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氮饥饿胁迫下细菌对微藻收获的影响及胞间通讯作用

发布时间:2017-10-22 10:32

  本文关键词:氮饥饿胁迫下细菌对微藻收获的影响及胞间通讯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氮饥饿胁迫 细菌信号分子 微藻生长 微藻絮凝 油脂累积


【摘要】: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受到能源紧缺的制约。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微藻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微藻培养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C、N、P)占据其培养总费用很大比重,增加培养成本。因此,污水处理与微藻培养耦合技术引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耦合技术中,自养微藻易被生长速率较高的异养细菌淘汰。随着微藻异养生长特性被发现,微藻与细菌共培养成为耦合技术的研究重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共生体污水处理能力,与处理效果上。微藻是否能在共生体系保持优势生长地位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并且关于共生体中微藻絮凝和油脂积累的研究还鲜为报道。研究通过设置C、N、P比例实现Chlorophyta sp.与细菌的氮饥饿胁迫培养,两种氮饥饿胁迫培养基C/N/P分别为14/1.4/1(MB2.5),44/1.4/1(MB4.0)。研究结果表明:氮饥饿培养条件下,共生菌的存在是微藻实现颗粒化的关键因素。共生菌存在的条件下,Chlorophyta sp.逐渐形成颗粒,尺寸约为500-600μm;然而纯化后培养的Chlorophyta sp.并没有实现颗粒化,藻细胞悬浮在介质中。胞外聚合物(EPS)分析表明,多糖组分占据主导地位,而蛋白质含量较少,主要分布在外层。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果显示sphingobacteriales细菌和Sphingobacterium sp.在促进Chlorophyta sp.絮凝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硝化细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可和异养细菌、微藻共存于颗粒内部。EPS和DGGE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细菌在微藻颗粒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培养过程中由于氮的匮乏,Chlorophyta sp.始终占主导地位而共生菌的生长受到了限制。氮饥饿策略同样有助于增强脂质积累,氮更为匮乏的MB4.0培养基中(培养3天),油脂产率最大达到0.057 g/(L·d)。碳和氮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了92%、96%。综上所述,在高C/N的环境下共培养微藻和细菌可同时实现促进微藻聚集、限制细菌生长,增强脂质积累以及废水净化的目的。在证实细菌的存在可强化微藻絮凝后,研究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通过氮饥饿胁迫培养活性污泥并提取其信号分子(AHLs),探求细菌AHLs对微藻生长絮凝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的氮饥饿条件下培养3种活性污泥(AS I、AS II、AS III),培养时间为3天。氮饥饿程度分为4类,C/N分别为0.0/100(Medium I)、4.5/100(Medium II)、12.3/100(Medium III)、18.5/100(Medium IV)。研究结果表明氮饥饿胁迫可有效限制活性污泥生长,活性污泥生物量随着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活性污泥AHLs对Chlorophyta sp.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同时只有ASI的AHLs促进Chlorophyta sp.絮凝,其中Medium I与III培养条件下的AHLs促进效果最好,絮凝效率约为0.4 g/g。投加AHLs后微藻EPS依然以多糖为主,蛋白质浓度较少。结合三维荧光光谱(EEM)与凝胶色谱(GPC)分析可知,投加AHLs后Chlorophyta sp.芳香烃类蛋白和色氨酸类蛋白增加,强化Chlorophyta sp.悬浮细胞絮凝从而形成絮体。研究结果证明细菌AHLs可刺激微藻分泌大分子物质(芳香族蛋白质)从而促进微藻絮凝。
【关键词】:氮饥饿胁迫 细菌信号分子 微藻生长 微藻絮凝 油脂累积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9.2;X70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微藻特性及培养方式10-11
  • 1.1.1 微藻组成及生物特性10
