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籽瓜与密度关系_《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24 20:08

  本文关键词:生态适应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疆农业大学》 2010年

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

侯钰荣  

【摘要】: 伊犁绢蒿(Seriphidum transiliense)属于菊科绢蒿属半灌木,在新疆集中分布于北疆地区的平原与低山,是当地春秋放牧场主要的牧草之一。由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差,再加上缺乏管理、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致使该类草地退化严重;同时,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覆盖度减小,土地裸露面积增大,草-土-畜失衡,严重制约着新疆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本研究通过小尺度范围内人工设定不同刈割强度试验,采取年内多次采样方法,研究了伊犁绢蒿生理适应、构件变化和叶功能性状的动态变化及形成规律;同时,在大尺度范围内经验性地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样地,采用秋季一次性采样方法,探讨自然状态下,伊犁绢蒿构件、土壤化学性质和分子水平对生境和地形的生态适应;通过生理适应和生态适应两方面内容,试图揭示伊犁绢蒿的生理生态可塑性和趋异适应机理,为草地实际生产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伊犁绢蒿对刈割强度的生理适应对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片在叶绿素、贮存性营养物质中基本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贮存性营养物质的茎和根系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均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根系中的淀粉含量则相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叶片、茎和根系中的变化规律相同,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随着刈割强度的变化,均以C2占有绝对优势,C0处于劣势,说明C2对刈割有更强的生态适应性;2008年各指标含量低于2009年,主要原因是2009年降水量多于2008年,植株的生理适应性增强。 (2)伊犁绢蒿构件对刈割强度的适应对策 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C2能促进植株构件更适应刈割强度的生态适应,说明适度刈割可以刺激植株的良性生长;C0的适应性最终趋于矮化、小型化和匍匐化。通过降低植株高度、减少分枝数、停止有性繁殖,增大地下部分根系干重等措施来适应刈割胁迫和维持生命;刈割时间对植株影响程度不同,秋季刈割给植株带来的构件胁迫远大于春季刈割。 (3)伊犁绢蒿叶功能性状对刈割强度的生态适应对策 与LDMC和单个叶片相对含水量相比,SLA对刈割强度的敏感性更强一些;对伊犁绢蒿的影响程度春季刈割明显大于秋季刈割,且在各刈割处理中,C5略占优势,更能适应刈割胁迫;C0仍排名最末,对刈割胁迫的生态适应性最差。 (4)伊犁绢蒿构件对生境和地形的生态适应对策 从不同生境来讲,伊犁绢蒿长势的优劣基本可以确定为生长于察布查尔县的居首,新源县、沙湾县和乌鲁木齐市的居中,奇台县的最末;5个生境中,奇台县植株个体差异最小,均匀性最好,生态适应性比较均匀。茎干重对地上生物量、主根干重对地下生物量贡献率均最大,他们之间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和相同的拟合函数,且存在相同的物质生产和积累规律。从不同地形来讲,平地和阳坡的伊犁绢蒿比丘陵或阴坡的具有更强的生态适应性,不同地形间构件系对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贡献率和拟合函数关系与不同生境所得结论相似。 (5)伊犁绢蒿土壤化学性质对生境和地形的适应对策 生境和地形均对土壤化学性质有一定影响,而且各指标间也存在互动或阻碍作用,但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在土壤剖面结构上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0-10cm10-20cm20-30cm,土壤pH值表现为0-10cm10-20cm20-30cm,土壤总盐表现为10-20cm20-30cm0-10cm;总盐和pH值与其他养分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均以平地阳坡阴坡丘陵为主,地形对土壤pH值的影响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土壤总盐基本呈阴坡阳坡平地,规律性较强。 (6)伊犁绢蒿遗传多样性对生境和地形的生态适应对策 伊犁绢蒿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8.4%,同一引物组合在不同群体扩增的多态性带数基本相同。通过居群内聚类分析表明,根据地形的水热状况对植株的影响将平地和阳坡聚为一类,将阴坡聚为一类;居群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点,说明地形对伊犁绢蒿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大于生境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S812.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引言14-17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5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15-17
  • 第1章 研究进展17-33
  • 1.1 刈割或放牧与牧草的关系17-21
  • 1.2 贮存营养物质主要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21-23
  • 1.3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23-24
  • 1.4 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进展24-25
  • 1.5 植物体构件的研究进展25-27
  • 1.6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27-30
  • 1.7 绢蒿属植物的研究现状30-31
  • 1.8 小结31-33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案33-39
  • 2.1 研究区概况33-36
  • 2.2 研究方案36-39
  • 第3章 不同刈割强度下伊犁绢蒿生理适应性的研究39-92
  • 3.1 材料与方法40-44
  • 3.2 结果与分析44-90
  • 3.3 讨论与结论90-92
  • 第4章 不同刈割强度下伊犁绢蒿构件生态适应性的研究92-102
  • 4.1 材料与方法92-93
  • 4.2 结果与分析93-99
  • 4.3 讨论与小结99-102
  • 第5章 不同刈割强度下伊犁绢蒿叶功能性状生态适应性的研究102-109
  • 5.1 材料与方法102-104
  • 5.2 结果与分析104-107
  • 5.3 讨论与小结107-109
  • 第6章 伊犁绢蒿构件对生境和地形的生态适应对策109-134
  • 6.1 材料与方法109-110
  • 6.2 结果与分析110-132
  • 6.3 讨论与小结132-134
  • 第7章 伊犁绢蒿土壤化学性质对生境和地形的生态适应对策134-146
  • 7.1 材料与方法134-137
  • 7.2 结果与分析137-143
  • 7.3 讨论与小结143-146
  • 第8章 气候、土壤与伊犁绢蒿构件三者关系的研究146-157
  • 8.1 气候、土壤与伊犁绢蒿构件数量特征的相互关系146-151
  • 8.2 气候、土壤与伊犁绢蒿构件重量特征的相互关系151-152
  • 8.3 构件数量特征与重量特征的相互关系152-154
  • 8.4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检验154-156
  • 8.5 讨论与小结156-157
  • 第9章 伊犁绢蒿遗传多样性对生境和地形的生态适应对策157-170
  • 9.1 材料与方法157-161
  • 9.2 结果与分析161-168
  • 9.3 讨论与小结168-170
  • 第10章 讨论与结论170-176
  • 10.1 讨论170-171
  • 10.2 结论171-174
  • 10.3 总结174-176
  • 参考文献176-195
  • 附录195-199
  • 致谢199-200
  • 作者简介20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春;干友民;李志丹;;亚高山退化草甸土壤性状分析及评价因子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2 张丽辉;李海燕;杨允菲;;松嫩平原返青期2种碱茅种群构件的数量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3 史建伟;张育平;王国昌;;环境胁迫对植物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4 卢红梅;王世杰;;花江小流域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王淑杰,王家民,李亚东,王春梅;可溶性全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与葡萄抗寒性关系的研究[J];北方园艺;1996年02期

