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三维电极处理几种模拟有机废水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5 03:15
  有机物是对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影响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有机物污染是目前全球水污染最典型的特征,它不仅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还严重危害人们生活和身体健康。因此,有机废水的治理已经成为现阶段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三维电极处理有机废水有很高的电流效率和很好的水处理效果,但目前技术还不成熟,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对粒子电极及主电极的研究和优选、各项操作参数的优化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电化学反应历程、有机物降解的机理还没有统一认识等,因此,开展三维电极处理有机废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三维电极处理模拟有机废水的效果、降解有机物的机理、降解规律、降解反应过程动力学,同时还对三维电极与Fenton试剂法联用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 1.三维电极处理模拟PAM废水的实验研究 (1)为了研究三维电极的主电极和粒子电极,进行了去除模拟PAM废水COD效率对比实验及电镜扫描实验,结果表明,用不锈钢作三维电极的主电极对废水COD去除效率最高,不锈钢材料耐蚀性能最好;三维电极中填充的活性炭确实成了粒子电极。(2)通过研究影响三维电极去除废水中PAM各种因素发现,三维电...

【文章页数】:15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含聚丙烯酰胺废水来源、性质及处理现状
    1.3 含氨基酸废水来源、性质及处理现状
    1.4 三维电极研究概况
    1.5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三维电极处理模拟PAM 废水的实验研究
    2.1 三维电极基本结构
    2.2 主要实验器材及方法
    2.3 校核实验
    2.4 PAM 含量测定标准曲线
    2.5 模拟废水处理前后PAM 含量与COD 及废水粘度关系
    2.6 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主电极研究
    2.7 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粒子电极的研究
    2.8 三维电极处理PAM 废水的规律研究
    2.9 正交试验确立三维电极最佳工作参数
    2.10 影响三维电极的其它参数
    2.11 三维电极最佳运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
    2.12 三维电极降解0.1%PAM 模拟废水动力学研究
    2.13 本章小结
3 三维电极降解废水中PAM 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废水 pH 随电解时间和 COD 去除的变化规律
    3.3 废水电导率随电解时间变化规律
    3.4 电解后水样中CO3
2-和HCO3
-的检测
    3.5 三维电极处理后水样中不溶物产生原因及结构分析
    3.6 三维电极电解过程中活性中间体H2O2 的研究
    3.7 电解过程中活性中间体·OH 的研究
    3.8 电解水样中H2O2 与·OH 关系
    3.9 三维电解体系中产生H2O2 和·OH 的机制探讨
    3.10 活性物质降解PAM 机理探讨
    3.11 本章小结
4 三维电极处理L-亮氨酸废水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3 COD 去除率和处理前后氨基酸降解率的关系研究
    4.4 三维电极电化学反应器中电极电位分布研究
    4.5 填充不同粒子的三维电极处理L-亮氨酸废水对比研究
    4.6 三维电极处理模拟L-亮氨酸废水最佳运行条件的确定
    4.7 三维电极方法处理氨基酸废水反应动力学研究
    4.8 三维电极方法处理氨基酸废水机理研究
    4.9 本章小结
5 三维电极方法处理多组分氨基酸废水研究
    5.1 前言
    5.2 混合氨基酸的定量测定方法
    5.3 三维电极处理两组分氨基酸废水体系研究
    5.4 三维电极处理多组分氨基酸废水规律研究
    5.5 三维电极方法降解氨基酸难易程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三维电极—Fenton 试剂法联用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原理与方法
    6.3 实验水样
    6.4 影响三维电极—Fenton 试剂法联用效率的因素研究
    6.5 正交试验
    6.6 三维电极—Fenton 试剂联用与三维电极法及 Fenton 法的对比
    6.7 本章小结
7 三维电极处理废水可行性研究
    7.1 实际废水处理
    7.2 能效分析
    7.3 实际应用
    7.4 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7.5 可行性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奖励
附录二 略缩语



本文编号:3800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00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0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