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采暖季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和重污染成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太原市采暖季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和重污染成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2014年12月21日~30日采集了太原市采暖季大气PM2.5和PM10样品,进行了18种无机元素组分、9种水溶性离子组分和2种碳质组分的化学分析,深入分析了PM2.5和PM10的化学组成特征,并利用富集因子法(Enrichment Factor,EF)和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FA)进行了来源解析,最后结合气流后向轨迹(HYSPLIT Trajectory Model)探讨了观测期间重污染天气的可能成因。太原市2014年全年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气全部分布在采暖季内,采暖期内大气首要污染物主要为PM2.5和SO2。观测期间PM2.5中主要化学组分为OCECSO_4~(2-)NH~(4+)Cl~-NO_3~-SiCa;PM10中主要化学组分为OCECSO_4~(2-)CaNH~(4+)Cl~-NO_3~-Si。碳质组分、水溶性离子组分和元素组分分别占PM2.5总质量浓度的43.6%、42.7%、13.7%,占PM10总质量浓度的38.9%、38.7%、22.4%。SO_4~(2-)、NH~(4+)、Cl~-、NO_3~-、Ca~(2+)是离子组分中质量浓度最高的五种离子,Cl~-质量浓度偏高是采样期间太原市水溶性离子组分中较为突出的特征。离子平衡分析显示观测期间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整体偏碱性,NH~(4+)过剩,是二次无机气溶胶的形成的控制因子;PM2.5中ρ(NO_3~-)/ρ(SO_4~(2-))为0.47,说明固定燃烧源是影响太原市采暖季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煤烟型污染仍是太原市大气污染的显著特征。OC和EC主要富集在细颗粒物中,PM2.5中的OC和EC分别占到PM10中的87.9%和78.5%。通过OC/EC法、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推测大量取暖燃煤的一次排放及不完全燃烧是造成采样期间太原市采暖季大气颗粒物中碳质组分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富集因子法(EF)分析显示As、Cu、Zn、Pb、Cd的EF值大于100,其中Pb和Cd的富集极为强烈,EF值分别为355.6和1494.8,说明大气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强烈地改变了As、Cu、Zn、Pb、Cd等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因子分析法(FA)解析得到的太原市采样期间大气颗粒物PM2.5源解析结果是:①燃煤为主的燃烧源24%、②扬尘(土壤风沙及建筑施工)23%、③二次无机气溶胶(SIA)17%、④工业生产13%、⑤机动车9%,⑥其他源14%;采样期间太原市大气颗粒物PM10源解析结果是:①扬尘(土壤风沙及建筑施工)及工业飞灰34%、②二次无机气溶胶(SIA)及生物质燃烧25%、③燃煤及机动车16%,④其他25%。重污染天气发生时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会发生较大变化:水溶性离子组分的质量分数显著上升(PM2.5:24.6%→45.3%)以及地壳组分百分含量的大幅下降(PM2.5:24.9%→9.3%),而碳质组分的质量分数未出现较大波动,说明了地壳元素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影响不大,二次无机气溶胶(SIA)的大量生成是观测期间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化学本质。燃煤、工业生产、机动车等人类生产生活过程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是重污染天气发生的内在原因;静稳无风、高湿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是重污染天气的重要诱因,加剧了大气二次反应,表现为水溶性离子组分质量分数显著上升;大风是重污染去除的重要机制。气流后向轨迹(HYSPLIT)分析表明,在重污染天气形成前,出现了气流传输方向转折、速度瘀滞的现象,可能挟裹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物进入太原地区,形成区域传输,加重太原本地大气污染;而当西伯利亚冷气流长距离、快速经过太原市上空时,污染物就被气流稀释、吹散,表现为气温下降、空气湿度降低、风速增大,环境空气质量的迅速好转,在颗粒物化学组成上表现为地壳组分质量分数上升。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 化学组成 来源解析 重污染天气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5
- 1.1 大气颗粒物概述11-17
- 1.1.1 大气颗粒物的理化性质12-15
- 1.1.2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解析15-16
- 1.1.3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效应及健康效应16-17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17-20
- 1.2.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7-19
- 1.2.2 研究内容19
- 1.2.3 研究技术路线19-20
- 1.3 研究地区空气质量概况及污染特征初探20-25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25-33
- 2.1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采集25-27
- 2.1.1 采样滤膜25
- 2.1.2 采样仪器25
- 2.1.3 采样时间及点位设置25-26
- 2.1.4 采样期间气象参数26-27
- 2.2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处理27-28
- 2.3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分析28-33
- 2.3.1 质量浓度的测定28
- 2.3.2 无机元素组分的分析28-31
- 2.3.3 水溶性离子组分31-32
- 2.3.4 碳质组分32-33
- 第三章 太原市采暖季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33-49
- 3.1 质量浓度33-34
- 3.2 无机元素组分34-38
- 3.3 水溶性离子组分38-42
- 3.4 碳质组分42-45
- 3.5 太原市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45-48
- 3.6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太原市采暖季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49-57
- 4.1 富集因子法(EF)解析49-51
- 4.2 因子分析法(FA)解析51-55
- 4.3 本章小结55-57
- 第五章 太原市采暖季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57-67
- 5.1 化学组分分析57-61
- 5.2 气象因素分析61-65
- 5.3 本章小结65-67
- 第六章 结论67-69
- 致谢69-71
- 参考文献71-7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刚;新的研究报告确认大气颗粒物与健康的关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2 江英;大气颗粒物中的铂族金属[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3 王婉,刘咸德,狄一安,赵立蔚,郭冬发,鲁毅强;天津市大气颗粒物铅的同位素丰度比测定[J];环境化学;2002年06期
4 江刚;大气颗粒物上的农药[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5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J];中国环保产业;2004年07期
6 贺斌;抚顺市大气颗粒物组成成分特征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4年03期
7 王荫淞,李爱国,魏仑,张元勋,李德义,裘惠源,李燕,张桂林,谢亚宁,张静,张元茂,山祖慈;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研究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的种态[J];核技术;2004年11期
8 谢云霞,罗文峰,李后强;大气颗粒物的分形特征[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6期
9 贺斌,张志军;大气颗粒物组分解析[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年01期
10 朱光华;;大气颗粒物采样膜本底值的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普;周来东;王治渊;;成都市城区大气颗粒物估计背景值研究[A];成都市科技年会分会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空气环境污染防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白志鹏;;大气颗粒物环境基准研究历程与展望[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何翔;钱枫;李\
本文编号:282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8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