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渤海中部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系及季节差异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1 08:19

  本文关键词:渤海中部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系及季节差异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针对渤海中部及其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赤潮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本研究对该海区水环境因素与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开展了研究,并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野外调查分别于2013年7月(夏季)、2014年5月(春季)和2014年11月(秋季)搭乘国家基金委公开航次展开,分析测定了水温、盐度、营养盐、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并运用特征色素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差异,同时探究了不同季节影响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分布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对研究渤海生物资源变动规律、赤潮等生态灾害的爆发机制的等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结果表明:春季黄河口附近呈小范围高温低盐特征,而渤海海峡呈低温高盐特征,且中、底层尤其明显,显示了黄河淡水输入及黄海水的影响。黄河口附近呈小范围DIN高值,底层营养盐浓度略高于表、中层,可能是由于沉积物再释放的影响。营养盐的浓度和结构特征表明,春季调查海区存在硅限制和磷限制现象,且硅限制更为严重。叶绿素a的高值区位于黄河口及滦河口附近,显示了陆源输入的作用,且表层浓度略高于中、底层。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温度、盐度、无机氮及氮磷比是影响海区叶绿素a分布的主要因素。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特征表现为,硅藻为海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高达57%,其分布呈湾口及海峡高于中部的特征。隐藻次之,相对丰度约为29%,高值区位于黄河口及莱州湾湾口附近。青绿藻平均相对丰度约为10%,在海峡附近呈相对高值。绿藻、金藻、甲藻和定鞭藻的相对丰度介于1%-3%之间,蓝藻和原绿球藻为海区生物量最低的类群,相对丰度不到0.3%。垂直分布上,硅藻的相对丰度由表至底呈上升趋势,而其他类群则呈下降趋势或波动不明显的特征。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温度、盐度、无机氮浓度和硅氮比是影响海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的主要因素。夏季水体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调查海区水温整体较高,且表层水温明显高于中、底层。黄河口附近呈大范围盐度低值区,并由黄河口向外辐射增加,且表层受淡水影响最大。营养盐浓度在水平分布上表现为渤海中部偏黄河口及莱州湾侧明显高于其他海区,垂直分布上,中、底层高于表层。营养盐的浓度与结构特征表明,夏季调查海区存在磷限制和硅限制,且磷限制尤为严重。叶绿素a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河口区附近,这显示了陆源输入对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PCA的结果表明,相比水温和盐度,营养盐的作用更为显著,且硅酸盐、氮磷比、氮硅比是影响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隐藻成为海区生物量最高的类群,相对丰度约占54%,高值仍主要集中在黄河口和莱州湾侧。硅藻的相对丰度下降为19%,调查海区西北部及海峡处生物量较高。青绿藻、蓝藻和定鞭藻的相对丰度介于5%-10%之间,金藻、甲藻和绿藻的相对丰度介于1%-5%之间。原绿球藻在调查海区生物量最低,相对丰度仅为0.1%左右。垂直分布上,隐藻和硅藻的生物量和相对丰度随水层加深呈上升趋势;定鞭藻、金藻和蓝藻的浓度和相对丰度呈表层明显高于中、底层的特征;其他藻种则表现为表层略高于中、底层。CCA结果表明,夏季调查海区营养盐浓度和结构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的主要因素。秋季的显著特征为垂直混合均匀,水层间差异不显著。黄河口附近出现小范围低温低盐区,海峡附近为高盐特征,并形成高盐水舌深入渤海中部。营养盐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春、夏季,营养盐浓度及结构特征表明,秋季调查海区基本不存在营养盐限制状况。秋季叶绿素a浓度明显低于春、夏季,在中部及海峡附近浓度相对略高,而垂直差异不显著。PCA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海区叶绿素a分布的主要因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表现为硅藻(44%)和隐藻(37%)联合占优。青绿藻相对丰度约为13%,分布呈东高西低的特征。绿藻和定鞭藻的相对丰度介于1%-3%之间,蓝藻、甲藻和原绿球藻的相对丰度接近,约为0.5%。金藻的相对丰度最低,仅占0.01%。由于垂直混合均匀,因此水层间差异不大。CCA结果表明,秋季温度、盐度、总无机氮浓度和氮磷比是影响海区浮游植物群落机构和分布的主要因素。综上,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对营养盐、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营养盐的浓度与结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相比夏季,水温和盐度在春、秋季作用更加显著。此外,与以往研究结果对比发现,隐藻和青绿藻在群落组成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初级生产的贡献可能有显著影响,不可忽视。
【关键词】:渤海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相关性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5;X173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1 绪论14-24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4-15
  • 1.2 浮游植物相关研究现状15-21
  • 1.2.1 浮游植物分类法研究进展15-16
  • 1.2.2 浮游植物影响因素研究16-19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9-21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1-24
  • 1.3.1 研究内容21-22
  • 1.3.2 技术路线22-24
  • 2 研究区域环境概况及研究方法24-34
  • 2.1 渤海概况24-28
  • 2.1.1 地理条件24
  • 2.1.2 气候条件24-25
  • 2.1.3 水文状况25-26
  • 2.1.4 化学与浮游植物特征26-28
  • 2.2 研究方法28-34
  • 2.2.1 研究区域28
  • 2.2.2 样品采集方法28-29
  • 2.2.3 样品分析方法29-31
  • 2.2.4 数据处理方法31-34
  • 3 春季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34-46
  • 3.1 温度与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34-35
  • 3.2 营养盐浓度及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35-37
  • 3.3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作用37-39
  • 3.4 浮游植物与Chl-a的空间分布特征39-42
  • 3.5 Chl-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42-43
  • 3.6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分析43-46
  • 4 夏季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46-58
  • 4.1 温度与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46-47
  • 4.2 营养盐浓度空间分布特征47-49
  • 4.3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作用49-51
  • 4.4 浮游植物与Chl-a的空间分布特征51-54
  • 4.5 Chl-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54-55
  • 4.6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分析55-58
  • 5 秋季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58-68
  • 5.1 温度与盐度的空间分布特征58-59
  • 5.2 营养盐浓度及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59-60
  • 5.3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作用60-62
  • 5.4 浮游植物与Chl-a的空间分布特征62-65
  • 5.5 Chl-a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65-66
  • 5.6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分析66-68
  • 6 结论68-72
  • 6.1 春季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68
  • 6.2 夏季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68-69
  • 6.3 秋季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69-70
  • 6.4 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分布特征的季节差异70-72
  • 参考文献72-86
  • 作者简介86-8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莎;张传松;王颢;石晓勇;;夏季黄渤海生源要素的平面分布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5年03期

