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同时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7 03:51
  当前我国燃煤工业锅炉量大面广、消耗煤炭多,污染强度大,烟气脱硫脱硝设施不健全,有施设不运行的情况非常普遍,烟气任意排放的情况也不少见。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脱硫脱硝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工业锅炉烟气治污要求,存在投资成本大,运行费用高,操作不简便等问题,难以为企业所接受。为工业锅炉尤其是中小锅炉开发简单省钱并可实现脱硫脱硝一体化的工艺方法是当前的迫切需要,并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本课题在尿素还原法脱硫脱硝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强氧化剂二氧化氯,以期进一步提高脱硫脱硝效率。首先研究了 pH、温度和时间对二氧化氯溶液中有效氯含量的影响因素;其次,在自行设计的烟气同时脱硫脱硝试验装置中,在不同条件下用吸收液处理模拟烟气。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试验条件为:模拟烟气中]NOx初始浓度为600mg/m3、S02初始浓度为900mg/m3、吸收液初始pH=5、二氧化氯浓度为200mg/L、二氧化氯与尿素摩尔比为1:4、烟气流量30m3/h、液气比L/G为19L/m3、反应温度为40℃,此时平均脱硫脱硝效率可分别达到100%和93.9%。本文还在离子色谱法和五步碘量法测定数据的基础...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课题研究背景
    1.1 我国SO2和NOx排放及环境污染现状
    1.2 中小型锅炉污染现状
第二章 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简介
    2.1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概述
        2.1.1 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2.1.2 干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2.2 尿素/二氧化氯同时脱硫脱硝研究的设想
    2.3 研究目的及内容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3.1 试验装置
        3.1.1 脱硫脱硝系统介绍
        3.1.2 烟气模拟系统
        3.1.3 吸收液循环系统
        3.1.4 吸收塔喷淋系统
        3.1.5 烟气监测系统
    3.2 吸收剂选择依据
    3.3 试验材料及仪器
    3.4 试验流程
    3.5 分析测试方法
        3.5.1 有效氯的测定
        3.5.2 SO2和NOx去除率的测定
        3.5.3 吸收液成分的测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中有效氯含量的研究
    4.1 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
    4.2 有效氯试验测定结果分析
        4.2.1 二氧化氯浓度对有效氯浓度的影响
        4.2.2 pH值对有效氯浓度的影响
        4.2.3 温度对有效氯浓度的影响
        4.2.4 时间对有效氯浓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同时脱硫脱硝一体化研究
    5.1 脱硝率影响因素的确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吸收液初始pH值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5.2.2 液气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5.2.3 尿素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5.2.4 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两者摩尔比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5.2.5 反应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5.2.6 烟气初始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同时脱硫脱硝反应机理分析
    6.1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机理
    6.2 电极电势分析
    6.3 机理试验研究
        6.3.1 离子色谱法
        6.3.2 五步碘量法
    6.4 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同时脱硫脱硝机理探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同时脱硫脱硝热力学分析
    7.1 热力学定律
    7.2 热力学分析
        7.2.1 化学反应标准吉布斯函数△Gθ的计算
        7.2.2 化学反应标准焓变△Hθ的计算
        7.2.3 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Kθ的计算
        7.2.4 不同温度下S2和NOx分压的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尿素/二氧化氯复合吸收液同时脱硫脱硝经济性分析
    8.1 本方法总体技术经济分析
    8.2 本方法经济指标估算分析
    8.3 本方法社会效益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性
    9.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表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792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792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8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