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杂志社征稿
本文关键词:井工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实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文正文
《煤矿开采》征稿
煤矿开采查稿电话:01057262835 联系QQ:2967320272
[1]陶涛.井工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实例分析[D].导师:孙世群.合肥工业大学,2012.
关键词:井工煤矿,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孙疃煤矿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活生产的资料,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支持。煤炭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致使煤矿区的生态环境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随着人们对煤矿开采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提高,对煤矿开采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保护生态环境以达到煤矿开采、利用与保护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
本文在总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念、方法和程序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遵循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和方法,结合对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和区域生态环境制约因素的分析,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井工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做了探索和研究,经过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含三层次共13项指标的指标体系,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并以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孙疃煤矿为实例,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调查等,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该指标体系对孙疃煤矿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估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井工煤矿开采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
本文对井工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与应用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可为井工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包括孙疃煤矿在内的淮北矿区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矿区开发规划及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潘仁飞.煤矿开采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生态补偿费研究[D].导师:侯运炳;魏一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
关键词:煤矿,生态环境评价,生态补偿,补偿标准,补偿渠道
摘要:
论文主要针对我国煤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补偿费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我国煤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进行了构建,并着重对其中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相似系数的多级可拓煤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其次,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成本和生态效益的双重角度对煤矿生态补偿标准定价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成本和效应的煤矿生态补偿标准定价模型;最后,从资源输出与输入的角度对废弃煤矿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金渠道来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应向我国中西部资源输出型地区进行废弃煤矿生态补偿的建议,并以1980年为基准价,计算出了东部沿海省市应缴纳的具体废弃煤矿生态补偿费额度,为“废弃煤矿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金”提高了新的渠道来源和研究依据。
[3]韩宝平,郑世书, 谢克俊,甘志杰.煤矿开采诱发的水文地质效应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03:70-77.
ISSN:10001964
关键词:水文地质效应,煤矿开采,地下水系统,反馈环
摘要:本文研究了煤矿开采诱发的水文地质效应。所谓水文地质效应是指煤矿区地下水系统在开采扰动影响下,其输入、输出、系统结构、内部作用过程和功能以及环境等要素的变化。水文地质效应导致矿井地下水系统的形成,而矿井地下水系统又可以进一步诱发新的水文地质效应,它们组成的反馈环,促使矿井地下水系统在一定的开采方式,强度和规模控制下不断变化。
[4]张发旺,李铎,赵华.煤矿开采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破坏及其控制[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6,02:115-119.
ISSN:10019707
关键词:煤矿开采,含水层结构,地下水环境
摘要:煤矿开采使地下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煤矿开采对含水层结构的破坏及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本文在扼要分析这两方面原因基础上,提出了煤矿开采条件下控制地下水资源破坏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防止或减轻含水层结构的破坏,维护地下水环境平衡及矿井水综合利用。结论认为: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产生破坏不可避免,但采取一定措施,可以大大减轻其受破坏的程度;在控制地下水资源破坏时,应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效益;对地下水环境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矿井水是控制地下水资源破坏的理论和技术措施。
[5]张玲.煤矿开采对喀斯特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与评价[D].导师:刘方.贵州大学,2008.
关键词:煤矿开采,喀斯特地表水,评价,沉积物,煤矸石,释放,模拟淋溶
摘要:
本文以贵州省织金县珠藏镇桂花村坡角某煤矿开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察、典型分析的方法,对煤矿开采区河流水质、河流沉积物释放水质和煤矿区原煤及煤矸石淋溶渗透水等进行含量分析和污染状况评价,研究煤矿开采对喀斯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煤矿开采区河流水环境中主要污染物为SO_4~(2-)、Fe、Mn,其中SO_4~(2-)的浓度可高达3861.3mg/L,Fe的浓度可高达111.5 mg/L,Mn的浓度可高达17.60 mg/L。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水体污染物的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上游酸性水各污染物含量最高,其次是河流中游水、下游水和未污染的水。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体,丰水期的水体由于经过稀释、氧化等一系列作用,酸度pH,Mn、Cu、Zn等的浓度较枯水期均下降了,SO_4~(2-)和Fe的浓度较枯水期均上升了。
2.采用地表水国标V类水标准进行评价,初步评价了煤矿开采区河流水质的污染状况。对于pH来讲,所有酸性水样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于SO_4~(2-)来讲,除了未污染水体外,其它均超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处于污染水平,并且上游酸性水最高超过标准的15倍;对于Fe、Mn来讲,大多都超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处于污染水平,并且上游酸性水Fe的最高浓度超过标准的370倍,Mn的最高浓度超过标准的175倍;对于Cu和Zn来讲,所有水样含量均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3.煤矿区河流沉积物在静置和扰动条件下释放上覆水离子浓度顺序是:SO_4~(2-)>Fe>Mn>Zn>Cu>Pb>Cd.其中,阴离子以SO_4~(2-)为主,阳离子则以Fe和Mn为主.在释放过程中,pH减小,SO_4~(2-)、Fe、Mn、Zn、Cu浓度明显增大.pH值,SO_4~(2-)、Fe、Mn的浓度均远远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Zn、Cu、Pb和Cd的浓度基本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表明煤矿区河流沉积物释放产生的SO_4~(2-)、Fe、Mn对地表水有明显的影响.
