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CuO ENPs对凤眼莲的影响:生长抑制、吸收分布和存在形态

发布时间:2023-09-16 18:39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纳米颗粒(ENPs)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纳米材料具有其他材料所无可比拟的特殊性质。在生产消费运输的过程中,ENPs将不可避免的进入环境中,并通过沉降、径流、排放等进入水环境,对水环境及水生生物造成潜在的危害,尤其是对于水生初级生产者-水生植物。CuOENPs被广泛应用于气体传感器,太阳能电池,传热纳米流体,催化剂和半导体中,生态环境的毒性效应不容忽视。本研究以水生漂浮植物凤眼莲为受试植物,深入探究CuO ENPs的植物毒性效应及其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规律,并通过TEM、EDS、同步辐射等技术,确定ENPs在植物体内的存在位点和形态变化。主要结果概括如下: (1)CuO ENPs对于凤眼莲毒性效应明显大于CuO大颗粒(BPs)的效应,其释放的离子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性,但不如ENPs明显,说明CuOENPs的生物毒性效应主要是其颗粒本身导致的。 (2)CuO ENPs对凤眼莲的毒性效应变现出浓度依赖性,随着浓度的升高,毒性效应越明显,浓度为50mg/L时能够显著抑制根的伸长、新根的增长。导致根部的生物量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效应越显著。 (...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人工纳米颗粒概述
        1.2.1 人工纳米颗粒的来源
        1.2.2 人工纳米颗粒的特性
        1.2.3 含金属人工纳米颗粒的分类及其应用
    1.3 人工纳米颗粒的水环境行为
        1.3.1 水体人工纳米颗粒的累积、沉积和迁移
        1.3.2 人工纳米颗粒和有机物的相互作用
    1.4 人工纳米颗粒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1.4.1 人工纳米颗粒进入植物的途径
        1.4.2 人工纳米颗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形态变化
    1.5 同步辐射技术纳米毒性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1.5.1 同步辐射技术的概述
        1.5.2 同步辐射技术在纳米毒性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1.6 人工纳米颗粒对植物及藻类的毒性效应
    1.7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7.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4 技术路线
2 CuO ENPs 对凤眼莲的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O ENPs 的表征
        2.3.2 CuO ENPs 对凤眼莲生长的影响
    2.4 小结
3 CuO ENPs 对凤眼莲根系形态结构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EM 观察 CuO ENPs 对凤眼莲形态的影响
        3.3.2 LM 观察 CuO ENPs 对凤眼莲组织形态的影响
    3.4 小结
4 CuOENPs 对凤眼莲叶片气孔运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uO ENPs 诱导凤眼莲保卫细胞产生 H2O2
  •         4.3.2 CuO ENPs 对气孔孔径的影响
            4.3.3 CuO ENPs 对胞质 Ca 离子浓度的影响
            4.3.4 CuO ENPs 对凤眼莲叶片生长的影响
        4.4 小结
    5 CuO ENPs 在凤眼莲体内的吸收分布规律与存在形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凤眼莲沉水叶片和根系对 CuO ENPs 的吸收贡献
            5.3.2 CuO ENPs 在凤眼莲根和叶中的分布位点及形态变化
        5.4 小结
    6 结论、创新之处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46983

  •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46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b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