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淋洗联合修复铜铅污染土壤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5 17:30
【摘要】: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矿区、农田等地区的污染严重威胁到附近居民的健康安全。土壤重金属修复手段众多,其中电动力学修复具有时间短、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特别适合于处理低渗率性、密质土壤中的水溶性污染物。pH对电动修复效果有较强影响,尤其是阴极区土壤的pH的增加,会使金属提前沉降,阻碍了金属离子的迁移和去除;电极的极化会使电能效率降低,影响金属去除的效率。因此,需要针对以上问题,对土壤重金属电动力学修复进行优化,来提高修复效果。本研究中,电动力学修复人工模拟Cu、Pb污染土壤,采用三室有机玻璃反应器,中间为土壤区,两侧分别为正负电极。对电动修复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结合柠檬酸进行联合修复,对土壤处理前后的重金属含量、形态以及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修复对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电动修复影响因素研究;(2)最优淋洗溶液选择实验;(3)电动淋洗结合修复研究。根据本研究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1)电动修复中修复电压应小于氢析出电压,而修复时间则要平衡修复效率和能耗。修复时间5 d修复、电压为1.5V/cm时,酸性段土样铜铅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5.90%、25.29%。但由于土壤的酸缓冲性和OH-的影响,整体Cu、Pb修复效果较差。(2)柠檬酸的土壤金属的浸提效果最好。柠檬酸浸提稳定后的Cu、Pb浓度为32845.10 mg/L和19742.50mg/L,处理后的土壤重金属稳定。但土壤pH会从弱碱性变为强酸性。同时对土壤有机质也有较大影响,使其下降30%。(3)电动淋洗联合修复对土壤Cu、Pb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去除率最高分别可以达到91.04%和84.69%。远好于未添加柠檬酸的电动修复,证明电动淋洗联合修复的有效性。同时联合修复在重金属的收集与土壤pH、有机质的影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研究运用电动淋洗联合修复人工模拟Cu、Pb污染土壤,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再利用提供借鉴。通过研究不同浓度柠檬酸对去除效率的作用及金属形态的影响,提高土壤中Cu、Pb的去除效果,为开发低成本高效的修复方法,实现土壤重金属的无害化处理,以及今后修复Cu、Pb污染土壤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土壤修复 电动 淋洗 Cu Pb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3
【目录】:
,
本文编号:250837
【关键词】:土壤修复 电动 淋洗 Cu Pb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5
- 1.1 研究背景10-13
-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10-11
- 1.1.2 土壤铜铅污染的来源11-12
- 1.1.3 土壤铜铅污染的危害12-13
- 1.2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13-17
- 1.2.1 物理修复14-15
- 1.2.2 化学修复15-16
- 1.2.3 生物修复16-17
- 1.3 电动淋洗联合修复技术17-22
- 1.3.1 电动修复技术17-20
- 1.3.2 淋洗修复技术20-21
- 1.3.3 电动淋洗联合修复技术21-22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22-24
- 1.4.1 研究目的22
- 1.4.2 研究内容22-23
- 1.4.3 研究创新点23-24
- 1.5 技术路线24-25
- 第2章 电动修复影响因素研究25-45
- 2.1 引言25
- 2.2 材料与方法25-32
- 2.2.1 实验材料25-28
- 2.2.2 实验方法28-29
- 2.2.3 测试方法29-32
- 2.3 结果与讨论32-43
- 2.3.1 修复时间对电动修复效果的影响32-38
- 2.3.2 修复电压对电动修复效果的影响38-43
- 2.4 小结43-45
- 第3章 淋洗剂对土壤重金属的提取研究45-54
- 3.1 引言45
- 3.2 材料与方法45-47
- 3.2.1 实验材料45
- 3.2.2 实验方法45-46
- 3.2.3 测试方法46-47
- 3.3 结果与讨论47-53
- 3.3.1 淋洗剂对铜铅的提取效果47-49
- 3.3.2 淋洗剂对铜铅形态的影响49-51
- 3.3.3 淋洗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51-53
- 3.4 小结53-54
- 第4章 电动淋洗联合修复实验54-66
- 4.1 引言54
- 4.2 材料与方法54-56
- 4.2.1 实验材料54-55
- 4.2.2 实验方法55-56
- 4.2.3 测试方法56
- 4.3 结果与讨论56-65
- 4.3.1 系统电流的变化56-57
- 4.3.2 系统内pH的变化57-60
- 4.3.3 铜和铅含量的变化60-62
- 4.3.4 铜铅的质量守恒及分布62-63
- 4.3.5 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63-65
- 4.4 小结65-66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66-68
- 5.1 结论66-67
- 5.2 建议67-68
- 参考文献68-75
- 致谢75-76
- 个人简历76
,
本文编号:250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08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