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壳贝类对麻痹性贝毒的代谢转化及其生理生化响应
发布时间:2023-06-08 18:42
近年来,有害赤潮在全球近岸海域频繁暴发,其中有毒赤潮发生的频次和规模呈明显的上升态势。藻毒素作为一种新型微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传递至贝类体内后经生物转化生成成分更复杂的贝毒素,潜在威胁近海贝类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其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ShellfishToxins,PST)是一类毒性强、分布广、衍生物多的贝毒素,曾多次引发人中毒及死亡事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PST毒素是贝类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中必检项目之一。近年研究发现,PST产毒甲藻赤潮污染的贝类体内含有一类新型化合物(如M1-4),它们是PST毒素C11位羟基或二羟基衍生物,具有相对低的毒性,被认为是贝类解毒过程的代谢中间体或终产物。该类新型代谢物的发现,为阐释贝类体内PST毒素的代谢轮廓提供了新靶标,为开展毒素“代谢组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本论文以这些新型代谢物为靶标,选择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紫贻贝(Mytilusgalloprovincialis)这两种重要的经济贝类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贝类滤食产毒甲藻过程,监测PST毒素组分的变化和贝类机体抗氧化酶系统的响...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麻痹性贝毒的分类及性质
1.1.1 麻痹性贝毒的分类
1.1.2 麻痹性贝毒的性质
1.2 麻痹性贝毒的来源和分布
1.3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
1.3.1 小鼠生物测试法
1.3.2 酶联免疫分析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4 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研究
1.5 麻痹性贝毒在贝类组织体外的生物转化过程研究
1.6 研究内容的目的、意义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的目的与意义
1.6.2 技术路线
2 双壳贝类体内麻痹性贝毒的代谢转化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ATHK 的培养
2.2.2 ATHK 藻毒素的提取
2.2.3 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生物转化实验的设计
2.2.4 样品制备
2.2.5 麻痹性贝毒的 LC-MS/MS 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THK 藻毒素的毒素成分
2.3.2 麻痹性贝毒在紫贻贝体内的生物转化
2.4 讨论
2.5 小结
3 麻痹性贝毒在离体贝类组织培养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离体贝类组织的制备
3.2.2 麻痹性贝毒混合标准的配制
3.2.3 麻痹性贝毒标准毒素与离体贝类消化腺组织的混合培养
3.2.4 ATHK 藻毒素与离体贝类消化腺组织的混合培养
3.2.5 谷胱甘肽还原酶(GR)对毒素转化的影响
3.2.6 麻痹性贝毒的 LC-MS/MS 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麻痹性贝毒标准毒素与离体贝类消化腺组织的混合培养
3.3.2 ATHK 藻毒素与离体贝类消化腺组织的混合培养
3.3.3 谷胱甘肽还原酶(GR)对麻痹性贝毒转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麻痹性贝毒暴露条件下贝类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ATHK 的培养
4.2.2 贝类滤食 ATHK 的模拟实验
4.2.3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活性氧(ROS)的含量变化
4.3.2 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
4.3.3 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变化
4.3.4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变化
4.3.5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变化
4.3.6 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力变化
4.3.7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活力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6.1 本文创新之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32288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麻痹性贝毒的分类及性质
1.1.1 麻痹性贝毒的分类
1.1.2 麻痹性贝毒的性质
1.2 麻痹性贝毒的来源和分布
1.3 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方法
1.3.1 小鼠生物测试法
1.3.2 酶联免疫分析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4 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研究
1.5 麻痹性贝毒在贝类组织体外的生物转化过程研究
1.6 研究内容的目的、意义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的目的与意义
1.6.2 技术路线
2 双壳贝类体内麻痹性贝毒的代谢转化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ATHK 的培养
2.2.2 ATHK 藻毒素的提取
2.2.3 麻痹性贝毒在双壳贝类体内生物转化实验的设计
2.2.4 样品制备
2.2.5 麻痹性贝毒的 LC-MS/MS 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ATHK 藻毒素的毒素成分
2.3.2 麻痹性贝毒在紫贻贝体内的生物转化
2.4 讨论
2.5 小结
3 麻痹性贝毒在离体贝类组织培养中的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离体贝类组织的制备
3.2.2 麻痹性贝毒混合标准的配制
3.2.3 麻痹性贝毒标准毒素与离体贝类消化腺组织的混合培养
3.2.4 ATHK 藻毒素与离体贝类消化腺组织的混合培养
3.2.5 谷胱甘肽还原酶(GR)对毒素转化的影响
3.2.6 麻痹性贝毒的 LC-MS/MS 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麻痹性贝毒标准毒素与离体贝类消化腺组织的混合培养
3.3.2 ATHK 藻毒素与离体贝类消化腺组织的混合培养
3.3.3 谷胱甘肽还原酶(GR)对麻痹性贝毒转化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麻痹性贝毒暴露条件下贝类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ATHK 的培养
4.2.2 贝类滤食 ATHK 的模拟实验
4.2.3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活性氧(ROS)的含量变化
4.3.2 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
4.3.3 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变化
4.3.4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变化
4.3.5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变化
4.3.6 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力变化
4.3.7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活力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结论
6 创新与展望
6.1 本文创新之处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32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32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