4.煤矿区河流沉积物在模拟静态和扰动条件下释放,静态条件下释放的离子浓度变化大于动态条件下,所以河流静水对地表水的影响要大于流动水对地表水的影响.煤矿区河流沉积物在静置和扰动条件下释放的离子浓度与沉积物的类型也有很大关系:污染物释放的Fe、Mn、Zn浓度表层青色壳状沉积物>黄色沉积物>河床底泥;污染物释放溶液pH黄色沉积物>河床底泥>表层青色壳状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的SO_4~(2-)和Cu浓度表层青色壳状沉积物>河床底泥>黄色沉积物.
5.原煤,井口煤矸石和河床煤矸石在模拟淋溶作用下溶解释放的主要污染组分为SO_4~(2-)、Fe、Mn、Cu和Zn等,渗透水pH值范围为2.6~7.5。淋溶初期,渗透水中SO_4~(2-)、Fe、Mn、Cu和Zn等物质浓度较高,以后各污染物质量浓度逐渐降低。渗透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高低与样品被淋溶的时间、淋溶液的pH值有密切关系。当淋溶液的pH值大于6时,大多数重金属元素的浓度不超过V类水环境标准,不会影响地面水的质量。当淋溶液的pH值小于4时,促进了煤矸石中重金属元素Fe、Mn、Zn等的浸出,其浓度会超过地面V类水质标准。
[6]李栋.煤矿开采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导师:宋晓梅.安徽理工大学,2009.
关键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煤矿开采,模糊模式识别理论,芦岭煤矿
摘要: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战略环境评价的一种形式,目的是防止由于宏观规划不当而给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煤矿开采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在煤炭资源开采规划制定后,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从类型上划分有预测型、监控型和回顾型三种。煤矿开采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目的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减轻煤炭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煤炭资源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文章详细论述了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并针对芦岭煤矿的开采现状,对其环境影响情况做了调研,收集了社会经济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及地貌环境五个环境主题的因子数据。煤矿开采涉及到的环境因子多,一般规划环评的方法不太适用于煤矿开采。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像芦岭煤矿这种已经生产多年,仍有生产能力的老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尤为严重。因此,采用合适的方法,对煤矿开采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模式识别理论基本内容为,设有需要识别的模糊概念或模糊子集A、已知指标的标准体系、计算研究样本属于各个标准的相对隶属度、计算相对级别特征值、识别判断样本集属于哪一个标准。该理论很好地反映规划环境影响的模糊性,为合理评价规划的环境可行性提供依据。
文章以芦岭煤矿为研究对象,引入多级模糊识别理论来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采集的环境因子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相关的标准,将评价等级分为I、II、III;确立了环境指标因子,并采用了灰色系统GM(1,1)方法,得出了芦岭煤矿2020年开采规划的环境指标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个环境主题及其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建立了多级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模型,对芦岭煤矿2020年开采规划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
芦岭煤矿开采的规划环评的结果H=2.578(2<H<3),处于II级和III级之间,认为芦岭煤矿在规划年份2020年,开采引起的环境影响比较大。根据每个环境主题的评价结果,提出今后芦岭矿区应注意的环境工作重点:加强社会经济环境、固体废物环境的改进,同时加强改善水环境状况,改变现有的各个环境主题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最终实现煤矿开采各个环境主题级别较为均衡的局面。
[7]樊燕.煤矿开采对上覆含水层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导师:张永波.太原理工大学,2011.
