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昆山市大气PM 2.5 理化性质特征和来源解析

发布时间:2023-09-29 00:34
  环境空气质量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大气PM2.5更是对环境和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效应。为了解昆山市大气环境中PM2.5的特性,为政府部门提供基础型依据,本文在昆山市全区域设置7个采样点位,通过不同季度的样品采集,对PM2.5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2013年昆山市PM2.5日均值范围为4~366μg/m3,年均值为57μg/m3,超标率63%。PM2.5质量浓度区域性差异很小,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冬季的浓度显著较高而夏季较低,春、秋两季基本接近。PM2.5的日均浓度变化均呈现谷峰特征,夏季变化比较平缓,冬季波动较大。PM2.5与PM10在全年大部分时间有相同的污染来源。(2)四个季节0.3~10μm粒径的数浓度合计为587个/cm3,粒径在0.3~2.5μm颗粒的数浓度在全部颗粒数量中的占比达到了 99.7%,质量占比在50%左右,表面积占比超过了 85%。(3)昆山市大气PM2.5中水溶性离子sO42-、NO3-、Cl-、NH+4、F-的质量浓度分别为 7.60μg/m3、4.13μg/m3、2.79μg/m3、2.30μg/m3和 0.06μ...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PM2.5的定义
        1.1.2 PM2.5的化学组成
        1.1.3 PM2.5的来源
        1.1.4 PM2.5的环境与健康效应
        1.1.5 PM2.5的环境标准
        1.1.6 PM2.5的污染现状
    1.2 国内外对PM2.5的研究动态
        1.2.1 质量浓度研究
        1.2.2 粒径分布与传输研究
        1.2.3 元素成分研究
        1.2.4 离子组分研究
        1.2.5 含碳组分及有机物研究
        1.2.6 源解析研究
    1.3 PM2.5采样与分析方法
        1.3.1 质量浓度采样与分析
        1.3.2 化学物种的采样与分析
    1.4 选题意义
        1.4.1 目前研究的局限性
        1.4.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指标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昆山市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气候
        2.1.3 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
        2.1.4 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费
    2.2 研究方法
        2.2.1 采样点位布设
        2.2.2 样品采集
        2.2.3 样品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M2.5的物理特性
    3.1 PM2.5的物理形态
    3.2 质量浓度及特征
        3.2.1 质量浓度
        3.2.2 特征分析
    3.3 粒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M2.5的化学成分
    4.1 水溶性离子
        4.1.1 季节变化特征
        4.1.2 空间变化特征
        4.1.3 离子相关性研究
    4.2 OC和EC
        4.2.1 季节变化特征
        4.2.2 OC和EC的关系
    4.3 无机元素
        4.3.1 元素成分分析
        4.3.2 元素定量分析
        4.3.3 时空变化特征
        4.3.4 元素富集研究
    4.4 有机化合物
        4.4.1 定性分析结果
        4.4.2 PAHs浓度及变化特征
        4.4.3 PAHs来源定性分析
    4.5 PM2.5的化学组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度霾天气下PM2.5特性
    5.1 物理形态、质量浓度和粒径
    5.2 化学成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M2.5来源初步解析
    6.1 解析方法简介
    6.2 PM2.5来源解析
        6.2.1 因子提取
        6.2.2 因子负载矩阵分析
        6.2.3 PM2.5的来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48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848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e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