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辛酸对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影响及指示特性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全氟辛酸对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影响及指示特性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全氟辛酸 细菌群落 冗余分析 排硫硫杆菌 脱氮硫杆菌
【摘要】: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作为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全氟化合物(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现已被广泛用于工业,民用等生产生活领域,它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出。PFOA具有的环境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已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其关于PFOA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针对模式生物和人体的毒性研究方面,而对微生物生态效应方面的研究少有报道。本研究从室外研究区分析和室内菌种培养两方面开展工作,探究PFOA对细菌群落结构和选出的典型菌种的影响,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所示:1.实地勘察后,选择山东省小清河这个氟化工厂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2014年4月和7月份从小清河的上游到莱州湾入海口下游处共采集10个表层河流底泥(XQ1-XQ10),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HPLC-MS/MS)监测里面所含的全氟化合物,剖析了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多个相关环境因子,使用第二代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采用典型对应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素。探究后的结果显示,小清河流域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PFASs有12种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检出,且均以PFOA作为最主要的内容物,XQ5是生产企业排污口下游的样点其中PFOA浓度在4月和7月分别为456.2 ng·g-1和748.7 ng·g-1。Proteobacteria是4月份和7月份所有样品占主导地位的门类,硫杆菌属(Thiobacillus)在PFOA浓度低时数量较少,在PFOA浓度高时数量较高且成为优势菌种,初步证明Thiobacillus是PFOA污染响应的敏感菌种或抗性菌种。PFOA是影响小清河4月份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与该流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呈显著负相关。影响7月份该区域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2.选择硫杆菌属(Thiobacillus)中的排硫硫杆菌(T. thioparus)和脱氮硫杆菌(T. denitrificans)作为模式菌种,测定10种不同PFOA浓度下两种细菌的生长曲线和pH变化,同时监测一个生长周期后培养基中PFOA残存量。试验结果表明,T. thioparus在不同PFOA浓度下其生长表现出显著地规律性促进作用,可以作为PFOA污染的敏感菌种。10种不同浓度PFOA均不会影响两种细菌培养基中pH的变化,进一步说明PFOA并未参与细菌的代谢过程。培养一个生长周期后,T. thioparus和T. denitrificans培养基中PFOA的残存率分别为73.2%-78.9%和81.0%-86.5%,说明T. thioparus能更有效降低培养基中PFOA的含量,其对治理PFOA污染水体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关键词】:全氟辛酸 细菌群落 冗余分析 排硫硫杆菌 脱氮硫杆菌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X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22
- 1.1. 全氟辛酸(PFOA)概述10-15
- 1.1.1. PFOA的理化性质10-11
- 1.1.2. PFOA的来源,分布和特点11-12
- 1.1.3. PFOA的污染现状12-14
- 1.1.3.1. 水体12-13
- 1.1.3.2. 固体介质(沉积物、土壤和污泥)13
- 1.1.3.3. 大气13-14
- 1.1.3.4. 生物14
- 1.1.4. 世界各国对PFOA的限制和减排行动14-15
- 1.2. 全氟辛酸的毒性效应研究现状15
- 1.3. 全氟辛酸与细菌相互作用关系15-17
- 1.4. 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分析方法17-19
- 1.4.1. 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法17
- 1.4.2. BIOLOG法17
- 1.4.3. 磷脂脂肪酸法(PLEA)17-18
- 1.4.4.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18-19
- 1.5.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19-20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0-22
- 2. 沉积物中PFASs和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22-38
- 2.1.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22-23
- 2.1.1.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地设计22
- 2.1.2. 样品的采集22-23
- 2.2. 沉积物中全氟化合物(PFASs)的测定23-32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23-24
- 2.2.1.1. 主要试剂与材料23
- 2.2.1.2. 主要实验仪器23-24
- 2.2.1.3. 标准样品24
- 2.2.2. 实验方法24-27
- 2.2.2.1. 样品预处理24-25
- 2.2.2.2. 仪器条件25-26
- 2.2.2.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26-27
- 2.2.2.4. 统计方法27
- 2.2.3. 结果与讨论27-32
- 2.2.3.1.4 月份小清河PFASs含量及组成特征27-29
- 2.2.3.2.7 月份小清河PFASs含量及组成特征29-32
- 2.2.4. 小结32
- 2.3. 沉积物中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32-38
- 2.3.1. 沉积物理化性质测定方法32-33
- 2.3.2. 结果与讨论33-37
- 2.3.2.1.4 月份沉积物环境因子特征33
- 2.3.2.2.7 月份沉积物环境因子特征33-34
- 2.3.2.3.4 月份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分析34-37
- 2.3.2.4.7 月份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分析37
- 2.3.3. 小结37-38
- 3. 小清河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38-52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38
- 3.2. 实验方法38-39
- 3.2.1. 沉积物样品DNA的提取38
- 3.2.2. 16s RDNA-V4区的PCR扩增和产物纯化38
- 3.2.3. 16s RDNA文库构建和测序38-39
- 3.2.4.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39
- 3.3. 4 月份沉积物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与讨论39-46
- 3.3.1. 细菌丰度39-41
- 3.3.2. 细菌在门和纲水平上的群落组成41-43
- 3.3.3. 细菌在属水平上的群落组成43-44
- 3.3.4. 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关系分析44-46
- 3.4.7 月份沉积物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与讨论46-49
