 研究现场的选取32-33
- 1.2 研究对象的确定33-34
- 2 资料收集34-35
- 2.1 收集方法34
- 2.2 问卷内容34
- 2.3 预调查34-35
- 2.4 现场实施35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35-36
- 3.1 描述性分析35-36
- 3.2 影响程度分析36
- 4 质量控制36-37
- 5 技术路线37-38
- 结果与讨论38-48
- 1 结果38-44
- 1.1 调查对象基本状况38-39
- 1.2 距焚烧厂不同距离研究对象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39-42
- 1.3 暴露区内不同居住年限研究对象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42-44
- 2 讨论44-47
- 2.1 垃圾焚烧厂附近人群呼吸道症状发生情况45
- 2.2 垃圾焚烧与人群呼吸道症状发生的关联强度45-46
- 2.3 混杂因素的控制46-47
- 3 小结47-48
- 结语48-51
- 1 研究优势及创新性48-49
- 2 研究局限性49-51
- 参考文献51-53
- 附录53-57
- 附件1 现场调查记录单53-54
- 附件2 居民呼吸道健康基本情况调查问卷54-57
- 致谢57-58
- 个人简历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巍;青岛兴建大型工业垃圾焚烧场[J];化工科技;2000年02期
2 ;国家颁布垃圾焚烧标准[J];能源工程;2001年05期
3 天木;无锡引进垃圾焚烧锅炉技术[J];石油化工设备;2001年04期
4 徐尚英;安徽芜湖首座垃圾焚烧热电站建成投产[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5 张建强,杨红薇,程新;垃圾焚烧与二恶英的产生及控制[J];四川环境;2003年01期
6 王完清;浅析垃圾焚烧产生二恶英的危害及控制技术[J];山西焦煤科技;2003年11期
7 韩霜;;中国垃圾焚烧“威胁世界”?[J];装备制造;2009年09期
8 ;垃圾焚烧产业民意危机席卷全国[J];广西城镇建设;2010年03期
9 张异;;一百年的回眸,只为更加清洁的未来——评《世界垃圾焚烧100年》[J];世界环境;2011年01期
10 成协中;;垃圾焚烧及其选址的风险规制[J];浙江学刊;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坤;陈敏东;许振成;孙家仁;任明忠;;垃圾焚烧二恶英环境暴露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刘汉桥;蔡九菊;田冬青;齐鹏飞;;垃圾焚烧灰熔融炉的应用及选择[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漫雯;冯桂贤;刘晓平;任明忠;张素坤;;某电子垃圾焚烧点及周边环境中多氯联苯的分布研究[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黄家瑶;;城市垃圾焚烧与热能利用[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黄家瑶;;城市垃圾焚烧与热能利用[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文勇;王新龙;葛介龙;;垃圾焚烧尾气净化装备的现状及国产化实践[A];第十一届全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孙宏;;戈尔Remedia~汶二恶英催化过滤技术在现代化垃圾焚烧工业中的应用[A];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论文集[C];2005年
8 王浩;;应用于垃圾焚烧设备的新合金材料Nicrofer 45 TM[A];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论文集[C];2005年
9 冯生华;;垃圾焚烧的当务之急是监测二VA英[A];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建忠;赵锡勇;翁永明;;垃圾焚烧烟气净化装置的选择[A];城市垃圾焚烧发电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海云;建章立制遏制“小火电”垃圾焚烧[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叶小钟 本报实习生 赵越;番禺:“垃圾焚烧”五大沟通渠道遇冷[N];工人日报;2009年
3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徐海云;评论垃圾焚烧需以事实为根据[N];中国建设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颖 夏传武 黑毅鹤;湖畔小村建起垃圾焚烧场[N];大理日报(汉);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昊;垃圾焚烧:急需一把科学的“尺子”[N];健康报;2010年
6 ;番禺垃圾焚烧争议,收获的不仅是“叫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旭辉;市中心建垃圾焚烧电厂并不可怕[N];中国能源报;2010年
8 记者 吴汉;江城进入垃圾焚烧时代[N];湖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孙秀艳;垃圾焚烧优势明显[N];人民日报;2011年
10 特派北京记者 何涛 李栋 于梦江 石善伟 张莹 张浩;垃圾焚烧是国际通用方法[N];广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勇;垃圾焚烧中镉、铅迁移转化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许明磊;垃圾焚烧过程受热面积灰烧结特性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尹瑛;冲突性环境事件中的传播与行动[D];武汉大学;2010年
4 罗宇;垃圾焚烧系统中重金属的分配及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李建新;垃圾焚烧过程重金属污染物迁移机理及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马文超;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氯的识别方法与热行为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建;垃圾焚烧锅炉多目标优化运行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霍倩;垃圾焚烧区周边居民血浆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及IL-6、IL-23R基因多态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杨惠霞;城市固体生活废弃物焚烧暴露与附近人群呼吸道症状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苏超;等离子体治理垃圾焚烧污染物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昌鹏;垃圾焚烧稳定性自适应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张雪川;垃圾焚烧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治理与运行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吴军;氧气/二氧化碳气氛下垃圾焚烧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李俊欣;垃圾焚烧自动控制系统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张艳伟;“不要在我家后院”:国家自主性视域下的中国式邻避冲突[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朱阳光;垃圾焚烧场的公众可接受环境风险水平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035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03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