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从珠江河口至南海
发布时间:2024-03-05 02:38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AOM)有效阻止海洋沉积物产生的甲烷扩散进入沉积物一水界面,一方面可以调控全球甲烷的收支平衡及缓解因大气甲烷引起的温室效应;另一方面,由于AOM过程中硫酸盐与甲烷共消耗,产生无机碳和挥发性硫,故也对海洋系统碳及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珠江河口淇澳岛—桂山岛—南海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沉积物有机质、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浓度、pH值和∑CO2、以及甲烷和∑CO2的碳同位素组成等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证实了沉积物AOM的发生。AOM对间隙水硫酸盐的消耗和∑CO2产生有重要的贡献作用,运用PROFILE模型计算出QA11-2、QA12-9、QA12-14和GS四个站位AOM过程消耗的硫酸盐占间隙水总硫酸损耗的比例为9.0%、84%、45.5%和92%,而产生的∑CO2分别占间隙水总无机碳的4.7%、72.4%、29.45%和85.2%。 不同站位沉积物硫酸盐—甲烷界面(SMI)分布深浅存在较大差异,从河口到深海,沉积物SMI埋藏深度逐渐变深。另外,利用放射性3...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沉积物甲烷的产生
1.2 海洋沉积物甲烷的消耗—甲烷厌氧氧化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
第三章 采样及实验方法
第一节 试剂及器材
第二节 采样方法
第三节 分析测定方法
3.1 沉积物孔隙度
3.2 沉积物TOC、TN、TS以及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SOC)
3.3 间隙水甲烷
3.4 间隙水硫酸盐
3.5 间隙水甲烷碳同位素(δ13C-CH4)以及无机碳碳同位素(δ13C-∑CO2)
第四章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及来源
第一节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
1.1 沉积物TOC、TN垂直剖面分布
1.2 沉积物TOC/TN比以及δ13C-SOC垂直剖面分布
第二节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
2.1 沉积物TOC、TN分布的影响因素
2.2 沉积物TOC/TN比值、δ13C-SOC分布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第三节 沉积物C/S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初探
3.1 沉积物TS以及C/S的垂直剖面分布
3.2 C/S比的地球化学意义初探
第五章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地球化学证据
第一节 间隙水地球化学变化剖面
1.1 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浓度
1.2 间隙是∑CO2和pH
1.3 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扩散通量
1.4 沉积物AOM作用—间隙水地球化学证据
第二节 沉积物间隙水甲烷和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证据
2.1 间隙水δ13C-CH4和δ13C-∑CO2组成变化
2.2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碳同位素证据
第三节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间隙水硫酸盐消耗和∑CO2产生的贡献
3.1 甲烷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的计算方法
3.2 甲烷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
3.3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消耗间隙水硫酸盐及产生∑CO2的贡献
第四节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分布深度
4.1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的分布深度及其控制因素
4.2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分布特征的地球化学意义
第六章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第一节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
1.1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测定
1.2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剖面分布
1.3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大小的影响因素
1.4 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与甲烷厌氧氧化
第二节 硫酸盐还原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2.1 实验方法设计
2.2 不同温度下的硫酸盐还原速率
第七章 海底系统甲烷—大西洋洋中脊 Logatchev 热液区水柱中甲烷羽流的探测
1 结果与讨论
2 结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19543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沉积物甲烷的产生
1.2 海洋沉积物甲烷的消耗—甲烷厌氧氧化
1.3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
第三章 采样及实验方法
第一节 试剂及器材
第二节 采样方法
第三节 分析测定方法
3.1 沉积物孔隙度
3.2 沉积物TOC、TN、TS以及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SOC)
3.3 间隙水甲烷
3.4 间隙水硫酸盐
3.5 间隙水甲烷碳同位素(δ13C-CH4)以及无机碳碳同位素(δ13C-∑CO2)
第四章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及来源
第一节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特征
1.1 沉积物TOC、TN垂直剖面分布
1.2 沉积物TOC/TN比以及δ13C-SOC垂直剖面分布
第二节 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分析
2.1 沉积物TOC、TN分布的影响因素
2.2 沉积物TOC/TN比值、δ13C-SOC分布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第三节 沉积物C/S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初探
3.1 沉积物TS以及C/S的垂直剖面分布
3.2 C/S比的地球化学意义初探
第五章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地球化学证据
第一节 间隙水地球化学变化剖面
1.1 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浓度
1.2 间隙是∑CO2和pH
1.3 间隙水甲烷和硫酸盐扩散通量
1.4 沉积物AOM作用—间隙水地球化学证据
第二节 沉积物间隙水甲烷和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证据
2.1 间隙水δ13C-CH4和δ13C-∑CO2组成变化
2.2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碳同位素证据
第三节 沉积物甲烷厌氧氧化作用对间隙水硫酸盐消耗和∑CO2产生的贡献
3.1 甲烷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的计算方法
3.2 甲烷氧化速率和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
3.3 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消耗间隙水硫酸盐及产生∑CO2的贡献
第四节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分布深度
4.1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的分布深度及其控制因素
4.2 沉积物甲烷—硫酸盐界面分布特征的地球化学意义
第六章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第一节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
1.1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测定
1.2 硫酸盐还原速率的剖面分布
1.3 沉积物硫酸盐还原速率大小的影响因素
1.4 硫酸盐还原速率分布与甲烷厌氧氧化
第二节 硫酸盐还原速率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2.1 实验方法设计
2.2 不同温度下的硫酸盐还原速率
第七章 海底系统甲烷—大西洋洋中脊 Logatchev 热液区水柱中甲烷羽流的探测
1 结果与讨论
2 结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919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9195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