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均质强化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水解酸化液作反硝化碳源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压均质强化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水解酸化液作反硝化碳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磷含量越来越高,使污水碳氮比逐渐降低,导致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过程中反硝化阶段碳源严重不足,造成污水处理厂出水总氮含量较高,不能满足国家的相关污水排放标准。污水处理厂运营时产生大量剩余污泥,处理成本很高,但剩余污泥含有大量有机物,将其水解酸化处理后可制备成反硝化碳源,不仅可以解决生物反硝化脱氮时碳源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降低剩余污泥的处理成本。本研究将剩余污泥高压均质破解与水解酸化联用制备反硝化碳源、并投加剩余污泥破解与水解酸化液作反硝化碳源、优化碳源投加模式,在不去除投加碳源所含氨氮的条件下实现低碳氮比污水的高效脱氮。采用高压均质技术破解剩余污泥,提高污泥水解酸化效果,探讨剩余污泥在不同条件下的水解酸化效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剩余污泥破解与水解酸化液作为反硝化碳源,研究其加入SBR污水脱氮系统后的生物脱氮效果。在40 MPa高压均质压强条件下破解剩余污泥,污泥破解度最高,可达22.88%。剩余污泥在40 MPa条件下破解后进行水解酸化较60 MPa破解的SCOD释放量略小,但其VFAs产量比60 MPa破解高,可达1936.0 mg/L(以乙酸计),NH4+-N最高释放量比60 MPa破解时低10.23%,而且40 MPa均质压强能耗相对较小。因此,40 MPa是破解剩余污泥促进其水解酸化的最适均质压强。高压均质破解后,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适宜pH范围为6.5-7.0,当剩余污泥pH在这一范围时,不需对剩余污泥进行pH值调节;在温度为35℃时,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液的VFAs/SCOD值高达73.7%,比55℃时高11.6%,而且35℃时NH4+-N释放量较低;一定污泥浓度范围内,高浓度污泥破解后进行水解酸化可获得更高浓度的VFAs,但高压均质机破解剩余污泥存在浓度限制,剩余污泥TS为20-25 g/L时,可获得良好的污泥破解与水解酸化效果;搅拌强度50-150 r/min的范围内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效果无显著影响;破解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3天,SCOD和VFAs均达到峰值,VFAs的组成成分基本稳定。综合分析认为,剩余污泥高压均质破解和水解酸化的适宜条件为:高压均质压强40 MPa、pH 6.5-7.0、温度35℃、污泥TS在20-25g/L、搅拌强度50-150 r/min、水解酸化时间3 d,获得的剩余污泥破解与水解酸化液(SLDHA)可用作反硝化碳源处理低碳氮比污水。在SBR污水脱氮系统中投加SLDHA作反硝化碳源处理低碳氮比污水,可有效提高污水的脱氮效率。进水C/N为4:1时,在缺氧段投加制备的不同碳源,均可提高TN的去除效率,其中,SLDHA的效果最好。通过优化碳源投加时间,在曝气结束前30 mmin投加SLDHA作反硝化碳源,可去除碳源中约70.0%的NH4+-N,但依然存在缺氧段碳源不足、出水N03--N和TN都较高的问题。当进水C/N为6:1时,投加SLDHA作反硝化碳源表现出更加良好的脱氮效果。在好氧段投加碳源具有出水NH4+-N低、TN高的特点,缺氧段投加碳源则表现为出水NH4+-N高、TN低,在曝气结束时投加碳源,最低出水NH4+-N和TN分别可达4.1和12.2 mg/L,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在进水C/N为6:1条件下,在曝气结束至DO降至0.5 mg/L以下的时间段内,按C/N比为(7-8):1投加SLDHA作反硝化碳源,不仅可以解决投加碳源携入的NH4+-N过高的问题,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碳源,解决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剩余污泥 高压均质 水解酸化 反硝化碳源 投加时间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7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污泥破解与高压均质技术11-17
- 1.2.1. 污泥破解方法11-15
- 1.2.2. 高压均质技术15-17
- 1.3. 污泥水解酸化17-20
- 1.3.1. 污泥水解酸化机理17-18
- 1.3.2. 污泥水解酸化影响因素18-20
- 1.4. 低碳氮比污水脱氮20-25
- 1.4.1. 低碳氮比污水脱氮方法和工艺21-23
- 1.4.2. SBR法污水脱氮23-25
-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案25-27
- 1.5.1. 研究目的25
- 1.5.2. 研究内容25
- 1.5.3. 研究方案25-27
- 2. 材料与方法27-35
- 2.1. 实验材料27-28
- 2.1.1. 剩余污泥27
- 2.1.2. 模拟废水27
- 2.1.3. 反硝化碳源27-28
- 2.2. 实验仪器28
- 2.3. 实验方法28-33
- 2.3.1. 高压均质破解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研究29-30
- 2.3.2. 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影响因素研究30-31
- 2.3.3. 投加碳源强化SBR污水处理系统脱氮研究31-33
- 2.4. 分析方法33-35
- 3. 剩余污泥高压均质破解与水解酸化的研究35-62
- 3.1. 高压均质预处理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35-42
- 3.1.1. 剩余污泥高压均质破解前后的性质变化35-37
- 3.1.2. 均质压强对剩余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37-42
- 3.2. pH对破解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42-48
- 3.2.1. 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pH变化规律43
- 3.2.2.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SCOD的影响43-44
- 3.2.3.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VFAs的影响44-45
- 3.2.4.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蛋白质的影响45-46
- 3.2.5.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多糖的影响46
- 3.2.6. pH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影响46-48
- 3.3.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48-51
- 3.3.1.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pH的影响48-49
- 3.3.2.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SCOD的影响49
- 3.3.3.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VFAs的影响49-50
- 3.3.4.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50-51
- 3.3.5. 温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影响51
- 3.4. 污泥浓度对其破解与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51-55
- 3.4.1.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pH的影响52
- 3.4.2.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SCOD的影响52-53
- 3.4.3.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VFAs的影响53-54
- 3.4.4.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54-55
- 3.4.5. 污泥浓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影响55
- 3.5. 搅拌强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影响的研究55-58
