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的现代性解构及其重建
发布时间:2022-11-12 17:37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自然能否稳定地保持自我运行与演化是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根本问题,即自然的安全是人类最根本的安全。 在人类社会早期,低下的生产力迫使人类将主要的精力用于获取足够的食物以维持生命,根本无法顾及人类活动对自然所造成的影响与因此而导致的后果。即使是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先贤能够察觉到人类活动对自然所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并呼吁人类善待自然,然而,对饥饿恐惧的心理淹没了这些微弱的声音。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发达的生产力使人类普遍摆脱了对饥饿的恐惧,从自然界中脱离出来过上了“文明”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掉进了贪婪所设置的陷阱,人类在物欲的驱使下大肆掠夺与压榨自然,将自然降格为仅供随意盘剥的对象。在这种异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越是发展,对自然的破坏就越是严重。生态安全问题的提出,正是在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开始了历史性的出场。 可以看到,在现代工业迅速全球化扩张的情况下,生态安全问题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方式表现出来,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安全。在到处充斥着现代化所导致的不确定性的全球化进程中,生态安全已经...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生态安全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的研究进展
二 国内的研究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难点及创新
一 论文的难点及不足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其内涵
第一节 生态安全的概念
一 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
二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的关系辨析
三 生态安全的地位
第二节 生态安全的内涵
一 生态学领域的生态安全基本内涵
二 STS 视角下的生态安全
三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生态安全意象
第二章 生态安全的历史演化与当下问题
第一节 生态安全诉求的历史差异性
一 认识能力的差异性
二 诉求能力的差异性
第二节 前工业社会的生态安全诉求
一 原始时代的人类安全
二 农业社会的生态安全
第三节 工业社会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四节 生态安全遭遇的现代性悖论
一 “现代性”的争论
二 风险社会及其理论
三 风险社会下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三章 生态安全解构的科技之维
第一节 现代科技的双刃剑作用
一 解放的力量
二 背叛与控制
第二节 科学对生态安全的解构
一 科学制造的混乱
二 科学理性的限度
三 现代社会的功利科学
第三节 技术对生态安全的挑战
一 工具理性的僭越
二 技术的价值负载
三 技术风险认知的理性制约
第四章 生态安全解构的制度之维
第一节 制度的本质及其功能
第二节 制度设置的搏弈及其生态影响
第三节 风险的制度化与制度化的风险
一 风险的制度化
二 制度化的风险
三 全球化时代的制度化风险
第五章 生态安全解构的文化之维
第一节 生态安全问题的社会建构
一 环境意识的形成
二 生态安全问题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文化断裂的生态风险
一 从“敬畏自然”到“为自然立法”
二 文化的全球化冲突
三 生态风险文化的缺失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生态安全问题
一 消费社会
二 象征性消费与生态危机
第六章 生态安全的“后现代”探索
第一节 科技的“绿化”
一 科技理性重建
二 科技的生态化
第二节 生态政治建设
一 可持续发展
二 科学发展的理论构建
第三节 全球风险文明
一 风险文化
二 风险文明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对话[J]. 杨楹,王福民. 哲学研究. 2009(11)
[2]为什么过去会“忽略”环境保护?[J]. 唐晓峰. 绿叶. 2009(09)
[3]生态风险、生态启蒙与生态理性——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战略思考[J]. 薛晓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1)
[4]从人学视角看制度的本质、功能及其局限[J]. 徐斌. 理论前沿. 2009(03)
[5]建构论视角下的环境与社会——西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走向评析[J]. 赵万里,蔡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6]生态安全的基本内涵[J]. 车力.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8(06)
[7]生态价值观的中立性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J]. 卢风. 绿叶. 2008(11)
[8]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J]. 刘松涛,李建会.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02)
[9]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 王如松. 学术月刊. 2007(07)
[10]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伦理与哲学省思[J]. 傅守祥. 伦理学研究. 2007(03)
本文编号:3706791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生态安全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国外的研究进展
二 国内的研究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难点及创新
一 论文的难点及不足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安全的概念及其内涵
第一节 生态安全的概念
一 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
二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的关系辨析
三 生态安全的地位
第二节 生态安全的内涵
一 生态学领域的生态安全基本内涵
二 STS 视角下的生态安全
三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生态安全意象
第二章 生态安全的历史演化与当下问题
第一节 生态安全诉求的历史差异性
一 认识能力的差异性
二 诉求能力的差异性
第二节 前工业社会的生态安全诉求
一 原始时代的人类安全
二 农业社会的生态安全
第三节 工业社会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四节 生态安全遭遇的现代性悖论
一 “现代性”的争论
二 风险社会及其理论
三 风险社会下的生态安全问题
第三章 生态安全解构的科技之维
第一节 现代科技的双刃剑作用
一 解放的力量
二 背叛与控制
第二节 科学对生态安全的解构
一 科学制造的混乱
二 科学理性的限度
三 现代社会的功利科学
第三节 技术对生态安全的挑战
一 工具理性的僭越
二 技术的价值负载
三 技术风险认知的理性制约
第四章 生态安全解构的制度之维
第一节 制度的本质及其功能
第二节 制度设置的搏弈及其生态影响
第三节 风险的制度化与制度化的风险
一 风险的制度化
二 制度化的风险
三 全球化时代的制度化风险
第五章 生态安全解构的文化之维
第一节 生态安全问题的社会建构
一 环境意识的形成
二 生态安全问题的社会建构
第二节 文化断裂的生态风险
一 从“敬畏自然”到“为自然立法”
二 文化的全球化冲突
三 生态风险文化的缺失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生态安全问题
一 消费社会
二 象征性消费与生态危机
第六章 生态安全的“后现代”探索
第一节 科技的“绿化”
一 科技理性重建
二 科技的生态化
第二节 生态政治建设
一 可持续发展
二 科学发展的理论构建
第三节 全球风险文明
一 风险文化
二 风险文明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对话[J]. 杨楹,王福民. 哲学研究. 2009(11)
[2]为什么过去会“忽略”环境保护?[J]. 唐晓峰. 绿叶. 2009(09)
[3]生态风险、生态启蒙与生态理性——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战略思考[J]. 薛晓源.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01)
[4]从人学视角看制度的本质、功能及其局限[J]. 徐斌. 理论前沿. 2009(03)
[5]建构论视角下的环境与社会——西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走向评析[J]. 赵万里,蔡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
[6]生态安全的基本内涵[J]. 车力.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8(06)
[7]生态价值观的中立性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J]. 卢风. 绿叶. 2008(11)
[8]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J]. 刘松涛,李建会.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02)
[9]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城市[J]. 王如松. 学术月刊. 2007(07)
[10]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伦理与哲学省思[J]. 傅守祥. 伦理学研究. 2007(03)
本文编号:3706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0679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