- 3.4.1. 细菌丰度46-47
- 3.4.2. 细菌群落结构组成47-49
- 3.4.3. 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关系分析49
- 3.5. 小结49-52
- 3.5.1.4 月份沉积物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结49-50
- 3.5.2.7 月份沉积物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小结50-52
- 4. PFOA对T. thioparus和T. denitrificans生长的影响52-60
- 4.1. 材料与方法53-54
- 4.1.1. 供试菌种53
- 4.1.2. 液体培养基配方53
-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53
- 4.1.3.1. 主要试剂和材料53
- 4.1.3.2. 主要实验仪器53
- 4.1.4. 实验设计53-54
- 4.1.5. 样品的测定与数据分析54
- 4.2. 结果与讨论54-58
- 4.2.1. 不同PFOA浓度下排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生长曲线的测定54-55
- 4.2.2. 不同PFOA浓度下脱氮硫杆菌(thiobacillus denitrificans)生长曲线的测定55-56
- 4.2.3. 排硫硫杆菌和脱氮硫杆菌在培养过程中的pH变化56-57
- 4.2.4. 排硫硫杆菌和脱氮硫杆菌培养基中PFOA的残存量57-58
- 4.3. 小结58-60
- 5. 结论与展望60-62
- 5.1. 结论60
- 5.1.1. PFOA对小清河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60
- 5.1.2. PFOA对T. thioparus和T. denitrificans生长的影响60
- 5.2. 创新点60-61
- 5.3. 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74
- 个人简介74-76
- 导师简介76-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薇;郭逍宇;赵霏;;湿地芦苇根结合好气细菌群落时空分布及其与水质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2 李金金;倪加加;李学梅;颜庆云;余育和;;南方大口鲇消化道细菌群落结构与其胃肠分化的关系[J];水生生物学报;2013年04期
3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0年03期
4 彭青;谢冰;袁琦;黄智婷;崔璐璐;王文婷;;青草沙水库蓄水期间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10期
5 陈浩;赵海涛;姚振飞;孙红军;胡健;;饵料对蚯蚓粪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2期
6 孙进;于敏;任晓亮;张月月;宋福来;祁自忠;;海藻叶面附着细菌群落生理特性与荧光原位杂交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9年04期
7 张书颖;谢曙光;;菲厌氧降解对细菌和古细菌群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邹雨坤;张静妮;杨殿林;陈秀蓉;;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1年01期
9 邹媛媛;刘琳;刘洋;赵亮;邓启云;吴俊;庄文;宋未;;不同水稻品种种子固有细菌群落的多样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2年08期
10 张虹;任国领;曲丽娜;丁海燕;张莹;黄永红;;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细菌群落演替规律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铁英;Lotta Martensson;包晓东;郑伟文;Ulla Rasmussen;;稻田中蓝细菌群落的多态性[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熊金波;孙怀博;彭飞;林先贵;薛娴;褚海燕;;青藏高原短期增温实验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的快速响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盛荣;秦红灵;张苗苗;吴金水;魏文学;;不同土壤母质发育的水稻土细菌群落演替规律[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英;滕齐辉;曹慧;胡锋;崔中利;;淹水和旱作水稻土中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空间分布[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何世颖;杨林章;;两种氧化铁纳米材料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的研究[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张明露;刘文君;李翠萍;张灿;顾军农;;碳龄对活性炭出水及碳颗粒表面细菌群落的影响[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夏耘;郁二蒙;余德光;谢骏;王广军;李志斐;;基于PCR-DGGE技术分析生物絮团不同形成阶段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魏丹;杨谦;张军政;王爽;周宝库;李伟群;;黑土区长期施肥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变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9 周涛;唐金玉;王岩;;添加微生态制剂对主养草鱼水体中细菌群落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严陈;钟文辉;林先贵;朱建国;贾仲君;;大气CO_2浓度升高改变土壤甲烷氧化细菌群落结构[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彤;美绘制人体细菌群落分布图[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熊薇;有机质来源对洱海底泥垂向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杨凤龙;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对石油烃污染的响应及其降解潜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3 马大卫;南极苔原土壤细菌群落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章高森;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应用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朱超;环境因素对水稻土中地杆菌和厌氧粘细菌群落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瑾丰;华南地区典型水稻土中磷化氢的分布与细菌群落的关系及其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马琳;长期施肥和土地利用方式对X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古钧;汪洋沟细菌群落多样性及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唐凤;乌鲁木齐10号冷泉细菌地震前后群落变化及与地震的响应关系[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李新;不同盐碱程度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丁慧;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初步分析[D];青岛大学;2015年
7 王凯;黄渤海沉积物环境细菌群落特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李杰;碳氮比调控对虾蟹混养系统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功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孙雅君;全氟辛酸对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影响及指示特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刘瑞娟;蟹虾贝混养系统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80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08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