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小腔游仆虫细胞毒理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8 20:04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小腔游仆虫细胞毒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在人类生活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纳米材料安全性的问题也日益受到科学界和环保人士的重视。无论是在生产还是使用过程中,大量的纳米颗粒通过空气、水、土壤进入到动植物体内,对于环境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潜在的影响。目前关于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报道多集中于小鼠或人的体外培养细胞,对环境尤其对水生生物鲜有报道。原生动物是取材容易、培养方便、繁殖速度快,且细胞体积大,便于观察处理的单细胞生物,并且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处于重要位置,是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一直以来原生动物也是开展毒理学研究的理想材料。本研究利用MTT比色法、微分干涉显微术、扫描及透射电镜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粒径50 nm的三角平板状纳米银颗粒对小腔游仆虫细胞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研究和探讨纳米材料的细胞学毒性效应和机制问题提供实验基础,为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评价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完善纳米材料生物学毒性评价体系,也为水生生物毒理学研究补充新的资料。1.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小腔游仆虫细胞显微结构的研究目前在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的体外研究中MTT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MTT法、微分干涉法检测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浓度粒径50 nm的三角平板状纳米银颗粒对小腔游仆虫细胞生长繁殖,形态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纳米银颗粒对小腔游仆虫细胞生长繁殖的抑制呈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而时间的推移所导致的生长繁殖情况的变化则是非线性的。主要表现在,相同浓度的情况下,小腔游仆虫细胞与纳米银颗粒作用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抑制情况略有减小。利用几率单位法确定纳米银颗粒对小腔游仆虫细胞的LC50,4h的值为0.94 mg/L。而活体观察发现小腔游仆虫细胞运动逐渐迟缓,长、宽明显减小,细胞形态由正常的长椭圆形逐渐转变为纺锤形,最后近似球形。长宽比的统计发现峰值由正常的1.3-1.7的区间逐渐转向1.7-2.2的区间,最后细胞的长宽比则趋向于0.9-1.3的区间。这也证实小腔游仆虫细胞对于此类型纳米银的毒性较敏感。此外,细胞形态的变化同样也会对小腔游仆虫细胞的生长繁殖产生一定的影响。2.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小腔游仆虫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粒径50 nm的三角平板状纳米银颗粒处理后的小腔游仆虫细胞。结果发现,随着小腔游仆虫细胞与纳米银颗粒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口围带小膜的纤毛从领部开始断裂脱落并不断向翻领部扩展,与此同时额-腹-横棘毛的纤毛也发生了顺序性断裂,毛基体裸露或脱落;口区皮层下方线粒体内膜嵴状结构的缺失由内向外不断加重,而表膜下线粒体结构肿胀变形严重;细胞大核核仁聚集,染色质凝聚,核膜界限逐渐模糊,部分染色质团内出现空洞现象;细胞质内出现大量处于不同自噬阶段的自噬溶酶体以及膜性髓状结构。除此之外,观察到纳米银颗粒存在于细胞表膜、细胞质、线粒体膜及其内部。初步推测,纳米银颗粒除可经过胞口之外,亦可直接通过细胞膜侵入细胞,主要通过损伤线粒体及细胞核,进而致使其他胞器结构紊乱,细胞形态及功能失常。同时结合细胞死亡特点分析,小腔游仆虫细胞与纳米银颗粒作用后细胞的死亡方式是介于自噬与胀亡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方式。
【关键词】:纳米银 小腔游仆虫 MTT 毒理学 扫描电镜术 透射电镜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1.5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纳米材料的应用及毒性研究进展(综述)13-21
  • 1 纳米材料简介14-16
  • 1.1 纳米材料的理化性质14-15
  • 1.2 环境中纳米颗粒的来源15-16
  • 2 纳米颗粒毒性的研究进展16-18
  • 2.1 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16-17
  • 2.2 纳米颗粒对人体的影响17-18
  • 3 纳米颗粒对原生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18-20
  • 4 本文研究概述20-21
  • 第二章 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小腔游仆虫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21-35
  • 1 材料和方法22-25
  • 1.1 实验材料22-23
  • 1.2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23
  •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23-24
  • 1.4 实验方法24-25
  • 2 结果25-32
  • 2.1 纳米银颗粒解聚结果25
  • 2.2 细胞毒性形态学评价结果25-31
  • 2.3 MTT比色法实验结果31-32
  • 3 讨论32-35
  • 3.1 纳米银颗粒对小腔游仆虫细胞的毒理作用32-33
  • 3.2 纳米银颗粒对小腔游仆虫生长繁殖的影响33-35
  • 第三章 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小腔游仆虫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35-66
  • 1 材料和方法36-40
  • 1.1实验材料36
  • 1.2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36-37
  • 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37-38
  • 1.4 电镜样品制备方法38-40
  • 2 结果40-63
  • 2.1 对照组小腔游仆虫细胞亚显微结构40-44
  • 2.2 处理组小腔游仆虫细胞扫描电镜观察44-52
  • 2.3 处理组小腔游仆虫细胞透射电镜观察52-63
  • 3 讨论63-66
  • 3.1 纳米银颗粒对小腔游仆虫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63
  • 3.2 纳米银颗粒对小腔游仆虫细胞表面纤毛的影响63-64
  • 3.3 纳米银颗粒进入小腔游仆虫细胞的方式64
  • 3.4 纳米银颗粒引起的小腔游仆虫细胞的死亡方式64-66
  • 总结66-67
  • 参考文献67-79
  • 附录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浩,熊玉卿,孙岩,郭云,杨得全,达道安;磁控溅射沉积纳米结构银薄膜及其表征[J];真空电子技术;1999年04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英芝;叶静云;刘昌俊;;等离子体影响下纳米银颗粒的制备与表征[A];第十四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五届中国电推进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09年

2 刘伟;周群芳;刘稷燕;江桂斌;;商品化纳米银颗粒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汤京龙;奚廷斐;熊玲;王硕;王建宇;刘丽;李佳戈;苑富强;;纳米银颗粒在大鼠体内分布特性的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报告论文[C];2010年

4 曲艺;马士禹;张云艳;常勇刚;穆劲;江龙;;纳米银颗粒对葡萄糖氧化酶活性的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方应翠;Kevin Blinn;Xiaxi Li;Mahmoud A.Mahmoud;Meilin Liu;;磁控溅射法制备纳米银颗粒膜及对R6G的表面增强效应[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张斗国;王沛;焦小瑾;周京利;孙友谊;苑光辉;邓燕;孙晓红;章江英;曹立;张其锦;明海;张泽渤;;纳米银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在聚合物光子学中的应用[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淑蕾;纳米银颗粒/BiFeO_3复相薄膜的形成及其介电和磁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容锡沧;钛表面改性材料、术中生物多糖冲洗液及术后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预防骨科感染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任余廷;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小腔游仆虫细胞毒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吴美兰;高分散稳定性纳米银颗粒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刘辉;乙酰化介导合成树状大分子稳定化的纳米银颗粒及其性能表征[D];东华大学;2010年

6 吴洁琼;接枝全氟醚链的载纳米银颗粒的复合抗菌体系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7 宋秀玲;纳米银颗粒对肝细胞HL-7702的毒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颗粒对纤毛虫小腔游仆虫细胞毒理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54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