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铜绿微囊藻的细菌筛选及溶藻效果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溶解铜绿微囊藻的细菌筛选及溶藻效果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得到高效溶解水华水体中有害蓝藻的溶藻细菌,本文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从土壤中筛选溶藻菌。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分析对菌种进行了鉴定,研究了菌液投加剂量、温度、藻的起始溶度和投加方式对溶藻效能的影响,并对溶藻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测定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等水质指标,研究了溶藻过程中对水体水质的影响,最后将得到的溶藻菌应用于实际水华水体的处理,通过中性红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水样处理中藻细胞的变化情况。获得了高效的溶藻菌。经过对土壤中细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获得了3株溶藻细菌,分别是AA02、AA06和AA10,经鉴定为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intermedium),保藏号为NR 042447;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保藏号为NR 117188和短波单(Brevundimonas olei),保藏号为NR 117268。将AA06用于溶藻效能的研究,发现其对细胞密度为1.0-3.0×109个/L的藻液半数致死浓度为3.94×106CFU/mL;而当细菌密度为1.08×108CFU/mL时,处理100 mL的细胞密度为1.0-3.0×109个/L的藻液,菌液的最适投加量为10 mL。溶藻菌在30℃、22℃和15℃时溶藻效果依次下降。当藻细胞密度分别为1.04×109个/L、8.56x109个/L和7.02×1010个/L时,加入10 mL的菌液,溶藻率分别达到87.4%、89.7%和98.2%。将10 mL的菌液分5次投加时的溶藻效果好于一次性投加10 mL。将溶藻菌菌液、无菌的上清液、菌体和水的混合液、菌体和培养基的混合液用于溶藻研究,发现菌液、上清液、菌体和培养基的混合液有很好的溶藻效果,而只有菌体时没有溶藻效果,说明AA06溶藻菌是通过分泌溶藻物质到上清液中起到溶藻效果的。分别对溶藻菌、加入菌液后的藻液和菌液上清液进行三维荧光,对比分析发现溶藻物质可能属于类腐殖酸物质。加入10mL的菌液后,水质的变化情况十分明显。水中的COD和总氮的浓度会迅速上升,然后经过细菌的作用,浓度会迅速下降。COD浓度从1714 mg/L下降到了330 mg/L,总氮浓度从448 mg/L下降到227 mg/L。氨氮浓度在加入菌液后同样会迅速上升,但是经过细菌作用后浓度仍持续上升,从140 mg/L一直上升到了250mg/L。总磷浓度在加入菌液后由投加前的2.1 mg/L提高至2.9mg/L。溶藻菌对实际水样中的微囊藻有着很好的溶藻效果。从爆发水华的天然水体中采集微囊藻水样,加入10 mL、30 mL和50 mL AA06菌液10天后,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77.90%、89.1%和92.0%;加入等体积的AA10菌液后,Chla的去除率则分别为55.6%、92.6%和98.7%,说明了溶藻菌对微囊藻有很好的溶藻效果。溶藻过程中,随着细胞活性的逐步降低,漂浮于水面的藻细胞下沉至水中央,再沉至底部并在底部逐步黄化,细胞聚集体并没有分散成单个细胞,而是以整体方式溶解死亡,细胞膜受到破损,直到溶解成为碎片聚集体。
【关键词】:溶藻菌 铜绿微囊藻 中间苍白杆菌 缺陷短波单胞菌 短波单胞菌 溶藻效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X1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0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藻类水华的危害11
- 1.3 藻类水华的治理现状11-14
- 1.3.1 物理方法12
- 1.3.2 化学方法12-13
- 1.3.3 生物方法13-14
- 1.3.3.1 水生动物13
- 1.3.3.2 植物13-14
- 1.3.3.3 微生物14
- 1.4 溶藻菌的研究进展14-17
- 1.4.1 溶藻菌的应用14-16
- 1.4.1.1 绿藻门14
- 1.4.1.2 蓝藻门14-16
- 1.4.1.3 甲藻门16
- 1.4.1.4 硅藻门16
- 1.4.2 溶藻菌溶藻机理16-17
- 1.5 课题来源17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8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18-19
- 1.8 技术路线19-20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0-31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0-22
- 2.2 溶藻菌的筛选与鉴定22-23
- 2.2.1 铜绿微囊藻的培养22
- 2.2.2 细菌培养基22
- 2.2.3 溶藻菌的筛选22-23
- 2.2.4 菌落形态观察23
- 2.2.5 菌种鉴定23
- 2.3 溶藻效能的研究23-25
- 2.3.1 藻的培养23-24
- 2.3.2 溶藻菌的培养24-25
- 2.3.3 投加剂量25
- 2.3.4 温度25
- 2.3.5 藻的起始密度25
- 2.3.6 溶藻菌投加方式25
- 2.4 细菌溶藻机理25-26
- 2.5 溶藻后的水质的变化26
- 2.6 溶藻菌用于实际水样26-27
- 2.6.1 水华水样的采集26-27
- 2.6.2 溶藻操作27
- 2.7 分析测试27-31
- 2.7.1 生理生化实验27-28
- 2.7.2 藻细胞密度28-29
- 2.7.3 菌落计数29
- 2.7.4 中性红染色29
- 2.7.5 Chla的测定29-30
- 2.7.6 扫描电镜30
- 2.7.7 三维荧光30
- 2.7.8 化学指标30-31
- 3 溶藻菌筛选及溶藻效果31-50
- 3.1 溶藻菌的筛选与鉴定31-36
- 3.1.1 溶藻菌的筛选31
- 3.1.2 溶藻菌的形态观察31
- 3.1.3 生理生化实验31-32
- 3.1.4 菌种鉴定32-36
- 3.2 溶藻的效能研究36-42
- 3.2.1 中性红染色36-37
- 3.2.2 投加剂量37
- 3.2.3 温度37-39
- 3.2.4 藻的起始密度39-41
- 3.2.5 溶藻菌投加方式41-42
