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12 20:17

  本文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辽宁师范大学》 2009年

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研究

刘亮  

【摘要】: 辽宁省面临渤、黄二海,海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山海关老龙头,海岸线全长2290km,占全国的12%,辽宁省所辖的14个地级市中有6个在沿海,境内将近三分之二的土地距离海岸线100km以内。2006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开发战略,把辽宁的沿袭多年的潜意识中的内陆定位延展到环黄渤海漫长的海岸带,伸向广阔的海洋。 辽宁省沿海地区是国内目前还没有整体开发的区域之一,沿海岸线周边拥有大片废弃的盐田、盐碱地和荒滩。“五点一线”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意味着沿渤、黄海千里海岸线多种资源配置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意味着辽宁省的商品生产有了更大的成本优势,意味着交通运输将更加方便快捷,意味着辽宁城市地区间发展差距将在统筹协调中进一步缩小,意味着辽宁的开放和开发,从此有了实实在在的承载和支撑。 但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道路,单纯依靠污染的末端控制来处理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寻求新的模式。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己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经济带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分析当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弊端,表明多数地区的生态建设速度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指出限制辽宁沿海经济良性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先行的背景下,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致力于探讨能使两者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6
  • 1.1 选题背景9-13
  • 1.1.1 经济带发展的国际背景9-11
  • 1.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区域背景11-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3-14
  • 1.2.2 实践意义14
  • 1.3 经济带发展的基本空间结构14-16
  • 1.3.1 极核式空间结构14-15
  • 1.3.2 点轴式空间结构15
  • 1.3.3 网络式空间结构15-16
  • 2 国内外沿海经济带发展对比分析16-29
  • 2.1 世界著名沿海经济带比较分析16-18
  • 2.1.1 美国的双岸沿海经济带16-17
  • 2.1.2 欧洲西北部沿海经济带17
  • 2.1.3 日本太平洋沿岸经济带17-18
  • 2.2 国内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18-20
  • 2.2.1 珠江三角洲经济带18-19
  • 2.2.2 长江三角洲经济带19-20
  • 2.3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目标20-22
  • 2.3.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20-21
  • 2.3.2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21
  • 2.3.3 实施可持续发展21-22
  • 2.4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22-29
  • 2.4.1 辽宁丹东产业园区22-24
  • 2.4.2 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24-25
  • 2.4.3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25-26
  • 2.4.4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26-27
  • 2.4.5 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27-29
  • 2.4.5.1 锦州西海工业区27
  • 2.4.5.2 葫芦岛北港工业区27-29
  • 2.4.6 盘锦工业园区29
  • 3 经济带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29-34
  • 3.1 生态环境对经济带发展的影响30-32
  • 3.1.1 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人类生活质量30
  • 3.1.2 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经济带生产力30-31
  • 3.1.3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到经济带投资环境31
  • 3.1.4 生态环境优越利于吸引高素质劳动力31-32
  • 3.2 经济带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2-34
  • 3.2.1 经济带发展对环境的回馈形式及影响32
  • 3.2.2 经济带规模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32-33
  • 3.2.3 经济带产业结构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33-34
  • 3.2.4 生产技术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34
  • 4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与生态环境互动分析34-59
  • 4.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4-42
  • 4.1.1 沿海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34-36
  • 4.1.2 乡镇企业造成污染严重36
  • 4.1.3 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36-38
  • 4.1.4 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38-42
  • 4.1.4.1 海岸侵蚀38-39
  • 4.1.4.2 海水入侵39-40
  • 4.1.4.3 土地盐渍化40-42
  • 4.2 辽宁沿海地区经济——生态发展差异分析42-51
  • 4.2.1 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原理42-43
  • 4.2.2 分析计算过程43-49
  • 4.2.3 主成分得分及结果49-51
  • 4.3 辽宁沿海经济带良性发展对策51-59
  • 4.3.1 建立区际间经济与资源互补机制51-52
  • 4.3.2 开展生态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52-53
  • 4.3.3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结构优化53
  • 4.3.4 实施清洁生产,设立工业缓冲区53-55
  • 4.3.5 完善有利于生态建设的财政税收政策55-57
  • 4.3.6 外部经济的内部化,,明确产权归属57-59
  • 5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艳阳;;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2 谭燕宏;;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年1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艳阳;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弘威;;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2 刘欣;;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3 刘伟;赵培红;;“长三角”经济圈与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区域合作——基于产业转移与承接的角度[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任保平;陈丹丹;;西部经济和生态环境互动模式:产业互动视角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7年01期

