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与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10 05:52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相互交往的结果。人类正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形成了自身的存在方式。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了原始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原始文化是人屈从于自然的生存方式;农业文化是人有限改造自然的生存方式;工业文化是人征服、控制自然的生存方式。人类正是在工业文化的引导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提升了人类物质文明水平,但同时也酿成了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使生态环境问题从早期的工业化国家逐渐蔓延至全球,演变为世界性的难题。后工业化时期,人类开始以文化为视角审视生态问题,认识到生态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生存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积极寻求一种生态化的生存方式,这种新的生存方式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构建生态文化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有赖于制度的重新设计,有赖于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养成,但从根本上必须首先塑造人的生态观念,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意识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认知,树立生态意识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在工业文化的驱动下,我...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写作缘起
1.1.1 触动——直面人类难以承受的生态危机
1.1.2 反思——追问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现实困惑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促进传统文化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3.2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难点及创新点
2 生态与文化的生态转向
2.1 文化视野下的生态
2.1.1 生态的界定
2.1.2 文化与生态
2.2 生态的价值
2.2.1 生态的经济社会价值
2.2.2 生态的非经济价值
2.3 文化的生态进化进程
2.3.1 原始文化
2.3.2 农业文化
2.3.3 工业文化
2.3.4 生态文化
3 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
3.1 生态文化的概念
3.2 生态文化的结构
3.2.1 生态物质文化
3.2.2 生态制度文化
3.2.3 生态精神文化
3.3 生态文化的特征
3.3.1 传承性与永续性
3.3.2 时代性与多样性
3.3.3 地域性与全球性
3.3.4 实践性与渗透性
3.3.5 系统性与整体性
3.3.6 和谐性与公正性
3.4 生态文化的功能
3.4.1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4.2 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3.5 中外生态文化梳解
3.5.1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理论
3.5.2 当代西方生态文化理论
3.5.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理论
3.6 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
3.6.1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6.2 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意识塑造指明了方向
4 国民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
4.1 国民生态意识的界定
4.2 国民生态意识的现状
4.2.1 国民生态环境认知度低
4.2.2 国民深层生态道德责任意识薄弱
4.2.3 国民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较低
4.2.4 国民生态消费意识有待培养
4.3 国民生态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4.3.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4.3.2 环境保护管理模式不科学
4.3.3 公共生态教育滞后
4.3.4 企业生态责任感不强
5 生态文化视阈下的国民生态意识塑造
5.1 国民的生态理念
5.1.1 生态世界观
5.1.2 生态价值观
5.1.3 生态伦理观
5.2 多维的生态意识
5.2.1 生态安全意识
5.2.2 生态道德意识
5.2.3 生态审美意识
5.2.4 生态法制意识
5.2.5 生态消费意识
5.2.6 生态科学意识
6 生态文化视阈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价值诉求
6.1 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
6.1.1 掌握科学的生态知识
6.1.2 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
6.1.3 掌握一定的生态技能
6.1.4 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6.2 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原则
6.2.1 内容综合性原则
6.2.2 形式方法多样性原则
6.2.3 教育全程性原则
6.2.4 实践参与性原则
6.2.5 地域差异性原则
7 生态文化视國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途径
7.1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7.1.1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7.1.2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精髓
7.2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7.2.1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7.2.2 建立健全生态培育法制
7.3 促进国民生态政治参与
7.4 树立文明的行为方式
7.4.1 转变生产方式: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
7.4.2 转变生活方式:从高消费到低碳生活
7.5 大力开展生态教育
7.5.1 建立健全生态教育体系
7.5.2 提升生态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7.6 引领环保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7.6.1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的必要性
7.6.2 切实发挥好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伦理与理性生态人培育[J]. 路日亮,王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2]消费社会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在异化消费中诉求消费理性[J]. 王丹,路日亮.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3]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及其方法论研究[J]. 叶平. 哲学研究. 2012(12)
[4]当代生态文化思想溯源——兼论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化意蕴[J]. 韩喜平,李恩.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03)
[5]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 孙白露,朱启臻.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01)