  • 1.1.2 微藻培养方式10-11
  • 1.2 微藻生物质能源与水处理耦合技术11-14
  • 1.2.1 能源枯竭及微藻生物能源11-12
  • 1.2.2 污水作为微藻培养基质的特点与限制性12
  • 1.2.3 微藻生物质能源与污水处理耦合技术的发展趋势12-14
  • 1.3 耦合技术中藻菌关系及调控手段14-16
  • 1.3.1 耦合技术中藻-菌关系14
  • 1.3.2 藻-菌胞间通讯对藻菌关系的调控14-15
  • 1.3.3 氮源对藻-菌关系的调控15-16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16-18
  • 1.4.1 科学问题的提出16
  • 1.4.2 研究内容与目的16-18
  • 第2章 材料与分析方法18-25
  • 2.1 实验材料18-19
  • 2.1.1 生物种18
  • 2.1.2 生物种培养18-19
  • 2.2 主要分析方法19-25
  • 2.2.1 光谱分析法19-21
  • 2.2.2 生物分析法21-23
  • 2.2.3 化学分析法23-24
  • 2.2.4 其他分析方法24-25
  • 第3章 氮饥饿胁迫下共生菌存在对微藻生长絮凝的影响25-36
  • 3.1 氮饥饿胁迫下共生菌与微藻生长关系25-27
  • 3.2 氮饥饿胁迫下共生菌对Chlorophyta sp.絮凝贡献27-30
  • 3.2.1 藻菌颗粒化过程27-28
  • 3.2.2 藻菌胞外聚合物(EPS)分泌特性28-30
  • 3.3 氮饥饿胁迫下共生菌与Chlorophyta sp.相互作用机制30-32
  • 3.4 氮饥饿胁迫下共生菌对Chlorophyta sp.油脂累积的影响32-35
  • 3.5 小结35-36
  • 第4章 细菌信号分子(AHLs)对微藻生长絮凝贡献的研究36-52
  • 4.1 三种活性污泥(AS I、AS II、AS III)菌群特征36-38
  • 4.2 氮饥饿胁迫下细菌生长情况38-40
  • 4.3 不同种源细菌AHLs对Chlorophyta sp.生长的影响40-42
  • 4.4 不同种源细菌AHLs对微藻絮凝的影响42-50
  • 4.4.1 微藻絮凝过程42-44
  • 4.4.2 不同种源AHLs对Chlorophyta sp.分泌胞外物聚合物的影响44-50
  • 4.5 小结50-52
  • 第5章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63
  • 在校发表论文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毕建国;刘晓欣;朱俊英;荣峻峰;宗保宁;高宏;耿亚洪;向文洲;;温室气体减排与微藻生物能源的集成[J];中国科学:化学;2014年01期

2 朱俊英;荣峻峰;宗保宁;;影响微藻规模化培养的因素[J];催化学报;2013年01期

3 欧阳二明;王伟;龙能;李怀;;污泥内层和外层胞外聚合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年05期

4 尚晓冬 ,李明容 ,王南 ,谭琦;应用血球计数板检测灵芝破壁孢子粉破壁率的研究[J];食用菌学报;2005年02期

5 王晓英,余东敏,刘秀梅;涂布平板计数法与MPN法定量检测禽肉和蛋中沙门菌的比较[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5年02期

6 吴红,宋志军,NielsHφiby,Michael Givskov;细菌与细菌之间的信息交流——革兰氏阴性细菌的Quorum-Sensing系统[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7期

7 郑天凌,徐美珠,俞志明,宋秀贤;菌-藻相互作用下胞外酶活性变化研究[J];海洋科学;200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毕相东;小球藻与优势共栖异养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鲍亦璐;微藻培养过程的营养优化与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尤世界;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有机废水过程中的产电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志红;碳氮比对硝化污泥胞外聚合物及污泥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仪超;以生活污水为底物的产油微藻筛选与培养条件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刘孟媛;连续流气提式流化床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刘茜;利用啤酒工业废水养殖小球藻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780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0780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a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