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生物沥浸法提高城市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及其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1 23:2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及污水处理能力也逐年提高。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34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2亿M3/d。其中,湿污泥年产生量突破3480万吨,并且污泥的产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呈现递增趋势。常规脱水污泥因高含水率(80%左右)、重金属、病原菌等诸多因素而在后续处置过程中受到制约。因此,实现污泥高干度脱水成为污泥领域的研究热点。常规的污泥物化调理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污泥脱水性能,但由于调理过程中添加大量的无机试剂,使得污泥有机质降低和干物质含量增加而不利于其资源化利用。过去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生物沥浸技术不仅能较好的去除污泥重金属、病原菌和恶臭,还能显著提高污泥的脱水性能,城市污泥经生物沥浸后直接通过板框压滤机压滤脱水至含水率低于60%。污泥生物沥浸是一个微生物学过程,凡涉及到影响微生物活性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污泥的脱水效率,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温度、污泥性质往往由于季节性和每天进水性质的变化而发生不可操作的改变。南京农业大学固废课题组所建的生物沥浸示范工程运行情况也表明,在温度较低的冬春交替季节,生物沥浸污泥脱水性能明显不如夏秋...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城市污泥调理方法及生物沥浸技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前言
1 城市污泥的产生及处理处置难题
2 国内外污泥调理方式研究进展
2.1 污泥物理调理
2.2 污泥化学调理
2.3 污泥生物调理
3 污泥生物沥浸技术研究进展
3.1 污泥生物沥浸的机理
3.2 污泥生物沥浸的影响因素
3.3 生物沥浸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5.1 本文具体研究内容
5.2 本文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沥浸法促进城市污泥脱水性能影响因素分析——温度、浓度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污泥与接种物的制备
1.2 不同温度下污泥生物沥浸比较试验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温度下污泥脱水性能(CST)随生物沥浸时间的变化
2.2 不同温度下污泥粘度随生物沥浸时间的变化
2.3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脱水性能(CST)与粘度、浓度、温度的关系
2.4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粘度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温度对生物沥浸微生物生长活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置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硫杆菌A.ferrooxidans生长活性的影响
2.2 温度对硫杆菌A.thiooxidans生长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温环境下污泥PH、EPS和结合水含量变化对城市生物沥浸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污泥与接种物的制备
1.2 污泥低温(10 ℃)与常温(28 ℃)生物沥浸比较试验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低温(10 ℃)与常温(28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pH及营养剂利用率变化情况
2.2 低温(10 ℃)与常温(28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CST变化情况
2.3 低温(10℃)与常温(28℃)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EPS变化情况
2.4 低温(10 ℃)与常温(28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结合水含量变化情况
2.5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CST与pH、EPS、结合水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化学强化提高低温城市生物沥浸污泥脱水性能及机理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化学剥离剂的筛选试验(纯体系和污泥体系)
1.3 生物沥浸后化学强化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试验
1.4 污泥和营养剂对剥离剂A的竞争机制试验
1.5 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三种化学剥离剂对体系pH和营养剂利用率的影响(纯体系和污泥体系)
2.2 三种化学剥离剂对原始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2.3 生物沥浸后化学强化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2.4 污泥细菌EPS等有机物和营养剂对剥离剂A的竞争机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污泥不同停留时间(SRT)下化学强化提高低温城市生物沥浸污泥脱水性能——中试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污泥与接种物的制备
1.2 污泥不同停留时间(SRT)下生物沥浸污泥化学强化脱水效果试验
1.3 小试生物沥浸反应器(50L)及低温下污泥化学强化对比试验
1.4 中试生物沥浸反应器(700L)及低温下沥浸污泥化学强化推流试验
1.5 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下生物沥浸污泥化学强化各指标变化
2.2 小试研究:低温下污泥化学强化对比试验
2.3 中试研究:低温下沥浸污泥化学强化推流试验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微生物营养剂浓度对生物沥浸法促进城市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污泥与接种物的制备
1.2 不同浓度污泥生物沥浸试验
1.3 城市污泥生物沥浸处理生产性试验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浓度污泥各处理下生物沥浸过程中pH、比阻Y和营养剂利用率的变化情况
2.2 城市污泥生物沥浸工程应用试验
3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4008662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城市污泥调理方法及生物沥浸技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前言
1 城市污泥的产生及处理处置难题
2 国内外污泥调理方式研究进展
2.1 污泥物理调理
2.2 污泥化学调理
2.3 污泥生物调理
3 污泥生物沥浸技术研究进展
3.1 污泥生物沥浸的机理
3.2 污泥生物沥浸的影响因素
3.3 生物沥浸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5.1 本文具体研究内容
5.2 本文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沥浸法促进城市污泥脱水性能影响因素分析——温度、浓度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污泥与接种物的制备
1.2 不同温度下污泥生物沥浸比较试验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温度下污泥脱水性能(CST)随生物沥浸时间的变化
2.2 不同温度下污泥粘度随生物沥浸时间的变化
2.3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脱水性能(CST)与粘度、浓度、温度的关系
2.4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粘度与浓度、温度的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温度对生物沥浸微生物生长活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置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温度对硫杆菌A.ferrooxidans生长活性的影响
2.2 温度对硫杆菌A.thiooxidans生长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温环境下污泥PH、EPS和结合水含量变化对城市生物沥浸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污泥与接种物的制备
1.2 污泥低温(10 ℃)与常温(28 ℃)生物沥浸比较试验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低温(10 ℃)与常温(28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pH及营养剂利用率变化情况
2.2 低温(10 ℃)与常温(28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CST变化情况
2.3 低温(10℃)与常温(28℃)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EPS变化情况
2.4 低温(10 ℃)与常温(28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结合水含量变化情况
2.5 生物沥浸过程中污泥CST与pH、EPS、结合水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化学强化提高低温城市生物沥浸污泥脱水性能及机理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化学剥离剂的筛选试验(纯体系和污泥体系)
1.3 生物沥浸后化学强化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试验
1.4 污泥和营养剂对剥离剂A的竞争机制试验
1.5 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三种化学剥离剂对体系pH和营养剂利用率的影响(纯体系和污泥体系)
2.2 三种化学剥离剂对原始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2.3 生物沥浸后化学强化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2.4 污泥细菌EPS等有机物和营养剂对剥离剂A的竞争机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污泥不同停留时间(SRT)下化学强化提高低温城市生物沥浸污泥脱水性能——中试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污泥与接种物的制备
1.2 污泥不同停留时间(SRT)下生物沥浸污泥化学强化脱水效果试验
1.3 小试生物沥浸反应器(50L)及低温下污泥化学强化对比试验
1.4 中试生物沥浸反应器(700L)及低温下沥浸污泥化学强化推流试验
1.5 测定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下生物沥浸污泥化学强化各指标变化
2.2 小试研究:低温下污泥化学强化对比试验
2.3 中试研究:低温下沥浸污泥化学强化推流试验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微生物营养剂浓度对生物沥浸法促进城市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污泥与接种物的制备
1.2 不同浓度污泥生物沥浸试验
1.3 城市污泥生物沥浸处理生产性试验
1.4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浓度污泥各处理下生物沥浸过程中pH、比阻Y和营养剂利用率的变化情况
2.2 城市污泥生物沥浸工程应用试验
3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40086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0086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