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及其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3-06-03 16:26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观,是在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价值理念和实践原则。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揭示了人类在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主体之间享有平等生态权利、获得平等生态利益、承担平等生态责任的关系。本文在界定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基础上;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实质;探析“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原因、解决措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实现路径;结合当前的中国生态正义现状,阐明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对于生态正义的研究,多年来学术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学界聚焦于生态系统自我生产过程的正义问题、生态系统权益保障和分配过程的正义问题,以及双方的相互关系问题,形成了两大代表性的理论成果:生产型生态正义理论与分配型生态正义理论。生产型生态正义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发,强调人类理性开发生态资源,应注重维护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强调维护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及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效率,特别是开发和创造可持续再生的资源;分配型生态正义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强调主体之间对生态资源享有平等的权利、获得平等的利益,承...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问题的提出:怒江之争与正义之吼
第二节 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现状
二、国内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综述评析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本文研究内容的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由来
第一节 马克思的正义观
一、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一种追求彻底公平的正义观
二、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分配正义和生产正义相统一的实质公平观
三、马克思的正义观是追求主体权责一致、自由全面发展的公平观
第二节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生态的概念及特征
二、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的价值维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类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实质
第一节 以自然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理论的乌托邦憧憬
一、以自然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论
二、以自然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论的逻辑悖论
三、以自然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论的实施困境
第二节 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论之间的分歧
一、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分配型生态正义
二、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生产型生态正义
三、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分配型、生产型生态正义之间的分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实质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是面向人类命运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是生产型生态正义和分配型生态正义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是权责统一、超越局部利益的整体利益观
第三章 “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措施
第一节 “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形态
一、生产型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形态
二、分配型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 “生态非正义”产生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非正义的历史根源
二、生态利益主体的权责不明是导致生态非正义的制度因素
三、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是导致生态非正义的认识论根源
四、异化的、非理性的消费方式是导致生态非正义的文化因素
第三节 “生态非正义”的解决措施
一、解决“生态非正义”的理论构想
二、解决“生态非正义”理论构想的进步意义
三、解决“生态非正义”理论构想的局限性
第四章 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路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实现的前提条件
一、发展生态经济:生产型生态正义实现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生态政治:生产型生态正义实现的政治前提
三、发展生态文化:生产型生态正义实现的文化基石
四、发展生态技术:生产型生态正义实现的技术保障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主体享有平等生态权利和机会是实现公平生态利益的前提
二、构建生态民主制度,是实现公平生态利益的重要保障
三、实施生态法律制度:实现公平的生态补偿责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我国“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生态非正义的主要表现
二、我国生态非正义产生的国内因素分析
三、我国生态非正义产生的国际因素分析
四、实现我国生态正义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指导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过程就是促进生态正义实现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指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振兴之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继承与发展
三、倡导全球生态治理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当代体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29645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三、问题的提出:怒江之争与正义之吼
第二节 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综述
一、国外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现状
二、国内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生态正义理论研究综述评析
第三节 本文的结构框架、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本文研究内容的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三、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由来
第一节 马克思的正义观
一、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一种追求彻底公平的正义观
二、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分配正义和生产正义相统一的实质公平观
三、马克思的正义观是追求主体权责一致、自由全面发展的公平观
第二节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生态的概念及特征
二、马克思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马克思生态伦理的价值维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类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实质
第一节 以自然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理论的乌托邦憧憬
一、以自然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论
二、以自然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论的逻辑悖论
三、以自然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论的实施困境
第二节 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生态正义论之间的分歧
一、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分配型生态正义
二、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生产型生态正义
三、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分配型、生产型生态正义之间的分歧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实质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是面向人类命运的价值观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是生产型生态正义和分配型生态正义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是权责统一、超越局部利益的整体利益观
第三章 “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措施
第一节 “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形态
一、生产型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形态
二、分配型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形态
第二节 “生态非正义”产生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生态非正义的历史根源
二、生态利益主体的权责不明是导致生态非正义的制度因素
三、工具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是导致生态非正义的认识论根源
四、异化的、非理性的消费方式是导致生态非正义的文化因素
第三节 “生态非正义”的解决措施
一、解决“生态非正义”的理论构想
二、解决“生态非正义”理论构想的进步意义
三、解决“生态非正义”理论构想的局限性
第四章 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的路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实现的前提条件
一、发展生态经济:生产型生态正义实现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生态政治:生产型生态正义实现的政治前提
三、发展生态文化:生产型生态正义实现的文化基石
四、发展生态技术:生产型生态正义实现的技术保障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主体享有平等生态权利和机会是实现公平生态利益的前提
二、构建生态民主制度,是实现公平生态利益的重要保障
三、实施生态法律制度:实现公平的生态补偿责任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我国“生态非正义”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生态非正义的主要表现
二、我国生态非正义产生的国内因素分析
三、我国生态非正义产生的国际因素分析
四、实现我国生态正义的路径选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指导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过程就是促进生态正义实现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指导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华民族振兴之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继承与发展
三、倡导全球生态治理机制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观的当代体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29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296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