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北部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特征
本文关键词:辽东湾北部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众所周知,辽东湾是渤海的3个子湾之一,近十年来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兴起,使得沿岸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口人膨胀、资源开发,呈现其环境问题也突显得日益严重,成为人们关注焦点。特别是沿岸石化工业发达,因工业排放污水,部分地域水质污染严重,尤其在该海湾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有了不少的报道。畴昔该湾沿岸工厂污水入海处理,已收到成效。但是底质有机污染环境状况如何?时至今日,未见专门有机化合物污染研究报道。本论文以2013—2014年调查资料为基础,总结了该湾底质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含量集散特征。通过分析我国近岸排放特点,按照美国环保局(USEPA)提出的16种优先监测的多环芳烃(PAHs)作为分析化合物筛选因子,得到了其在辽东湾北部地区的58个海洋沉积物样品中要素的含量水平和污染分布特征。并利用比值法分析了这些物质的污染来源。为此,笔者通过本实验的分析做了以下4个内容探讨。(1)研究分析了58个表层沉积物样中16种多环芳烃,它的集散特征是,含量范围为11.1~235ng.g-1,平均含量为81.2ng.g-1,分布规律呈现辽东湾西部底质的多环芳烃的含量最高,且中部含量大于东部海域底质,突显出表土沉积物由西至东海底沉积物污染程度是逐渐降低的趋势。(2)通过对该湾测试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结构成分鉴定,其组成种类变化呈现四环三环五环二环六环,而其单体含量占总芳烃量百分比分别为:38.09%、27.87%、20.62%、9.41%、4%,说明结构造成变化明显,沉积物中已遭受多种类型芳烃的污染,因其贡献率不同,而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3)从该湾沉积物中分析得到菲(Phe)在这三个区域中所占比重最大,均远远大于其他3种主要成分:萘(Nap)、荧蒽(Flu)、芘(Pyr)。再通过比值法来源分析,该湾北部海洋底质沉积物中PAHs的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燃烧。(4)该湾58个沉积物样分析可见,萘的含量值高于风险评价低值16ng.g-1,而低于风险评价中值2100ng.g-1,说明这些采样点萘对辽东湾环境中生物体具有中度有害毒副作用。经风险评价分析,沉积物中萘具用一定风险,其余多环芳烃的含量低于风险评价低值,对海洋中生物的有害作用风险处于很低水平。综上所述,通过系统探讨了有机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分布和污染研究,它们进入水体环境中,就会产生吸附、沉降、转移到海底沉积物中,进而对海洋底质环境造成威胁,同时也易在生物体内蓄积导致污染。因此,研究赋存于沉积物中诸形态种类多环芳烃含量分布及其污染特征,为我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污染治理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 多环芳烃 分布特征 风险评价 辽东湾北部海域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1章 绪论11-24
- 1.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1-13
- 1.1 多环芳烃的来源13-14
- 1.2 国内外污染现状14-16
- 1.3 近海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特征16
- 1.4 多环芳烃的分析技术16-20
- 1.4.1 样品萃取16-17
- 1.4.2 净化17-18
- 1.4.3 色谱分析18-19
- 1.4.4 多环芳烃的定性定量分析19-20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20-24
- 1.5.1 研究目的20-21
- 1.5.2 研究内容21-22
- 1.5.3 技术路线22-24
- 第2章 研究仪器及方法设计24-34
- 2.1 样品采集24-27
- 2.1.1 采样点概述24
- 2.1.2 采样地点与采样方法24-27
- 2.2 仪器和方法27-30
-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28-29
- 2.2.2 多环芳烃的提取方法29-30
- 2.2.2.1 提取29-30
- 2.2.2.2 净化30
- 2.2.2.3 质谱分析30
- 2.3 分析方法的精密度及准确度30-33
- 2.4 沉积物中机质含量的测定33-34
- 第3章 辽东湾北部海区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特征34-49
- 3.1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及样品测定34-38
- 3.2 海湾底泥中多环芳烃的组分及含量分布特征38-45
- 3.3 该海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和有机质相关性分析45
- 3.4 沉积物中PAHs的空间变化和污染现状评估45-49
- 第4章 辽东湾地区海洋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分析49-54
- 4.1 多环芳烃的源解析方法49-50
- 4.2 比值法分析多环芳烃的来源50-54
- 4.2.1 比值法中标志物参数的选定50-51
- 4.2.2 比值结果分析51-54
- 第5章 该海域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54-56
- 5.1 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评价标准54
- 5.2 多环芳烃的生态评价结论54-56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6-58
- 6.1 结论56-57
- 6.2 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62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62-63
- 致谢63-64
- 作者简介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博,黄韶健,李赶先,张福生;在不同沉积物类型中的声速测量实验研究[J];海洋技术;2004年01期
2 王文强;韦献革;温琰茂;;哑铃湾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的硫化物[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3期
3 王修林;辛宇;石峰;韩秀荣;祝陈坚;石晓勇;;溶解无机态营养盐在渤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通量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董海军;单凤安;;绥中芷锚湾海域沉积物类型分布及特征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30期
5 李粹中,张富元,王秀昌;东海沉积物成因环境的初步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6期
6 朱永其;百万分之一东海地形图、沉积物类型图、地貌图审议会在杭州召开[J];东海海洋;1984年02期
7 张海生,王成厚;浙江近海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J];东海海洋;1984年04期
8 ;沉积物的一般化学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S2期
9 朱而勤;沉积物的一般化学特征[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10 J.Hilton;邱建立;;松软沉积物密度快速测定技术的比较[J];海洋地质译丛;198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敬泰;贾永刚;单红仙;;黏性沉积物抗侵蚀性研究综述[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海明;郑西来;刘宪斌;;渤海滩涂沉积物中石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A];中国海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贾永刚;王俊超;许国辉;单红仙;付元宾;;水动力对黄河口潮坪粒度组成改造实例[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蒋增杰;浅海贝藻养殖水域沉积物再悬浮的发生机制及生态效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原野;基于声学方法的中国近海沉积物和悬浮颗粒物动力过程观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张海平;深海粘土沉积物组份环境矿物学属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4 亢振军;东海赤潮区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及其与浮游植物群落关系初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孙可;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沉积物中凝聚态有机质及其对有机污染物吸附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方杰;浙江沿海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的分析与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汪祖丞;典型河口湿地/海湾多环芳烃多介质迁移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黄利东;湖泊沉积物对磷吸附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丁忠军;海底沉积物电阻率原位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鸿涛;用定深爆炸声源反演海底声学参数[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刘双;河流沉积物对Cd~(2+)和Tl~+的去除作用规律及机制[D];南华大学;2015年
3 王曼;辽东湾北部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特征[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4 吕莹;珠江口内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累积和迁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5 郑海龙;天津海河干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石峰;营养盐在东海沉积物—海水界面交换速率和交换通量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罗玉兰;城市内河沉积物营养盐污染特性及释放规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刘辉;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辛宇;东海赤潮高发区沉积物中脂肪酸类生物标记物的初步分析及其在营养盐界面交换过程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张辉;黄东海沉积物中营养盐分布及交换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辽东湾北部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及污染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64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