关键词:煤矿开采,导水裂隙带,上覆含水层,数值模拟,九鑫煤矿
摘要:煤炭资源的开发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却使与之关系密切的上覆含水层受到影响甚至破坏。这是由于煤矿开采形成了不同采掘深度、不同大小的采空区,其顶板的上覆岩层失去支撑而依次出现冒落、塌陷和断裂裂隙,这些裂隙成为采空区以上各类含水层中地下水快速向下渗漏的通道,致使上覆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储量减少且动态平衡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因此,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研究煤矿开采对上覆含水层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偏关县九鑫煤矿为背景,在充分分析该煤矿生产情况及矿区自然地理概况、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化并建立垂向一维水流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进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通过改变煤层开采厚度、煤层顶板距新近系含水层底板的距离以及隔水层渗透系数,分析煤矿开采对上覆含水层造成的影响。
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水文地质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煤层开采厚度的不断增加,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逐渐增大,首先到达新近系含水层,该含水层水位迅速下降,在采厚为6m时,历经300天含水层疏干。当采厚增加到12m时,疏干时间提前到120天。之后裂隙带随着采厚的加大逐渐延伸到第四系含水层底板,该含水层受到影响,水流向下运动速度加快,水位持续下降,采厚为1Om时,历经60天该含水层疏干。
(2)在水文地质参数不变,固定采厚为4m的情况下,在煤层顶板距新近系含水层底板距离小于50m时,含水层水位持续下降,含水层受到影响。在该距离为30m时,历经180天,第四系含水层疏干。当距离逐渐增大到50m以上时,水位只是小幅度下降,在整个模拟期内两含水层均未疏干。
(3)在水文地质参数不变,固定采厚为4m的情况下,随着隔水层渗透系数的依次增加,水位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在模拟期的300天时,水位下降到新近系含水层底板,含水层全部疏干。而第四系含水层水位变化较小,均小于1m,且滞后于新近系含水层,在整个模拟期内该含水层均为部分疏干。
[8]屠世浩,陈宜先.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3,04:8-10.
ISSN:1005-2763
关键词:煤矿开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瓦斯,采空区充填,土地复垦
摘要:在分析煤矿开采对矿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采矿技术发展前沿,从矿井开采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改革、采空区充填和矸石回填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矿区生态重建与土地复垦技术等方面论述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径。
[9]唐巨鹏,潘一山.ANSYS在煤矿开采数值模拟中应用研究[J].岩土力学,2004,S2:329-332+342.
ISSN:1000-7598
关键词:ANSYS,煤矿开采,数值模拟,有限元分析
摘要:以典型矿井山东华丰矿、阜新五龙矿和北京大台井为例,利用 ANSYS 有限元软件,对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确定和俯伪斜采煤法参数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别针对所处的地质条件和赋煤状况,建立了二维或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了地表沉陷曲线和最大沉陷位置,指出山东华丰矿随开采推进沉陷位移和影响范围将逐渐扩大,最大沉陷位移逐步向开采方向前移的规律,当开采 800 m 时出现最大下沉速度 3.5 mm/d,最大沉陷位移为 3.7 m。五龙矿 311面当开采 100m 和 400 m 时分别由于火成岩墙和应力集中区贯通导致顶板易断裂而极易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大台井俯伪斜采煤法煤层倾角只有在 60o~67o 时,推采距离才对煤层顶板法向最大压应力具有明显影响,且顶底板法向最大位移规律为上部位移大于中部位移,西中部位移又大于下部位移,在煤层倾角 70°时,工作面超前支撑压力作用范围最小为 30 m,而下巷道支撑压力作用范围最大为 25 m,巷道数为 3 时,顶板下巷道超前支撑压力峰值位置为 5.3 m。ANSYS 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值模拟是合理的,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 ANSYS 在煤矿开采领域是一种有效的数值模拟工具。
[10]吴玉生,赵亚平,杨亚静.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J].能源环境保护,2004,06:1-3.
ISSN:1006-8759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下水,影响
摘要:通过对煤矿开采影响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分析 ,以及对地下水流失量的计算的讨论 ,揭示了矿区地下水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 ,以期引起重视。
[11]杨坤.煤矿开采沉陷的环境效应和生态修复技术[D].导师:李健生.南京理工大学,2011.
