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的地区承载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5:56
为了准确衡量地区承载力,全面评价地区可持续性,论文借鉴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框架与评价思路,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针对性改进,建立新的生产足迹模型、消纳足迹模型和生产消纳模型,分别从食物生产可持续性、污染消纳可持续性和生态可持续性的角度评价地区可持续性。论文以耕地、果林、水域和草地四类食物生产地作为生产足迹模型的评价范围,根据各地区实际的食物生产与消费量,从生物量、营养量和热量角度核算各地区的生产足迹、生产供给和生产盈余,分别反映各地区的食物生产压力、食物生产能力和食物生产可持续性。根据生产足迹模型的评价结果,在中国各地区中,食物生产可持续性最好的地区是内蒙古、新疆和宁夏,而食物生产可持续性最差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和天津。论文以林地、水域和草地三类污染消纳地作为消纳足迹模型的评价范围,根据各地区的污染消纳能力与污染排放量,从治理成本、支付意愿和exergy角度核算各地区的消纳足迹、消纳供给和消纳盈余,分别反映各地区的污染消纳压力、污染消纳能力和污染消纳可持续性。根据消纳足迹模型的评价结果,在中国各地区中,污染消纳可持续性最好的地区是内蒙古、黑龙江和青海,而污染消纳可持续性最差的地区是江苏、天津和...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地区承载力形势严峻
1.1.2 地区承载力评价成为研究热点
1.1.3 现有地区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缺陷
1.2 研究意义
1.3 承载力评价的发展
1.3.1 承载力
1.3.2 资源承载力
1.3.3 环境承载力
1.3.4 生态承载力
1.3.5 人口承载力
1.3.6 地区承载力
1.4 现有承载力评价方法
1.4.1 单指标评价
1.4.2 指标体系评价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案
1.5.2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生态足迹模型
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假设
2.2 生态生产性土地
2.3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参数与评价指标
2.4 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
2.5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2.6 新的生态评价模型
第3章 生产足迹
3.1 生产足迹模型
3.2 生产足迹模型的评价范围与计算公式
3.3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核算
3.3.1 耕地面积及产品供给量核算
3.3.2 果林面积及产品供给量核算
3.3.3 草地面积及产品供给量核算
3.3.4 水域面积及产品供给量核算
3.3.5 均衡因子核算
3.3.6 产量因子核算
3.4 各地区生产足迹核算
3.4.1 各地区食品消费量核算
3.4.2 各地区生产足迹核算
3.4.3 各地区生产供给核算
3.4.4 各地区生产盈余核算
3.5 分类食物生产地情况分析
3.5.1 分类生产足迹分析
3.5.2 分类生产供给分析
3.5.3 分类生产盈余分析
3.6 地区和区域生产特点汇总
3.7 生产足迹研究小结
第4章 消纳足迹
4.1 消纳足迹模型
4.2 消纳足迹模型的评价范围和计算公式
4.3 均衡因子和消纳因子核算
4.3.1 均衡因子计算模型
4.3.2 污染物加权系数
4.3.3 消纳因子核算
4.3.4 均衡因子核算
4.4 消纳足迹核算
4.5 消纳供给核算
4.6 消纳盈余核算
4.7 分类消纳盈余核算
4.8 地区和区域消纳特点汇总
4.9 消纳足迹研究小结
第5章 生产消纳足迹
5.1 生产消纳足迹模型
5.2 生产消纳足迹模型的基本假设
5.3 生产消纳足迹模型的评价范围和计算公式
5.4 生产消纳供给核算
5.4.1 消纳面积短缺
5.4.2 生产供给损失
5.4.3 生产消纳供给
5.5 生产消纳盈余核算
5.6 地区和区域生产消纳特点汇总
5.7 生产消纳足迹研究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改进建议
6.3 主要创新点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各地区产量因子
附录B 食品消费量
附录C 各地区草地类型分布
附录D 地区时间序列数据
附录E 地区比较数据
附录F 地区分类土地数据
附录G 区域分类生产盈余率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研究[J]. 曹淑艳,谢高地,陈文辉,郭红.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8)
[2]三江源区高寒草地载畜量及超载状况分析(英文)[J]. 张继平,张林波,刘伟玲,齐月,沃笑.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02)
[3]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分析[J]. 何欢,林文鹏,储德平,郑耀星,江健,高峻.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11)
[4]区域经济发展的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研究[J]. 顾晓薇,胥孝川,王青,王凤波.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8)
[5]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 石建屏,李新.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7)
[6]基于修正模糊优选法的陕西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J]. 耿雅妮.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03)
[7]城市能源利用碳足迹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 林剑艺,孟凡鑫,崔胜辉,于洋,赵胜男. 生态学报. 2012(12)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J]. 于谨凯,杨志坤.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2(03)
[9]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其应用[J]. 王国刚,杨德刚,张新焕,唐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03)
[10]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焦文献,陈兴鹏,贾卓. 资源科学. 2012(03)
硕士论文
[1]环境影响火用分析方法及安全基准环境模型的研究[D]. 陈菁.重庆大学 2010
[2]湖南省各市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 罗雁文.湖南大学 2009