    6 张林;罗天祥;邓坤枚;李文华;;云南松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7 多立安,赵树兰;生长季羊草割草场刈割胁迫响应(英文)[J];草地学报;2001年01期

    8 梁慧敏,夏阳,杜峰,张普金;低温胁迫对草地早熟禾抗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1年04期

    9 韩冰,王学敏,易津,赵萌莉,杨燕燕;驼绒藜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J];草地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永亮,胡自治,赵海新,王健丽;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范燕敏;天山北坡中段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土壤质量的演变与评价及预警系统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昭英,孙小镭,刘世琦,高俊凤;乙烯在黄瓜体内分布及周年变化动态研究初报[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2 臧金波,王秀峰,邹永洲;不同育苗方式对韭菜幼苗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3 梁太波,张淑香,史春余,王汝娟,杨馥成;活力素对菠菜产量及硝酸盐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4 曹世彪,陈双臣,李志娟;土壤调理剂对温室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5 叶宝兴,毛达超,刘学春;超级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与净光合速率相关性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6 郭晓燕;袁玲;;重金属Pb、Cd在石灰性褐土上对小白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7 孙慧敏;于振文;颜红;史桂萍;;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磷量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8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不同钾肥品种及用量对香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9 梁超;张学英;杨秀凤;张秀田;王玮;;耐盐丰产小麦品种德抗961的耐盐生理机制[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10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流动注射分析法分析土壤有效磷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孝良;于群英;纵艳芝;;安徽沿淮地区几种类型土壤的电荷性质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理科卷)[C];2005年

