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7 05:18
污染空间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和人口集聚引发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不断累积而成。一方面,污染空间对城市环境与生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与人居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良好的地理区位也使得污染空间再开发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污染空间更新利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国际上对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研究始于"棕地"再开发,西方国家对工业革命后遗留的污染场地和废弃地的再利用问题进行了广泛探索,形成了一套较有借鉴意义的研究理论、开发模式、政策法规和规划案例;国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较晚,理论介绍和政策呼吁较多,系统的面向空间规划与调控的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理论和技术尚处空缺。基于此,本文以曾经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的老工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为例,从污染空间识别入手,探究污染空间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关系,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风险和效益,污染空间更新利用模式和规划技术等,形成一套综合研究技术路线。并最终依据这套技术路线设计出基于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方案。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各环境监测站获取的大气污染...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棕色地带
1.2.2 污染场地
1.2.3 污染空间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和借鉴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识别与分布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
2.1.2 产业结构与工业变迁
2.2 研究方法
2.2.1 克里格插值空间分析
2.2.2 大气污染综合指数评价
2.2.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2.2.4 土壤污染模糊综合评价法
2.2.5 土壤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
2.3 数据来源
2.3.1 污染源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2.3.2 面污染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2.4 长株潭大气污染空间识别
2.5 长株潭水体污染空间识别
2.5.1 开展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2.5.2 开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2.6 长株潭土壤污染空间识别
2.6.1 土壤质量评价
2.6.2 土壤质量分级
2.6.3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
2.7 长株潭综合污染空间识别
2.8 主要结论
3 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3.1 城市群主体空间概念
3.2 长株潭城市群主体空间特征
3.2.1 建设空间演化特征
3.2.2 农业空间演化特征
3.2.3 生态空间演化特征
3.3 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3.3.1 污染空间对城市群主体空间的负面效应
3.3.2 城市群主体空间的污染强化效应和修复作用
3.4 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3.4.1 污染空间与主体空间规模结构的相互作用
3.4.2 污染空间与主体空间布局的相互作用
3.5 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关系测度
3.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5.2 规模结构测度指数及其空间污染效应表征
3.5.3 空间布局测度指数及其空间污染效应表征
3.5.4 空间污染效应综合指数
3.5.5 测度结果分析
3.6 主要结论
4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风险分析
4.1 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4.2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4.2.1 确认准备阶段
4.2.2 控制治理阶段
4.2.3 维护监管阶段
4.3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各阶段的风险识别
4.3.1 确认准备阶段风险识别
4.3.2 控制治理阶段风险识别
4.3.3 维护监管阶段风险识别
4.4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风险评价
4.4.1 构建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4.3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风险灰色评价
4.5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风险分析
4.5.1 确定各指标权重
4.5.2 综合风险灰色评价
4.5.3 综合风险灰色评价结果分析与对策
5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效益分析
5.1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效益分类
5.1.1 环境效益
5.1.2 资源效益
5.1.3 经济效益
5.1.4 社会效益
5.1.5 投资效益
5.2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综合效益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量化依据
5.3 基于组合权法的综合效益多层次灰色评价
5.3.1 确定评价指标集和指标层的最优指标集
5.3.2 计算指标间的灰色关联系数,确定评价矩阵
5.3.3 结合AHP和熵值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效益分析
5.5 结果评价
6 基于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
6.1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6.1.1 破坏城市生态环境
6.1.2 危及城市居民健康
6.1.3 阻碍城市发展道路
6.2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6.2.1 政策资金的支持
6.2.2 更新利用的风险最小化
6.2.3 更新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6.3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综合判定
6.3.1 判定公式的构建
6.3.2 判定指数分级
6.4 污染空间土地功能置换分析
6.4.1 土地功能置换与迁移标准
6.4.2 土地功能置换方法
6.5 城市群污染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技术
6.5.1 卫星型布局优化技术
6.5.2 集中型布局优化技术
6.5.3 绿化系统分隔布局优化技术
6.6 污染空间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局调整思路
6.6.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思路
6.6.2 各类用地布局调整思路
6.7 基于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方案
6.7.1 各行政单元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综合判定
6.7.2 重点片区治理和土地功能置换
6.7.3 基于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
6.8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保障措施
