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03 02:03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及其对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产生的深刻影响,使得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成为旅游研究的焦点之一。作为描述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能够承受旅游活动强度的量值,旅游环境承载力既是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工具,又是判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开展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旅游学的学科体系,完善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和研究方法,而且可以为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基础理论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管理目标约束下全新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体系,从环境系统背景出发,设计出能反映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的测评指标体系和动态测量模型;考虑季节或时间因素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首次采用动态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分量指标的权重,使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评更加科学合理;以资源代际配置模型在生产配置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变量、资源与环境变量,尝试性地构建了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承载力...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的背景
1.1.2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1.2.1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1.2.2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论文研究的框架、方法及创新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4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2 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2.2.2 系统科学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由来与基本内涵
2.3.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4 门槛理论
2.4.1 门槛理论的基本原理
2.4.2 门槛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5 社会交换理论
2.5.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原理
2.5.2 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6 旅游需求与供给规律
2.6.1 旅游需求规律
2.6.2 旅游供给规律
2.6.3 旅游供求规律
2.6.4 旅游需求与供给规律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
3.1 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相关概念
3.1.1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界定
3.1.2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几点说明
3.1.3 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3.2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3.2.1 综合性和复杂性
3.2.2 客观性和可量性
3.2.3 易变性和可控性
3.2.4 反馈性和实用性
3.3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
3.3.1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3.2 决定和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3.3.3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3.3.4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几点说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
4.1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的构建原则
4.1.1 全局观
4.1.2 动态观
4.1.3 时空观
4.1.4 开放观
4.2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的构建
4.2.1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的构建过程
4.2.2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
4.3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3.2 运用动态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4.4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评程序
4.4.1 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4.2 旅游活动基本空间标准的确定
4.4.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
4.5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优化配置
4.5.1 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
4.5.2 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指标的动态测评
5.1 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1.1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1.2 资源空间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2 经济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2.1 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2.2 旅游服务设施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3 社会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3.1 管理水平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3.2 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3.3 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态的动态分析
6.1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动态分析
6.1.1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现状分析
6.1.2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预测分析
6.2 旅游环境承载率的动态分析
6.2.1 旅游环境承载率的分级处理
6.2.2 旅游环境承载率不同状态的动态分析
6.3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
6.3.1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涵义与功能
6.3.2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成
6.3.3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预测模型
6.3.4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运作流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管理机制
7.1 建立自然环境系统的维护机制
7.1.1 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弹性力
7.1.2 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设计机制
7.2 发展经济环境系统的保障机制
7.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2.2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7.3 建设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机制
7.3.1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7.3.2 保证当地居民利益均衡
7.3.3 培养生态型旅游者
7.4 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机制
7.4.1 树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风险预警意识
7.4.2 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
7.4.3 设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组织
7.5 优化政府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宏观调控机制
7.5.1 建立健全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7.5.2 强化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管理系统
7.5.3 协调旅游环境承载力支持协同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证研究——以秦皇岛南戴河景区为例
8.1 南戴河景区概况
8.2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的问题
8.2.1 旅游环境承载量时空分布不均衡
8.2.2 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有待提高
8.2.3 可进入性差的问题尚未解决
8.2.4 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偏低
8.3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8.3.1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
8.3.2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指标的动态测评
8.3.3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性指标
8.3.4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
8.4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动态分析
8.4.1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现状分析
8.4.2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量的预测分析
8.5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率的动态分析
8.5.1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率的分级处理
8.5.2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率的现状分析
8.5.3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率的预测分析
8.6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对策
8.6.1 保持南戴河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弹性力
8.6.2 优化调整南戴河景区旅游开发规划
8.6.3 缩短旅游者至南戴河景区的“距离”
8.6.4 完善南戴河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
8.6.5 提高南戴河景区的管理水平
8.6.6 建立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946548
【文章页数】:18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的背景
1.1.2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及管理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1.2.1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1.2.2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论文研究的框架、方法及创新
1.3.1 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1.3.4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缘起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2 系统科学理论
2.2.1 系统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2.2.2 系统科学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由来与基本内涵
2.3.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4 门槛理论
2.4.1 门槛理论的基本原理
2.4.2 门槛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5 社会交换理论
2.5.1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原理
2.5.2 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2.6 旅游需求与供给规律
2.6.1 旅游需求规律
2.6.2 旅游供给规律
2.6.3 旅游供求规律
2.6.4 旅游需求与供给规律在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
3.1 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其相关概念
3.1.1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界定
3.1.2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几点说明
3.1.3 与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概念的界定
3.2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3.2.1 综合性和复杂性
3.2.2 客观性和可量性
3.2.3 易变性和可控性
3.2.4 反馈性和实用性
3.3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
3.3.1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3.2 决定和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3.3.3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3.3.4 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的几点说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
4.1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的构建原则
4.1.1 全局观
4.1.2 动态观
4.1.3 时空观
4.1.4 开放观
4.2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的构建
4.2.1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的构建过程
4.2.2 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测评模型
4.3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3.2 运用动态改进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4.4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评程序
4.4.1 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4.2 旅游活动基本空间标准的确定
4.4.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
4.5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优化配置
4.5.1 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
4.5.2 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优化配置模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指标的动态测评
5.1 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1.1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1.2 资源空间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2 经济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2.1 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2.2 旅游服务设施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3 社会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3.1 管理水平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3.2 当地居民心理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5.3.3 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利用状态的动态分析
6.1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动态分析
6.1.1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现状分析
6.1.2 旅游环境承载量的预测分析
6.2 旅游环境承载率的动态分析
6.2.1 旅游环境承载率的分级处理
6.2.2 旅游环境承载率不同状态的动态分析
6.3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建
6.3.1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涵义与功能
6.3.2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构成
6.3.3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预测模型
6.3.4 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的运作流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管理机制
7.1 建立自然环境系统的维护机制
7.1.1 提高生态环境系统的弹性力
7.1.2 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设计机制
7.2 发展经济环境系统的保障机制
7.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2.2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7.3 建设社会环境系统的和谐机制
7.3.1 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7.3.2 保证当地居民利益均衡
7.3.3 培养生态型旅游者
7.4 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预警机制
7.4.1 树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风险预警意识
7.4.2 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
7.4.3 设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组织
7.5 优化政府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宏观调控机制
7.5.1 建立健全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信息处理系统
7.5.2 强化旅游环境承载力调控管理系统
7.5.3 协调旅游环境承载力支持协同系统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实证研究——以秦皇岛南戴河景区为例
8.1 南戴河景区概况
8.2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的问题
8.2.1 旅游环境承载量时空分布不均衡
8.2.2 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有待提高
8.2.3 可进入性差的问题尚未解决
8.2.4 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偏低
8.3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测评
8.3.1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测评指标体系
8.3.2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分量指标的动态测评
8.3.3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制性指标
8.3.4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测算
8.4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量的动态分析
8.4.1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量的现状分析
8.4.2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量的预测分析
8.5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率的动态分析
8.5.1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率的分级处理
8.5.2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率的现状分析
8.5.3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率的预测分析
8.6 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管理对策
8.6.1 保持南戴河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弹性力
8.6.2 优化调整南戴河景区旅游开发规划
8.6.3 缩短旅游者至南戴河景区的“距离”
8.6.4 完善南戴河景区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
8.6.5 提高南戴河景区的管理水平
8.6.6 建立南戴河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本文编号:3946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394654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