    2 郑艺梅;郑琳;华平;胡秋丽;黄霞;;糙米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及抗营养因子变化的研究[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农科卷)[C];2005年

    3 甘旭华;唐欣昀;Raymond Liu;;Nutrismart生态肥中微生物释放硅的效果[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裴孝伯;解静;余纪柱;;不同南瓜砧木嫁接对黄瓜果实Vc、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影响[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李孝良;孙莉;于群英;;安徽省部分水稻土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马欢;刘伟伟;王秀菊;刘士清;李建昌;张无敌;;不同阴离子在生物质发酵产氢中的作用研究[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孝良;李健姣;吕宝磊;陈效民;王晓洋;詹国飞;;肥料与石膏配施对滨海盐土玉米生理活性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祥明;;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家嘉;李录久;吴萍萍;;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常江;杜艳;姚艳娟;;安徽省主要土壤铅含量及其与小麦幼苗生长相关性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淮河流域峒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顾春波;草莓枯萎病菌对多菌灵及戊唑醇的抗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庆莲;苹果多胺和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姚凤娟;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陈业兵;银胶菊化感潜力及其潜在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刚;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凯;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养分动态及其利用效率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俊忠;施氮对高产夏玉米源库代谢特征的调控[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种培芳;荒漠植物红砂、白刺和沙拐枣抗旱指标及抗旱性综合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方;柑桔—糯米汁混合发酵酒的研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福存;发酵鸭血肠生产工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丹华;冷榨油茶籽制备油茶籽粕蛋白及多肽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陈小红;藜蒿硅窗气调保鲜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吟;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的相关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保鲜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邓雅丽;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Bt毒素吸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武少伟;铁锰硅对凤眼莲生物质结构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莫琼;等高绿篱—农业复合系统土壤CO_2和N_2O排放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舒丽娜;锌胁迫下CO_2浓度升高对三种不同光合途径植物生长发育和锌积累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马琳;砷污染地下水修复的渗透反应墙材料筛选及除砷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秀云,崔光泉,林昶;冬小麦耐盐力与脯氨酸含量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1988年02期

    2 王法宏,王旭清,赵君实;1997年山东小麦亩产超650kg地块高产因素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1997年05期

    3 刘敬阳,陈凤生,牟建梅;刈割方式对杂交狼尾草产草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4 曾兵,张新全,彭燕,马啸,兰英;鸭茅RAPD分子标记反应体系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5 李艳茹;梁运江;许广波;安金花;;分形理论及其在土壤物理学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6 杨建峰;贺立源;;缺磷诱导植物分泌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7 管建国,宋佩扬;蒌蒿的生物学特性与经济栽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8 何敬峰,李宝光,王其泉,宋越冬;蒌篙嫩枝的扦插繁殖[J];北方园艺;2003年04期

    9 王淑杰,王家民,李亚东,王春梅;可溶性全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与葡萄抗寒性关系的研究[J];北方园艺;1996年02期

    10 许红心,倪坚军;苦瓜的药用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侯扶江;草地-马鹿系统的草地表现[D];甘肃农业大学;2000年

    2 李锡香;黄瓜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和分子评价及其亲缘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3 韩冰;克氏针茅种群分化及不同退化系列生态变异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4 魏胜利;乌拉尔甘草地理变异与种源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5 左志锐;百合耐盐机理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裴世芳;放牧和围封对阿拉善荒漠草地土壤和植被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海梅;牧民定居后季节草场优化配置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1年

