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气带流体迁移规律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包气带流体迁移规律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包气带是地面以下,地下水位以上的非饱和地层。包气带是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通道,决定着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同时,污染物进入包气带后,也会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需要进行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污染物在包气带的迁移规律研究是污染控制与修复的前提和基础,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本论文通过一系列砂箱模拟实验,研究混溶与非混溶相流体在包气带均质介质与不同介质界面的迁移规律,分析地层介质界面对污染物迁移的作用,定量分析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分布范围和其纵向与横向迁移规律,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地下水污染防控、以及污染的修复提供依据。论文利用柴油模拟非混溶NAPL(非水相流体)污染物,利用水模拟混溶污染物(保守型污染物)的对流作用。从流体在均质包气带中的迁移模拟实验可以发现,流体在均质包气带的污染区域形状为去顶的椭球形。包气带介质渗透性越低,流体在横向上的迁移能力越强,污染区域呈扁平状椭球;介质渗透性越高,流体在纵向上的迁移能力越强,污染区域呈竖长条状椭球。相比于非混溶相流体,混溶流体具有更大的表面张力,因此在包气带中受到介质更大的毛细作用,使得在相同包气带介质条件下,混溶相流体有更强的横向迁移能力,非混溶相流体则纵向迁移能力强。总结实验结果,本文建立了一组关于流体在包气带中不同方向上的迁移距离及包气带污染区域体积的预测公式。非混溶流体污染物在不同质量含水率的包气带中迁移时,随着介质质量含水率的增大,流体的纵向迁移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迁移速率在介质最大残余含水率的50%附近存在峰值;然而横向迁移速率则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迁移速率在介质最大残余含水率的50%附近出现谷值。通过混溶流体在包气带双层介质中对流迁移实验可以发现,流体由高渗透性介质进入低渗透性介质的过程中,界面作用影响不十分显著。流体进入下层低渗透地层后,由于低渗透性介质对其更强的毛细作用,使得流体的横向迁移能力有所增强,纵向迁移能力减弱,且纵向迁移速率在经过界面后有所减小。流体由低渗透性介质进入高渗透性介质的过程中,由于低渗透性介质对其更强的毛细作用,使得流体在到达两种介质界面处不再下渗,纵向迁移过程停止,地层界面的阻滞作用明显。界面上层的流体沿界面在低渗透性介质中横向扩散,界面处流体大量富集,甚至形成饱和层。当饱和层达到一定厚度后流体会突破束缚向界面下的高渗透介质迁移,但迁移具有很明显的不均匀性。通过包气带双层介质界面对流体迁移的阻滞作用研究,本文提出以双层介质系统上下层介质渗透系数K1和K2的比值来研究不同非均质层界面对流体在包气带中迁移的阻滞作用。在K1/K21的情况下,此时为流体由高渗透性介质进入低渗透介质的过程。比值越大,流体进入下部低渗透地层中的横向迁移能力越大,纵向迁移能力有所下降。而在K1/K21的情况下,此时为流体由低渗透性介质进入高渗透性介质的过程。比值越小,其非均质层界面对流体纵向迁移的阻滞作用越强,流体越难从低渗透介质中突破进入高渗透介质。本论文研究结果对于掌握污染物在包气带不同岩性地层中的迁移,了解不同渗透性地层界面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为污染的控制与修复奠定基础。
【关键词】:包气带 迁移 流体 界面 渗透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现状12-14
- 1.2.1 直接观察法12-13
- 1.2.2 数值模拟法13
- 1.2.3 可视化图像分析法13-14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14-15
- 1.4 本文技术路线15-16
- 第2章 混溶与非混溶流体在包气带中不同方向上的迁移规律研究16-40
- 2.1 实验目的16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16-18
- 2.2.1 实验材料和装置16-17
- 2.2.2 实验方法17-18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18-37
- 2.3.1 流体在包气带不同介质中迁移的形状和范围18-22
- 2.3.2 流体在包气带不同介质中的迁移规律22-29
- 2.3.3 不同流体在同种介质中的迁移规律29-31
- 2.3.4 不同流体入渗同种包气带介质的污染区域体积对比31-33
- 2.3.5 均质包气带流体污染的预测公式33-34
- 2.3.6 流体在不同含水率包气带中的迁移规律34-37
- 2.4 小结37-40
- 第3章 混溶流体在包气带不同渗透性地层中的迁移规律研究40-54
- 3.1 实验目的40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40-42
- 3.2.1 实验材料和装置40
- 3.2.2 实验方法40-42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42-51
- 3.3.1 流体由高渗透性介质进入低渗透性介质的迁移规律42-46
- 3.3.2 流体由低渗透性介质进入高渗透性介质的迁移规律46-51
- 3.4 包气带双层介质界面对流体迁移的阻滞作用分析51-53
- 3.5 小结53-54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54-56
- 4.1 结论54-55
- 4.2 建议55-56
- 参考文献56-61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61-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先掌;;模拟土壤中镉迁移规律的研究[J];浙江化工;2011年08期
2 汤波;;降雨条件下农田土壤中磷的迁移规律[J];江西化工;2013年02期
3 汤波;;降雨条件下西安蔬菜地土壤中氮的迁移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4 王志凡,王玉;铝炊具中铝向食品迁移规律的探讨[J];甘肃科技情报;1994年06期
5 包为民,刘凌,张丹蓉;流域氯离子迁移规律初探[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5年06期
6 李晶晶,彭恩泽;综述铬在土壤和植物中的赋存形式及迁移规律[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年03期
7 张海玲;李岩;杨琴;;黄土塬区土壤中原油迁移规律研究[J];环境工程;2013年S1期
8 王玉强;和留宪;马耀光;李宝琪;李嘉楠;昝伯阳;;渭河中下游铬(Ⅵ)的分布及迁移规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9 任爱玲,郭斌,刘三学,周保华;含铬污液在土壤中迁移规律的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2期
10 盛海峰;闫明宇;王兴平;;宜兴梅林小流域磷素的迁移规律[J];水资源保护;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红梅;速宝玉;;氟在非饱和分层土壤中迁移规律的试验研究[A];水工渗流研究与应用进展——第五届全国水利工程渗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汪登俊;周东美;;纳米羟基磷灰石在石英砂柱中迁移规律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徐秀登;徐保华;;中国西部近期地震的分布与迁移规律及其卫星红外显示[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4 王康;张寄阳;;松花江前郭灌区水稻种植期苏打盐碱物迁移规律分析[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5 张海;;迁移规律在课堂中的运用[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家港市合兴初级中学 徐海亚;体育教学如何运用迁移规律[N];中国体育报;2006年
2 肥城市第三中学 呼维峰;弹好学困生转化的三部曲[N];学知报;2010年
3 深圳中学亚迪学校 蔡杰 北京体育大学2001级实习生 蔡斌;迁移规律的效用[N];中国体育报;2004年
4 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 马忠;浅谈知识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N];亚洲中心时报(汉);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娟;高硫煤矸石废弃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迁移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谭广勇;迁移规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家强;包气带流体迁移规律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于涛;可溶性污染物在层状土中的迁移规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郭鑫;人工岸带海陆水交换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规律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杜维维;软包装调料袋中有害物质迁移规律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6 凤海元;煤中砷、汞和氯的分析方法及燃煤中砷、汞的迁移规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包气带流体迁移规律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