[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J]. 赵绍敏.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6)
[7]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抉择[J]. 李海新. 江汉论坛. 2010(12)
[8]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J]. 陈学明.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5)
[9]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J]. 张青兰.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8)
[10]论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工业化思路[J]. 赵丽. 齐鲁学刊. 2010(04)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 宫长瑞.兰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27780
【文章来源】: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写作缘起
1.1.1 触动——直面人类难以承受的生态危机
1.1.2 反思——追问人类发展和进步的现实困惑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促进传统文化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3.2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难点及创新点
2 生态与文化的生态转向
2.1 文化视野下的生态
2.1.1 生态的界定
2.1.2 文化与生态
2.2 生态的价值
2.2.1 生态的经济社会价值
2.2.2 生态的非经济价值
2.3 文化的生态进化进程
2.3.1 原始文化
2.3.2 农业文化
2.3.3 工业文化
2.3.4 生态文化
3 生态文化的基本理论
3.1 生态文化的概念
3.2 生态文化的结构
3.2.1 生态物质文化
3.2.2 生态制度文化
3.2.3 生态精神文化
3.3 生态文化的特征
3.3.1 传承性与永续性
3.3.2 时代性与多样性
3.3.3 地域性与全球性
3.3.4 实践性与渗透性
3.3.5 系统性与整体性
3.3.6 和谐性与公正性
3.4 生态文化的功能
3.4.1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4.2 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3.5 中外生态文化梳解
3.5.1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理论
3.5.2 当代西方生态文化理论
3.5.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理论
3.6 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
3.6.1 生态意识是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6.2 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意识塑造指明了方向
4 国民生态意识现状及分析
4.1 国民生态意识的界定
4.2 国民生态意识的现状
4.2.1 国民生态环境认知度低
4.2.2 国民深层生态道德责任意识薄弱
4.2.3 国民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较低
4.2.4 国民生态消费意识有待培养
4.3 国民生态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4.3.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4.3.2 环境保护管理模式不科学
4.3.3 公共生态教育滞后
4.3.4 企业生态责任感不强
5 生态文化视阈下的国民生态意识塑造
5.1 国民的生态理念
5.1.1 生态世界观
5.1.2 生态价值观
5.1.3 生态伦理观
5.2 多维的生态意识
5.2.1 生态安全意识
5.2.2 生态道德意识
5.2.3 生态审美意识
5.2.4 生态法制意识
5.2.5 生态消费意识
5.2.6 生态科学意识
6 生态文化视阈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价值诉求
6.1 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目标
6.1.1 掌握科学的生态知识
6.1.2 树立牢固的生态观念
6.1.3 掌握一定的生态技能
6.1.4 积极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6.2 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原则
6.2.1 内容综合性原则
6.2.2 形式方法多样性原则
6.2.3 教育全程性原则
6.2.4 实践参与性原则
6.2.5 地域差异性原则
7 生态文化视國下国民生态意识塑造的途径
7.1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7.1.1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7.1.2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精髓
7.2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7.2.1 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7.2.2 建立健全生态培育法制
7.3 促进国民生态政治参与
7.4 树立文明的行为方式
7.4.1 转变生产方式:从线性经济到循环经济
7.4.2 转变生活方式:从高消费到低碳生活
7.5 大力开展生态教育
7.5.1 建立健全生态教育体系
7.5.2 提升生态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7.6 引领环保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7.6.1 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发展的必要性
7.6.2 切实发挥好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伦理与理性生态人培育[J]. 路日亮,王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2]消费社会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在异化消费中诉求消费理性[J]. 王丹,路日亮.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3]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及其方法论研究[J]. 叶平. 哲学研究. 2012(12)
[4]当代生态文化思想溯源——兼论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化意蕴[J]. 韩喜平,李恩.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2(03)
[5]农业文化的价值及继承和保护探讨[J]. 孙白露,朱启臻.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01)
[6]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J]. 赵绍敏. 科学社会主义. 2010(06)
[7]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抉择[J]. 李海新. 江汉论坛. 2010(12)
[8]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J]. 陈学明.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5)
[9]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及其现实意义[J]. 张青兰. 山东社会科学. 2010(08)
[10]论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工业化思路[J]. 赵丽. 齐鲁学刊. 2010(04)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 宫长瑞.兰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27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4277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