关键词:开采沉陷,环境效应,水质分析,淮南矿区,生态修复,大通矿
摘要: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及利用,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也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其中煤矿开采沉陷问题日益突出。煤矿沉陷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是煤炭生产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决定矿区的社会稳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同时影响矿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主要对淮南矿区开采沉陷的环境效应及其生态修复技术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淮南煤矿的开采对水体的污染、粉煤灰对环境的影响和煤矸石的环境效应,对淮南矿区环境污染进行了监测,并测试了淮南矿区周围水体中的矿化度、COD、酸碱度、有害金属元素含量等水质指标,评价分析了煤矿开采沉陷对水体的污染,通过分析评价84个地区水体污染等级发现,重污染和严重污染的地区达到40%以上,得出水体污染和煤矿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并针对淮南矿区的大通矿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提出了大通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和水污染处理工艺技术,阐述了大通矿区的湿地生态修复重要性,针对独有特点,提出了能够实际实施的几种模式,包括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技术、沉陷区植被恢复技术、沉陷区大面积水体生态恢复与开发技术、桑基农业模式、旅游娱乐模式、动态开发利用模式,并探讨生态修复技术实施的可行性,得出开采沉陷的生态修复可行性措施,并对于己进行生态修复的地区土壤进行评价,为煤矿环境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依据和技术指导。
[12]钱者东.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研究[D].导师:蒋明康.南京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指标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需求增长迅速。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东部地区赋存条件好的煤炭资源已经基本枯竭,开采难度增大,煤炭开采的重心开始向西北地区转移。
我国西北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地表植被不良,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增加当地的环境负担,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地下开采的比重较大,占总储量的92.5%。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植被对地下水的依赖较为明显,这一地区煤矿地下开采带来的生态影响主要是地面沉陷、地下水疏干造成的植被破坏和土地荒漠化。因此,根据地区特点,建立一套合理、科学、可行的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查、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法,深入分析了煤矿开采项目生态影响的产生机理;并从矿井开采强度、自然背景条件两个角度,将煤矿开采的生态影响分为土地占用、地面沉陷、地下水位变化、生态敏感程度四个子系统,选取13项量化指标,构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的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神木大保当煤矿为例,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表明:大保当煤矿在首采层全部开采的情况下,井田范围内影响严重的区域占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井田东部与中南部;影响轻微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7%,分布在井田北部和西部;其余为影响中等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7%。针对其生态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减缓措施。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的生态影响,建立了相应的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该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3]安雁.煤矿开采区植被退化定量监测与评价[D].导师:上官铁梁;李新平.山西大学,2011.
关键词:煤矿开采区,景观功能分析,分类,排序,物种多样性,生态位
摘要:本研究以山西太原官地煤矿开采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功能分析(Landscape Function analysis, LFA)的地表土壤评价与数量生态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强度干扰区油松林内外灌草植物进行了研究。
土壤稳定性指数(Stability Index, SⅠ)、土壤渗透性指数(Infiltration Index,Ⅱ)、土壤养分循环状况指数(Nutrient Cycling Index, NI)都随干扰强度增大而减小
TWINSPAN(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对不同强度干扰区灌草样方进行分类,(1)将轻度干扰区75个灌草样方分成4组,林内1组,林外3组;(2)将中度干扰区75个灌草样方分成4组,林内1组,林外3组;(3)将重度干扰区75个灌草样方分成13组,林内9组,林外4组。每组称为一个群丛,代表官地煤矿开采区林内外灌草植物的主要类型。轻、中度干扰区样方的CCA排序则较好地揭示了土壤养分循环状况指数是影响官地煤矿开采区灌草植物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
采用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对不同强度干扰区灌草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mpson指数与Pielou指数的变化趋势相似,Shannon-Wiener指数与Patrick指数变化趋势相似。轻、中度干扰区林内群落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较林外高。轻度干扰区草本层Patrick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高于灌木层。中度干扰区灌草植物物种多样性最高,不过与“中度干扰假说”不同的是物种均匀度最大致使物种多样性达到最高水平。
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对不同强度干扰区优势种群生态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干扰区林外和中度干扰区林内黄刺玫生态位宽度位居第一,重度干扰区林内优势灌木蚂蚱腿子生态位宽度仅次于黄刺玫,位居第二,生长在裸露地的单优灌木为旱柳,其生态位宽度较小。轻度干扰区林内外灌木种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中度干扰区林内种间生态位重叠值较林外大,重度干扰区林内外种间生态位重叠值普遍较小。大部分共优种生态位宽度在中度干扰区最大,重度干扰区最小。林外优势灌木黄刺玫生态位宽度随着干扰强度增大而减小,是黄刺玫对官地煤矿开采区不同强度干扰的适应结果。
[14]颜文珠.煤矿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导师:张文泉.山东科技大学,2011.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下水,数值模拟,MODFLOW,MT3D
摘要: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是一个动态且持续的过程。由于矿山开采引发的诸如矿井排水、含水层疏干、采动破坏等因素,打破了地下水原有的补径排平衡状态,改变了矿区地下水的循环关系,使地下水系统变得日益复杂。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不仅包括水量方面,对水质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煤矿闭矿之后可能造成的串层污染,将给矿区地下水带来非常严重的污染。
本文以淄川矿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算法评价、数值模拟等方法相结合,详细的分析了该矿区龙泉煤矿对该区地下水可能产生的种种影响。首先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该区地下含水层整体水质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结合具体矿坑水水质情况,分析得出洪山、寨里以及龙泉矿以周围地区污染较为严重。为以下内容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然后通过对该区边界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利用GMS软件建立了基本符合实际的地下水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经验证该模型满足精度的要求后,对该区地下水进行了动态的模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模拟,闭矿之前和闭矿之后的地下水流模拟。最后通过MODFLOW与MT3D的转换,建立该区地下水水质模型,对闭矿之后的地下水水质情况进行了模拟。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在闭矿之后依然存在,虽然矿井排水停止,但由于开采时间过长,地下水漏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存在;由于开采对相对隔水层的扰动该区煤系地层含水层与下伏奥陶系含水层之间存在直接的水力联系,当排水停止后,由于水位的不断升高,水质污染物的扩散将波及到奥陶系含水层,并造成大面积的污染。
[15]梁洪有,陈俊杰.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及对策研究[J].煤炭技术,2006,06:1-3.