- 3.5.1. 搅拌强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pH、SCOD和VFAs的影响56
- 3.5.2. 搅拌强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影响56-57
- 3.5.3. 搅拌强度对破解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氮磷释放的影响57-58
- 3.6. 优化条件下试验研究58-61
- 3.6.1. pH变化规律58-59
- 3.6.2. SCOD和VFAs变化规律59-60
- 3.6.3. 蛋白质和多糖变化规律60-61
- 3.6.4. 氮和磷的变化规律61
- 3.7. 本章小结61-62
- 4. 投加碳源强化SBR污水系统脱氮的研究62-83
- 4.1. 进水C/N=4:1时反硝化碳源投加的研究62-68
- 4.1.1. SBR系统的启动与运行62-63
- 4.1.2. 缺氧段投加不同种类反硝化碳源对出水的影响63-66
- 4.1.3. 好氧段不同反硝化碳源投加量对出水的影响66-68
- 4.2. 进水C/N=6:1时反硝化碳源投加的研究68-82
- 4.2.1. SBR系统的启动与运行68-69
- 4.2.2. 曝气结束时投加不同种类反硝化碳源对出水的影响69-71
- 4.2.3. 曝气结束时不同反硝化碳源投加量对出水的影响71-75
- 4.2.4. 反硝化碳源不同投加时间对出水的影响75-77
- 4.2.5. 投加SLDHA作碳源的脱氮分析77-82
- 4.3. 本章小结82-83
- 5. 结论与建议83-85
- 5.1. 结论83-84
- 5.2. 问题和建议84-85
- 参考文献85-90
- 个人简介90-91
- 导师简介91-92
- 获得成果目录92-93
- 致谢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蓉菁;王东寅;;剩余污泥的乳酸化及减量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3期
2 杨彩凤;;剩余污泥新型生物技术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9期
3 祁振;;污水剩余污泥的处理及其合理化利用[J];广东化工;2013年03期
4 魏庆锋;无剩余污泥法处理废水[J];环境导报;2002年04期
5 吴敏,杨健;蚯蚓生态床处理剩余污泥[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5期
6 符艳妍,崔振强,郎咸明;剩余污泥的处理及综合利用[J];有色矿冶;2004年02期
7 吴志萍,杨公平,高丹;剩余污泥再利用的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4年04期
8 向迎洪,张清东,庄景宏;污水厂剩余污泥的生物小循环多级处理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汪常青;梁浩;李亚东;华佳;;利用剩余污泥制备泡沫灭火剂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9期
10 白春节;;低繁殖量蚯蚓养殖法处理剩余污泥的可行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文波;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球磨作用对污水厂剩余污泥中氮磷的影响[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刘范嘉;;机械法破解剩余污泥后碳的变化[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殷绚;韩萍芳;吕效平;;超声强化处理水厂剩余污泥[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聂亚峰;卢彩虹;屈秀文;赵晓光;;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臭氧减量化技术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5 崔龙哲;吴桂萍;邓克俭;;质子化剩余污泥中官能团对染料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王博;史强;杨阳;王亮;万伟;王建龙;;利用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优化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7 陈国炜;俞汉青;;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解偶联减量技术[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于安峰;周育楠;初里冰;邢新会;;好氧厌氧耦合实现剩余污泥减量的工艺及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9 刘康怀;严博;王栎雯;龙飞;吴国恩;杨侃;;利用蚯蚓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可行性及其展望[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史锦芳;金辉;游思琴;李彪;;臭氧对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关良;不用脱色剂 剩余污泥少[N];中国环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平;水热处理耦合机械压滤对剩余污泥的深度脱水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接伟光;剩余污泥碱性厌氧发酵混合菌系构建与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春雪;嗜热菌强化剩余污泥水解及短链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孙睿;MEC用于剩余污泥产氢产甲烷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鹤名;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节能降耗集成工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苏瑞景;剩余污泥酶法水解制备蛋白质、氨基酸及其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7 姜苏;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苏高强;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酸性能与优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白向玉;剩余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的蚯蚓活化—花卉植物修复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10 苑宏英;基于酸碱调节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其机理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昕彤;抗生素剩余污泥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对环境的影响[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江磊;预处理技术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酸及释磷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李娜;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改革;剩余污泥厌氧产酸小试过程控制及微生物种群演替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焦明龙;碱与臭氧预处理剩余污泥厌氧产气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高杨;不同阴极条件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污泥减量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邵金星;耦合法提取剩余污泥中蛋白质及其后续处理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8 刘阳;热水解联合中温厌氧消化处理剩余污泥[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冰;兰州地区剩余污泥资源化制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10 单礼伟;破解剩余污泥的壅塞空化技术的实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高压均质强化剩余污泥水解酸化及水解酸化液作反硝化碳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1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