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琼中村民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合作加工蚕丝被年入20多万元

发布时间:2016-10-28 13:30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专题:打赢海南脱贫攻坚战

  琼中新民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延长桑蚕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山区农民让蚕宝宝吐“金丝”

琼中村民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合作加工蚕丝被年入20多万元

  近日,琼中和平镇新民村村民黄小玲正在打理自家蚕房。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海南日报记者郭畅 通讯员王丽娟

  琼中养桑蚕,桑叶何田田。曾几何时,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新民村的村民守着青山却过苦日子。如今,一米多高的小桑树绿油油,让昔日的穷乡僻壤变成今日的“富美乡村”。

  2006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机遇,经过10年的实践摸索,新民村一栋栋“桑蚕楼”跃然眼前,“桑蚕小轿车”也开进寻常百姓家。

  山区农民寻新路

  琼中地处海南岛中部生态核心保护区,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

  “过去没有种桑,村里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因为村里实在没什么发展前途。”新民村民黄小玲说。

  新兴产业发展,农民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和平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肖程文回忆起当初发展桑蚕产业时说,他们是进村挨家挨户去发动的。

  “刚开始,也有不少人怀疑,水田能不能改种桑?我当时也是怀着试种的心态。”黄小玲说。如今,黄小玲家的桑地已经扩种到八亩。她告诉记者,她目前每年能养20多张蚕,年纯收入有5万多元,“没想到是桑蚕产业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

  技术也要送上门

  “稻改桑”调整了新民村的产业结构,全村人都看到了希望。但在发展养蚕业过程中,,技术也要跟得上。

  如今,琼中每个乡镇都有茧站,本地技术员在提高村民养蚕技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琼中还每年请外地专家对各乡镇农口干部、村里的技术员和辅导员培训3-4次;对于养蚕重点村,到村里集中对农民进行培训。据统计,从2010年开始,每年琼中拨付30万元-50万元用于种桑养蚕培训。

  目前,新民村共种植桑树230亩,年蚕茧量达到4万斤,种桑养蚕年产值达到90万元,作为连续几年被评为“万斤村”的新民村,每年都享受到了琼中农业局发放的两万元奖金。

  循环经济有甜头

  利用废弃的桑枝和蚕沙来喂羊,又把羊的粪便当成有机肥施在桑树下,致富带头人开设蚕丝被加工厂带动村民致富……现在,新民村还摸索出了一条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2012年,村民李东平开始和村民合作加工蚕丝被。今年,仅这一项业务就给他们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尝到甜头的李东平不仅带头成立了琼中联民桑蚕农民专业合作社,近期还成功注册蚕丝被商标。“以后我们还要走上蚕丝被品牌化的发展道路。”李东平说。(本报营根10月26日电)

  记者札记》》》以市场为主导 激发农民积极性

  ■ 海南日报记者 郭畅 通讯员 王丽娟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吴钟良表示,琼中经过10年探索,证明了种桑养蚕项目的明显优势,不仅短、平、快,蚕农收益高,而且可作为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适宜长久发展。同时,其符合国家扶持发展的产业政策,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前景向好。

  桑蚕产业“琼中经验”的主要内涵为:以市场为主导,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进行经济开发,实现绿色崛起、让村民共享生态环境保护成果下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新道路。政府只负责制定市场规程和提供服务,经营主动权交给企业、还给农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目前,琼中桑蚕已建立“县、乡、村”三级桑蚕技术服务网络;在各乡镇完善桑蚕典型户、典型村庄的筛选工作;针对农民关心的桑苗蚕苗的质量、数量和蚕茧收购价格等热点问题,制定出台了相关方案,进一步从源头规范蚕桑生产秩序。

  吴钟良认为,琼中桑蚕产业发展有力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目前,琼中已带动5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桑园2905.6亩,上半年产值达218万元。

   点评人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吴钟良

  (本报营根10月26日电)

原标题:


  本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6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6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e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