- 3.3 溶藻菌在实际水样的应用42-50
- 3.3.1 菌体液的溶藻效果42-43
- 3.3.2 上清液的溶藻效果43-44
- 3.3.3 菌液的溶藻效果44-45
- 3.3.4 溶藻过程中的藻细胞形态变化45-50
- 3.3.4.1 中性红染色45-47
- 3.3.4.2 SEM观察47-50
- 4 溶藻的机理研究50-59
- 4.1 溶藻机理50-56
- 4.1.1 菌体和水混合液的溶藻效果50
- 4.1.2 菌体和培养基混合液的溶藻效果50
- 4.1.3 上清液的溶藻效果50-51
- 4.1.4 菌液的溶藻效果51-52
- 4.1.5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52-56
- 4.2 溶藻后的水质的变化56-59
- 4.2.1 COD56
- 4.2.2 TN56-57
- 4.2.3 NH_4~+-N57-58
- 4.2.4 TP58-59
- 5 结论与建议59-61
- 5.1 结论59-60
- 5.2 建议60-61
- 参考文献61-66
- 个人简介66-67
- 导师简介67-68
- 获得成果目录68-69
- 致谢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湘;杨肖娥;韩志萍;王趁义;叶金云;;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6期
2 刘辉;吴同华;杨利平;周凤霞;曾清如;;铜绿微囊藻的分子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3 全水清;丁佳波;侯延鹏;;铜绿微囊藻越冬与复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4 王寿兵;许博;杨天翔;陈彦斌;樊正球;;九种中药植物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江林燕;江成;周伟;何义亮;;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原因[J];环境化学;2012年02期
6 徐平,曾昭琪;有毒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PCC7820对氨基酸的吸收[J];水生生物学报;1994年02期
7 郝赤,闫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年S1期
8 连民,刘颖,俞顺章;氮、磷、铁、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9 张民,史小丽,蒋丽娟,杨柳燕,高光,秦伯强;两种外源性磷及振荡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5期
10 黄斌,余国忠,栗印环;沸石去除铜绿微囊藻的试验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杨佳;王经洁;鲜U_鸣;钱新;;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与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间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的初步研究[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郝赤;阎春仙;R.M.Wilkins;C.Rajenderan;;铜绿微囊藻毒素LR提取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暨第八届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5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上官小亚;洪喻;胡洪营;;白蜡落叶酸化降解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鲜U_鸣;;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杨柳燕;钟寰;秦伯强;肖琳;蒋丽娟;;底泥和铜绿微囊藻的磷迁移[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9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10 段静波;刘文清;张玉钧;王志刚;肖雪;王欢博;;环境影响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长太;蓝藻难找 养鱼才好[N];湖南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辉;金鱼藻和水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4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郝赤;铜绿微囊藻毒素对棉铃虫和菜青虫的杀虫活性及机制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7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刘志泉;水中铜绿微囊藻与硝基苯复合污染的特征和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游;稀土钕、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郝中n\;十种常见药用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5 洪旭鹭;有机农药对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婷;不同磷条件下高温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鲁男;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陈识文;外加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9 宋涛;一株气单胞菌胞外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崔晗;两种混合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溶解铜绿微囊藻的细菌筛选及溶藻效果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2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2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