[3]老河口市土地承载力研究[D]. 倪琳.华中师范大学 2009
[4]中国草地功能价值核算体系及其退化损耗评价研究[D]. 尹剑慧.北京林业大学 2009
[5]钢铁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与评价[D]. 游春.大连理工大学 2009
[6]雅安市雨城区土地承载力预测研究[D]. 余霜.四川农业大学 2008
[7]火电机组绿色成本核算及环境效益评价[D]. 戴恩贤.重庆大学 2007
[8]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应用研究[D]. 吴星.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61008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地区承载力形势严峻
1.1.2 地区承载力评价成为研究热点
1.1.3 现有地区承载力评价方法存在缺陷
1.2 研究意义
1.3 承载力评价的发展
1.3.1 承载力
1.3.2 资源承载力
1.3.3 环境承载力
1.3.4 生态承载力
1.3.5 人口承载力
1.3.6 地区承载力
1.4 现有承载力评价方法
1.4.1 单指标评价
1.4.2 指标体系评价
1.5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案
1.5.2 技术路线图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生态足迹模型
2.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假设
2.2 生态生产性土地
2.3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参数与评价指标
2.4 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
2.5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
2.6 新的生态评价模型
第3章 生产足迹
3.1 生产足迹模型
3.2 生产足迹模型的评价范围与计算公式
3.3 均衡因子与产量因子核算
3.3.1 耕地面积及产品供给量核算
3.3.2 果林面积及产品供给量核算
3.3.3 草地面积及产品供给量核算
3.3.4 水域面积及产品供给量核算
3.3.5 均衡因子核算
3.3.6 产量因子核算
3.4 各地区生产足迹核算
3.4.1 各地区食品消费量核算
3.4.2 各地区生产足迹核算
3.4.3 各地区生产供给核算
3.4.4 各地区生产盈余核算
3.5 分类食物生产地情况分析
3.5.1 分类生产足迹分析
3.5.2 分类生产供给分析
3.5.3 分类生产盈余分析
3.6 地区和区域生产特点汇总
3.7 生产足迹研究小结
第4章 消纳足迹
4.1 消纳足迹模型
4.2 消纳足迹模型的评价范围和计算公式
4.3 均衡因子和消纳因子核算
4.3.1 均衡因子计算模型
4.3.2 污染物加权系数
4.3.3 消纳因子核算
4.3.4 均衡因子核算
4.4 消纳足迹核算
4.5 消纳供给核算
4.6 消纳盈余核算
4.7 分类消纳盈余核算
4.8 地区和区域消纳特点汇总
4.9 消纳足迹研究小结
第5章 生产消纳足迹
5.1 生产消纳足迹模型
5.2 生产消纳足迹模型的基本假设
5.3 生产消纳足迹模型的评价范围和计算公式
5.4 生产消纳供给核算
5.4.1 消纳面积短缺
5.4.2 生产供给损失
5.4.3 生产消纳供给
5.5 生产消纳盈余核算
5.6 地区和区域生产消纳特点汇总
5.7 生产消纳足迹研究小结
第6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改进建议
6.3 主要创新点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各地区产量因子
附录B 食品消费量
附录C 各地区草地类型分布
附录D 地区时间序列数据
附录E 地区比较数据
附录F 地区分类土地数据
附录G 区域分类生产盈余率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研究[J]. 曹淑艳,谢高地,陈文辉,郭红.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8)
[2]三江源区高寒草地载畜量及超载状况分析(英文)[J]. 张继平,张林波,刘伟玲,齐月,沃笑.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02)
[3]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分析[J]. 何欢,林文鹏,储德平,郑耀星,江健,高峻.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11)
[4]区域经济发展的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研究[J]. 顾晓薇,胥孝川,王青,王凤波.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8)
[5]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 石建屏,李新.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7)
[6]基于修正模糊优选法的陕西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J]. 耿雅妮.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03)
[7]城市能源利用碳足迹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 林剑艺,孟凡鑫,崔胜辉,于洋,赵胜男. 生态学报. 2012(12)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J]. 于谨凯,杨志坤.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2(03)
[9]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其应用[J]. 王国刚,杨德刚,张新焕,唐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03)
[10]甘肃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焦文献,陈兴鹏,贾卓. 资源科学. 2012(03)
硕士论文
[1]环境影响火用分析方法及安全基准环境模型的研究[D]. 陈菁.重庆大学 2010
[2]湖南省各市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 罗雁文.湖南大学 2009
[3]老河口市土地承载力研究[D]. 倪琳.华中师范大学 2009
[4]中国草地功能价值核算体系及其退化损耗评价研究[D]. 尹剑慧.北京林业大学 2009
[5]钢铁生态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设计与评价[D]. 游春.大连理工大学 2009
[6]雅安市雨城区土地承载力预测研究[D]. 余霜.四川农业大学 2008
[7]火电机组绿色成本核算及环境效益评价[D]. 戴恩贤.重庆大学 2007
[8]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应用研究[D]. 吴星.清华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61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46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