2 苏芝娟;王玉珏;董志军;张义文;刘东艳;王艳霞;;调水调沙后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响应特征[J];海洋学报;2015年04期

3 马永星;臧家业;车宏;郑莉莉;张波涛;冉祥滨;;黄河干流营养盐分布与变化趋势[J];海洋与湖沼;2015年01期

4 刘丽雪;王玉珏;邸宝平;刘东艳;;2012年春季渤海中部及邻近海域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2014年12期

5 王文涛;杨桂朋;于娟;吴冠伟;;夏季黄海和渤海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13年08期

6 刘霜;张继民;冷宇;崔文林;;黄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盐行为及年际变化分析[J];海洋通报;2013年04期

7 石强;;渤海夏季海水磷酸盐年际时空演变[J];海洋通报;2013年04期

8 陈沛沛;刘素美;张桂玲;李玲伟;顾培培;曹秀红;;黄河下游营养盐浓度、入海通量月变化及“人造洪峰”的影响[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3年02期

9 董彬;;渤海污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科学;2012年05期

10 谢琳萍;孙霞;王保栋;辛明;;渤黄海营养盐结构及其潜在限制作用的时空分布[J];海洋科学;201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淑霞;中国近海常见浮游藻色素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赖俊翔;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色素与富营养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崔正国;环渤海13城市主要化学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方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孙培艳;渤海富营养化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5 姚鹏;胶州湾浮游藻的色素分析和基于色素的分类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6 赵亮;渤海浮游植物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郑白雯;北部湾北部浮游生物生态学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2 孙涛;渤海与黄海水体和沉积物中硅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4年

3 韩雅琼;基于EFDC的渤海环流及其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郭术津;东海浮游植物群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李玲伟;沉积物—水界面交换和黄河输入对渤海营养盐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姜艳;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群落/群集昼夜垂直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徐江玲;渤海盐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郭全;渤海夏季营养盐和叶绿素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状况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万修全;渤海冬夏季环流特征及变异的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渤海中部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空间关系及季节差异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98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1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