6.8.1 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6.8.2 明确规划路径,制定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编制体系
6.8.3 完善法规政策,严格环保执法机制
6.8.4 筹措治理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6.8.5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居民补偿安置机制
6.8.6 强调公众参与,推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6.8.7 重视动态监管,实行规划动态跟踪评估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在读期间合著著作
在读期间主持研究课题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785167
【文章页数】:1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棕色地带
1.2.2 污染场地
1.2.3 污染空间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和借鉴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2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识别与分布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区位与自然资源
2.1.2 产业结构与工业变迁
2.2 研究方法
2.2.1 克里格插值空间分析
2.2.2 大气污染综合指数评价
2.2.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2.2.4 土壤污染模糊综合评价法
2.2.5 土壤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评价法
2.3 数据来源
2.3.1 污染源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2.3.2 面污染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
2.4 长株潭大气污染空间识别
2.5 长株潭水体污染空间识别
2.5.1 开展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2.5.2 开展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评价
2.6 长株潭土壤污染空间识别
2.6.1 土壤质量评价
2.6.2 土壤质量分级
2.6.3 土壤污染空间分布
2.7 长株潭综合污染空间识别
2.8 主要结论
3 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3.1 城市群主体空间概念
3.2 长株潭城市群主体空间特征
3.2.1 建设空间演化特征
3.2.2 农业空间演化特征
3.2.3 生态空间演化特征
3.3 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的内在关系分析
3.3.1 污染空间对城市群主体空间的负面效应
3.3.2 城市群主体空间的污染强化效应和修复作用
3.4 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3.4.1 污染空间与主体空间规模结构的相互作用
3.4.2 污染空间与主体空间布局的相互作用
3.5 污染空间与城市群主体空间关系测度
3.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5.2 规模结构测度指数及其空间污染效应表征
3.5.3 空间布局测度指数及其空间污染效应表征
3.5.4 空间污染效应综合指数
3.5.5 测度结果分析
3.6 主要结论
4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风险分析
4.1 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4.2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4.2.1 确认准备阶段
4.2.2 控制治理阶段
4.2.3 维护监管阶段
4.3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各阶段的风险识别
4.3.1 确认准备阶段风险识别
4.3.2 控制治理阶段风险识别
4.3.3 维护监管阶段风险识别
4.4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风险评价
4.4.1 构建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4.3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风险灰色评价
4.5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风险分析
4.5.1 确定各指标权重
4.5.2 综合风险灰色评价
4.5.3 综合风险灰色评价结果分析与对策
5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效益分析
5.1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效益分类
5.1.1 环境效益
5.1.2 资源效益
5.1.3 经济效益
5.1.4 社会效益
5.1.5 投资效益
5.2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综合效益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量化依据
5.3 基于组合权法的综合效益多层次灰色评价
5.3.1 确定评价指标集和指标层的最优指标集
5.3.2 计算指标间的灰色关联系数,确定评价矩阵
5.3.3 结合AHP和熵值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4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综合效益分析
5.5 结果评价
6 基于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
6.1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6.1.1 破坏城市生态环境
6.1.2 危及城市居民健康
6.1.3 阻碍城市发展道路
6.2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6.2.1 政策资金的支持
6.2.2 更新利用的风险最小化
6.2.3 更新利用的效益最大化
6.3 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综合判定
6.3.1 判定公式的构建
6.3.2 判定指数分级
6.4 污染空间土地功能置换分析
6.4.1 土地功能置换与迁移标准
6.4.2 土地功能置换方法
6.5 城市群污染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技术
6.5.1 卫星型布局优化技术
6.5.2 集中型布局优化技术
6.5.3 绿化系统分隔布局优化技术
6.6 污染空间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局调整思路
6.6.1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思路
6.6.2 各类用地布局调整思路
6.7 基于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方案
6.7.1 各行政单元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综合判定
6.7.2 重点片区治理和土地功能置换
6.7.3 基于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
6.8 长株潭城市群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的保障措施
6.8.1 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6.8.2 明确规划路径,制定污染空间更新利用编制体系
6.8.3 完善法规政策,严格环保执法机制
6.8.4 筹措治理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6.8.5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居民补偿安置机制
6.8.6 强调公众参与,推进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6.8.7 重视动态监管,实行规划动态跟踪评估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在读期间合著著作
在读期间主持研究课题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本文编号:3785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851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