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城乡过渡带大气氮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03 18:03
城乡过渡带是人类活动改变大气下垫面状况最剧烈的区域之一。随着城区化的发展,该区域形成了较为有序的人口、产业和土地利用上的圈层结构。然而,大气氮沉降在该圈层结构上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川西平原城区-集约化农区-普通农区过渡带为研究区域,基于典型性布置9个采样点,连续两年开展氮沉降定位监测,并利用小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灰色关联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技术系统研究了氮湿、干沉降通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气象和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典型样点连续监测摸清了城乡过渡带大气氮湿干沉降的种类、强度和时空变异特征。大气湿沉降中铵态氮(WNH4+-N)、硝态氮(WNO3--N)和可溶性有机氮(WDON)的年均通量分别为16.07±2.42 kg N hm-2,8.70±1.63 kg N hm-2和9.14±1.857 kg N hm-2 yr-1,干沉降中铵态氮(DNH4+-N)...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氮沉降的种类及通量
1.2.2 大气氮沉降的影响因素
1.2.3 大气氮沉降的研究方法
1.2.4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气氮湿沉降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监测点概况
2.2.2 湿沉降采集与估算
2.2.3 小波变换分析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湿沉降时间变异特征
2.3.2 湿沉降空间变异特征
2.4 讨论
2.4.1 氮湿沉降时间变异特征
2.4.2 氮湿沉降空间变异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大气氮干沉降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监测点概况
3.2.2 干沉降采集与估算
3.2.3 小波变换分析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沉降的时间变异特征
3.3.2 干沉降的空间变异特征
3.4 讨论
3.4.1 干沉降的时空变异特征
3.4.2 氮干沉降通量
3.5 小结
第四章 大气氮总沉降通量及构成特征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大气氮总沉降的变异特征
4.3.2 大气总沉降的湿-干构成特征
4.4 讨论
4.4.1 大气氮沉降的构成特征
4.4.2 农业生态系统的沉降氮输入量
4.5 小结
第五章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沉降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小波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气象因素的变异特征
5.3.2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湿沉降的影响
5.3.3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干沉降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湿沉降的影响
5.4.2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干沉降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地利用类型对大气氮沉降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大气氮沉降数据来源
6.2.2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土地分类体系构建和影响区划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各影响区土地利用分布
6.3.2 土地利用类型对氮沉降年通量的影响
6.3.3 土地利用类型对氮沉降月通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影响大气氮沉降的关键因素识别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大气湿沉降与影响因子的关联系数分析
7.3.2 大气氮沉降与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完成情况
本文编号:3845524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氮沉降的种类及通量
1.2.2 大气氮沉降的影响因素
1.2.3 大气氮沉降的研究方法
1.2.4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气氮湿沉降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监测点概况
2.2.2 湿沉降采集与估算
2.2.3 小波变换分析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湿沉降时间变异特征
2.3.2 湿沉降空间变异特征
2.4 讨论
2.4.1 氮湿沉降时间变异特征
2.4.2 氮湿沉降空间变异特征
2.5 小结
第三章 大气氮干沉降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监测点概况
3.2.2 干沉降采集与估算
3.2.3 小波变换分析
3.2.4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沉降的时间变异特征
3.3.2 干沉降的空间变异特征
3.4 讨论
3.4.1 干沉降的时空变异特征
3.4.2 氮干沉降通量
3.5 小结
第四章 大气氮总沉降通量及构成特征
4.1 引言
4.2 数据来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大气氮总沉降的变异特征
4.3.2 大气总沉降的湿-干构成特征
4.4 讨论
4.4.1 大气氮沉降的构成特征
4.4.2 农业生态系统的沉降氮输入量
4.5 小结
第五章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沉降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数据来源
5.2.2 小波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气象因素的变异特征
5.3.2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湿沉降的影响
5.3.3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干沉降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湿沉降的影响
5.4.2 气象因素对大气氮干沉降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土地利用类型对大气氮沉降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大气氮沉降数据来源
6.2.2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土地分类体系构建和影响区划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各影响区土地利用分布
6.3.2 土地利用类型对氮沉降年通量的影响
6.3.3 土地利用类型对氮沉降月通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影响大气氮沉降的关键因素识别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数据来源
7.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大气湿沉降与影响因子的关联系数分析
7.3.2 大气氮沉降与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完成情况
本文编号:3845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4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