ISSN:1008-8725
关键词:煤矿开采,土地资源,开采沉陷,土地复垦
摘要:煤矿开采是对土地资源破坏的主要部分之一,不仅使耕地面积减少,而且造成矿区环境的破坏。在分析目前煤矿开采造成土地资源破坏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进行土地复垦的治理措施、减沉开采技术措施,以及煤矿开采应引入“3S”理论与技术等一系列对策,使煤炭资源的开采纳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轨道。
[16]孟凡生,王业耀.煤矿开采环境影响评价中地下水问题探析[J].地下水,2007,01:81-84.
ISSN:1004-1184
关键词:煤矿,开采,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
摘要:煤矿的开采与地下水资源紧密相连,煤层往往与地下含水层相邻,采煤时会疏干地下水,这不仅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且破坏了水的动态平衡和生态环境,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根据煤炭开采工程的环境影响特点及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趋势,概略提出了煤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问题、煤矿开采引起的地下水环境问题、以及由煤矿地下水疏干引发的地面沉陷及其植被景观的影响。
[17]袁霄梅,李光,陈永胜.浅析煤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煤矿开采,2008,06:33-35.
ISSN:1006-6225
关键词:煤矿开采,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对策
摘要:在分析煤矿开采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等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从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对矿井开采巷道布置和采煤方法改革、采空区充填和煤矸石回填技术对煤矿的水资源、土地、大气、噪音等生态环境进行了论述,得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矿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途径。
[18]姬长生.我国露天煤矿开采工艺发展状况综述[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03:297-300.
ISSN:1673-3363
关键词: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系统,综述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露天开采工艺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主要以単斗铁道工艺为主发展至1980年代以来转向以単斗汽车工艺为主,半连续开采工艺、综合开采工艺、拉斗铲倒堆工艺等目前各种露天开采主流工艺并存局面的特点和采用的主要采掘、运输设备.介绍了当前我国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的主要特点、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9]乔小娟,李国敏,周金龙,都洁,杜成元,孙中惠,巫润建.采煤对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分析——以山西太原西山煤矿开采区为例[J].水资源保护,2010,01:49-52.
ISSN:1004-6933
关键词:煤炭开采,地下水,太原西山地区
摘要:以太原西山煤矿集中开采区为例,从水量水质两方面分析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西山矿区浅层煤炭资源开采的逐步枯竭和开采技术水平的完善,煤炭开采在向下煤组延深的同时,强度也不断增大。浅中层地下水逐渐被疏干,深层岩溶水因采煤排水转化为矿坑水,岩溶大泉的补给量随之减少,而矿坑突水又增大了岩溶泉域的排泄量,造成岩溶泉水位的降低甚至泉水的断流。在采空区,地表径流通过因采煤而造成的裂缝与塌陷地带,大量渗漏入矿井中,从而使地表径流量减少,改变了地下水系统与地表水系统的补排关系。采煤产生的酸性矿坑水及固体废弃物随着地下水而迁移,造成了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治理难度加大。老窑水的存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的风险。
[20]王宝琴.谈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J].煤炭技术,2011,08:13-15.
ISSN:1008-8725
关键词: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为了减轻煤矿开采的压力,很多行业开始在开采技术上进行创新调整,以此来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则是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而来,其改变了传统开采模式中的弊端,能够大大促进煤矿开采的效率,为煤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文章重点分析了煤矿开采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相关问题。
煤矿开采查稿电话:01057262835 联系QQ:2967320272
分类:未分类 | | 浏览: | |
上一篇:《煤矿开采》杂志社征稿—联系QQ2967320272
下一篇:《煤矿开采》杂志社征稿—联系QQ2967320272
发布评论:
本文关键词:井工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实例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4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3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