    5 刘焕鑫;陈学军;边茜;曹军;李新忠;;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杨振凯;刘畅;;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区位优势重构[J];东北亚论坛;2007年04期

    7 邢源源;;美国沿太平洋经济带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启示[J];当代亚太;2006年04期

    8 郭爱军;;推进长三角经济圈与大陆桥经济带的联动发展[J];大陆桥视野;2008年07期

    9 蔺雪芹;方创琳;;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10 杨晓光,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地区竞争力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主任记者 张爱桐;[N];锦州日报;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华详;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黄成燕;;从“总部之争”到“一体化”——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付飞;李异;张健;;高龄老人户外交往空间设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4 张洪波;徐苏宁;;全球气候变化下低碳城市实现的规划途径[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5 崔木花;;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循环经济规划研究——以安徽能源循环经济规划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汪少波;略论非合理性政府行为与政府成本刚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黄晓霓;;当前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10 王守敬;;对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的几点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一;;长三角循环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曾道智;;空间失调与城市转型(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常慧娟;;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5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毅;;民营房地产业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7 王娜;邱琦;;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推广与普及[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8 唐海龙;徐玉新;蒋高明;刘沙沙;张偲;钟世霞;;化肥减施及秸秆过腹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9 郭雪松;邹娟;梁瀚文;刘俊新;;苕溪流域典型村落水污染特征调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10 鞠耀绩;于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中国东北振兴研究[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宏汝;福建省矿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10 刘林;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堃;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晓辉;基于DEA方法的农地利用效率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闫恒超;棉花纤维发育伸长期和次生壁加厚期数字表达谱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鹏;煤粉永磁强磁滤器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啸;湘中南地区农村初中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陈德荣;广西区河池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史玉岩;开发节地型居住小区的技术措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保平;陈丹丹;;西部经济和生态环境互动模式:产业互动视角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7年01期

    2 邬冰;丛文滋;;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王丹;杨金保;;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思考[J];东北亚论坛;2009年02期

    4 关溪媛;;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年09期

    5 李玲;刘小龙;罗军;罗曦;;运用经济制度推进污染减排的探索[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3期

    6 吴光辉;中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决策探索;2002年12期

    7 王如松;生态环境内涵的回顾与思考[J];科技术语研究;2005年02期

    8 赵军;;科学认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对辽宁生态环境的影响[J];辽宁经济;2009年09期

    9 丁晋清;;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理论与当代;2007年12期

    10 魏莉;张勇;;大连市海岸带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及保护措施[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熊永柱;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郑超;辽宁沿海经济带环保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佳苗;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堂源;海南省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慧春;基于清洁生产的浙江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2年

    5 李德鹏;辽宁省典型海岸带开发活动区的环境累计影响和综合效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明,张立勋,戴大军;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2 宋弘威;;论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3 刘欣;;我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比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4 张跃;李松吉;;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商业研究;2006年07期

    5 李桂生;;加快珠三角西岸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7期

    6 崔凤军,杨德福;旅游开发活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泰安市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7年04期

    7 于法稳,刘永涛;重庆市工业结构与环境、资源灰色关联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8 易小光;丁瑶;余贵玲;尹虹潘;;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取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年06期

    9 周春山;王芳;陈洁斌;;珠江三角洲发展战略的思考——基于与长三角的比较[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10 顾强;;提高产业集群生态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钟武;;关于钢铁工业废钢资源量的一般分析[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中毅;支大林;韩建雨;;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郭廷建;房广顺;田鹏颖;高永民;张雷;;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文化及文化产业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9年12期

    3 鲜开林;;辽宁沿海经济带排污权交易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4 孙继辉;罗云;;辽宁沿海经济带环境成本削减途径分析[J];学术交流;2010年04期

    5 王铎;;沿海文化产业:辽宁实现由陆地向海洋“华丽转身”的重要支点[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12期

    6 张菁;;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的互动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7 张媚芳;;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产业集群问题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S1期

    8 马建新;;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S1期

    9 陈蕾;狄乾斌;;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5期

    10 赵亚南;;外商直接投资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波;江海旭;李悦铮;;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分析与优化[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朱京海;刘伟玲;;科学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互动发展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姣琦;基于区位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产品差异化开发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2 高焱森;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产业集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建梅;港口服务业空间组织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机构

    >渤海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郭建梅 >杨大海

    >高焱森 >李姣琦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11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0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