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相关问题的再认识与思考
本文关键词: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相关问题的再认识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分析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得出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要考虑的5个方面的问题,即区域空间尺度的差别性、区域统筹发展的综合性、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区域禀赋条件的复杂性和区域管理体制的差异性。通过分析总结,提出当前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即理论方法体系尚未统一规范,成果转化应用不足,相关制度建设滞后。对未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构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理论方法体系,统一规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标准;推进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应用;加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监测预警;转变政府管理理念,以可持续理念和新型资源观指导区域发展工作;推动相关制度的建立。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资源环境 综合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F127;X24
【正文快照】: 引用格式:邓锋.区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相关问题的再认识与思考[J].资源与产业,2017,19(1):73-77Deng Feng.Reviews on region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related topics[J].ResourcesIndustries,2017,19(1):73-773.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华;赵爽;杨秀花;;河南省区域综合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4期
2 魏超;叶属峰;过仲阳;刘汉奇;邓邦平;刘星;;海岸带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南通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3年18期
3 陈珏;雷国平;王元辉;;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4 熊伟;;湖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8年04期
5 李海梅;王金亮;;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能力空间差异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年04期
6 陈海英;;规划环评中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7期
7 卢亚丽;;区域综合承载力评价预测研究进展及评述[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年05期
8 孙钰;李新刚;;山东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协调发展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9 李明昌;张光玉;司琦;梁书秀;孙昭晨;;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多子系统非线性集对耦合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10 于航;陶磊;白景峰;彭士涛;;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滨海新区综合承载力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群;王丹;沈莎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分析——以江苏常州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建成;瞿理铜;;泉州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分析及评价[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杨玉秀;;以人为本 走向宜居[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淮;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尤显迫切[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培松;努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遵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亚欣 实习生 彭毓颖;“腾笼换鸟”提升综合承载力[N];长江日报;2014年
4 吴国文邋钱厚琦;统筹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08年
5 本报评论员;让城市综合承载力强起来[N];邯郸日报;2011年
6 记者 张慧敏;北京综合承载力接近极限[N];北京商报;2013年
7 中共包头市委常委、昆都仑区委书记 施文学;提升综合承载力 打造中心城区升级版[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8 本报记者 万瑶;科学建新区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N];四川日报;2013年
9 伏怡;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N];鞍山日报 ;2007年
10 常菁;建设部专家:中国应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s
本文编号:376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6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