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细菌对水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7 10:42
随着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趋严重及有毒藻类水华的频繁暴发,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类水华暴发的途径极为迫切。在利用物理、化学和其它生物方法控制藻类水华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利用溶藻细菌除藻成为目前生物控藻的研究热点,而且利用溶藻细菌控制藻类水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不同细菌分离源分离获得4株高效溶藻细菌,以导致水华暴发的常见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4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MC-LR的降解效果,初步探讨了溶藻细菌的溶藻机理,并利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4株溶藻细菌进行了鉴定。本文首先以铜绿微囊藻驯化的活性污泥、黄化的铜绿微囊藻液及水华水体等作为溶藻细菌的分离源,分离出4株高效溶藻细菌,编号分别为T5、H1、K2、D1。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对4株细菌的生态毒性效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株溶藻细菌均未产生对小白鼠具有致病作用的毒素。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特性研究表明,菌藻浓度及环境因子变化对溶藻细菌的溶藻效果有很大影响。处理相同chla浓度的铜绿微囊藻液,加入的溶藻细菌菌体浓度越...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007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分布
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其中,河流断面593个,湖库点位152个),I一m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2007年七大水系及“三湖”水质类别比例分布分别见图1一1和图1一2。圈I一111类圈W、V类圈劣V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海河%%%%%% nUCU︹口CnU︺﹄日︸八UCX甘叹AU占n乙,.人图1一 12007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分布Fig.1一 1Waterqualitiesofsevenlargewatersystemsin2007按I一IV类巍V类籍劣V类100%80%60%40%20%0%太湖滇池巢湖图1一 22007年“三湖”水质类别比例分布Fig.1一 2Waterqualitiesofthreelakesin2007
有鱼腥味,藻密度为Zxlo6一sxlo6cells/ml,。址a浓度约为400一700林g/L。将活化后的两种铜绿微囊藻扩大培养6周,1:1混合后作为供试藻液用于溶藻实验。扩大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如图2一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湖水华与中国的水危机[J]. 孔繁翔. 文明. 2007(10)
[2]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J]. 秦伯强,王小冬,汤祥明,冯胜,张运林. 地球科学进展. 2007(09)
[3]氯对粉末活性炭吸附微囊藻毒素能力的影响[J]. 刘成,高乃云,董秉直,刘遂庆,赵建夫. 环境科学. 2007(05)
[4]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J]. 郑明岚,楼晓明. 卫生研究. 2007(01)
[5]水生植物滤床去除富营养化湖泊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 宋海亮,李先宁,吕锡武,稻森悠平. 生态环境. 2006(06)
[6]试论水华的定义[J]. 郑建军,钟成华,邓春光. 水资源保护. 2006(05)
[7]富营养化发生机理及水华暴发研究进展[J]. 牛晓君. 四川环境. 2006(03)
[8]藻毒素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进展[J]. 詹旭,王晓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6(02)
[9]微囊藻毒素致毒机理的研究进展[J]. 傅文宇,徐立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3)
[10]微囊藻毒素降解的高级氧化技术[J]. 冯景伟,孙亚兵,郑正,帖靖玺,田园春. 工业水处理. 2006(04)
博士论文
[1]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 赵建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2]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 史顺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6
本文编号:3398557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007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分布
家环境监测网实际监测的74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其中,河流断面593个,湖库点位152个),I一m类,IV、V类,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2007年七大水系及“三湖”水质类别比例分布分别见图1一1和图1一2。圈I一111类圈W、V类圈劣V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海河%%%%%% nUCU︹口CnU︺﹄日︸八UCX甘叹AU占n乙,.人图1一 12007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分布Fig.1一 1Waterqualitiesofsevenlargewatersystemsin2007按I一IV类巍V类籍劣V类100%80%60%40%20%0%太湖滇池巢湖图1一 22007年“三湖”水质类别比例分布Fig.1一 2Waterqualitiesofthreelakesin2007
有鱼腥味,藻密度为Zxlo6一sxlo6cells/ml,。址a浓度约为400一700林g/L。将活化后的两种铜绿微囊藻扩大培养6周,1:1混合后作为供试藻液用于溶藻实验。扩大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如图2一1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太湖水华与中国的水危机[J]. 孔繁翔. 文明. 2007(10)
[2]太湖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引起的饮用水危机——原因与对策[J]. 秦伯强,王小冬,汤祥明,冯胜,张运林. 地球科学进展. 2007(09)
[3]氯对粉末活性炭吸附微囊藻毒素能力的影响[J]. 刘成,高乃云,董秉直,刘遂庆,赵建夫. 环境科学. 2007(05)
[4]微囊藻毒素无害化处理的研究进展[J]. 郑明岚,楼晓明. 卫生研究. 2007(01)
[5]水生植物滤床去除富营养化湖泊水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J]. 宋海亮,李先宁,吕锡武,稻森悠平. 生态环境. 2006(06)
[6]试论水华的定义[J]. 郑建军,钟成华,邓春光. 水资源保护. 2006(05)
[7]富营养化发生机理及水华暴发研究进展[J]. 牛晓君. 四川环境. 2006(03)
[8]藻毒素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进展[J]. 詹旭,王晓波.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6(02)
[9]微囊藻毒素致毒机理的研究进展[J]. 傅文宇,徐立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3)
[10]微囊藻毒素降解的高级氧化技术[J]. 冯景伟,孙亚兵,郑正,帖靖玺,田园春. 工业水处理. 2006(04)
博士论文
[1]富营养化原水中微囊藻毒素分析与去除方法及氧化降解机制研究[D]. 赵建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
[2]溶藻细菌对藻类的生理生态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D]. 史顺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6
本文编号:3398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39855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