    2 孙岳;五味子DNA指纹分析及质量相关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3 黄占兵;结缕草遗传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4 丁雪梅;松嫩平原两种生境羊草种群根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全民,李青云,马玉寿,施建军;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初析[J];四川草原;2004年02期

    2 陈芙蓉;程积民;于鲁宁;李媛;吴艳芹;;封育和放牧对黄土高原典型草原生物量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1年06期

    3 德科加;;施用不同形态氮素对高寒草甸草场生物量的影响[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0年04期

    4 李英年;赵亮;王勤学;杜明远;古松;徐世晓;张发伟;赵新全;;高寒金露梅灌丛生物量及年周转量[J];草地学报;2006年01期

    5 鄢燕,张建国,张锦华,范建容,李辉霞;西藏那曲地区高寒草地地下生物量[J];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6 廖德江,李桂花;伊犁的果子怎么啦[J];新疆林业;2001年03期

    7 ;伊犁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发展道路[J];新疆农业科学;1963年10期

    8 沈禹颖,阎顺国,朱兴运,赵银;河西走廊几种盐化草地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I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分配[J];草业学报;1995年02期

    9 赵宗哲;对伊犁乾旱地区造林的初步意见[J];新疆农业科学;1958年04期

    10 李存焕;王红霞;;不同利用方式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产力及根系生物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199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玮玮;万里强;何峰;李向林;刘树军;;放牧对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国英;陈桂琛;徐文华;韩友吉;李锦萍;;围栏封育对青海湖地区芨芨草草原生物量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3 孙飞达;龙瑞军;;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的影响[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周国英;陈桂琛;徐文华;杨路存;韩友吉;李锦萍;;围栏封育对青海湖地区芨芨草草原生物量的影响[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庞勇;黄克标;李增元;舒清态;;大湄公河次区域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反演[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6 李源;刘贵波;孙桂枝;高洪文;王赞;谢楠;赵海明;;19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小平;郭铌;张凯;王静;;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小平;郭铌;张凯;王静;;甘南牧区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高光谱遥感估算模型[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刘振国;李镇清;;不同空间分布方式对刺穗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生长格局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10 朱首军;邓民兴;周米京;;志丹黄土丘陵区优良牧草引种试验研究[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胡全胜 通讯员何志雄;[N];伊犁日报(汉);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庆华;[N];伊犁日报(汉);2009年

    3 本报记者 韩新勇;[N];伊犁日报(汉);2009年

    4 艾克拜尔·米吉提;[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梅晓萍;[N];国家电网报;2010年

    6 振聋;[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记者 朱必义;[N];新疆日报(汉);2001年

    8 记者王新红;[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陈海江 董虎;[N];人民武警;2010年

    10 张统辉 翟晓伟 特约记者 温常青;[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钰荣;伊犁绢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于飞海;克隆植物对异质性环境的生态适应对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3 何丹;改良措施对天然草原植被及土壤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曾伟生;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5 程栋梁;植物生物量分配模式与生长速率的相关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白燕远;植物地下和地上密度调控的差异随湿润度梯度变化的定量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锦华;藏北公路沿线车辆碾压干扰下矮嵩草草甸恢复演替及“3S”监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8 孙飞达;高原鼠兔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土壤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9 靳瑰丽;伊犁绢蒿荒漠退化草地植物生态适应对策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10 高凯;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菊芋及野生植物能用潜力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一类食植系统的定性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范国艳;放牧对贝加尔针茅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和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山;塔里木河中游地区群落优势种地下生物量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4 牛海;毛乌素沙地不同水分梯度植物群落生物量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5 王超;模拟增温和施氮对羊草群落地下生物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单玲;芦苇生物量及其土壤碳氮垂直分布规律性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7 李鹏;藏北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氮贮量空间分异规律[D];西藏大学;2009年

    8 常天军;藏北高寒草原植被和土壤碳空间分布格局[D];西藏大学;2008年

    9 巴音;不同退化程度克氏针茅草原群落地下生物量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10 杨波;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下生物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生态适应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22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222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