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大气中海盐单颗粒的理化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极地大气中海盐单颗粒的理化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极地环境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天然指示器”,同时,极地地区也是研究大气颗粒物理化特性的“天然实验室”。海盐颗粒物是南北两极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然气溶胶,决定着极地的辐射平衡。本研究于2012年8月3-23日、2013年4月28日-5月15日和2013年9月3-22日,选择全球背景点北极Svalbard群岛中国北极黄河站进行大气单颗粒采集,于2012年11月4日至2013年4月6日中国到南极科学考察走航沿途对大气颗粒物进行采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原子力显微镜(AFM)、纳米级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nanoSIMS)和单颗粒吸湿系统着重分析海盐颗粒物的形貌、成分、粒径、混合状态和吸湿增长等理化性质,并结合HYSPLIT模型模拟其后推气流轨迹,分析海盐颗粒物的来源及传输途径。利用单颗粒分析方法对北极海盐气溶胶单颗粒进行分析。本研究将海盐颗粒物划分为三类:新鲜的海盐颗粒物、部分老化的海盐颗粒物和完全老化的海盐颗粒物。新鲜的海盐颗粒物的主体是立方晶体的NaCl,晶体外围包裹少量的MgCl2和CaSO4。部分老化的海盐颗粒物由不规则形状的NaCl晶体及其外围包裹着NaNO3、Na2SO4、Mg(NO3)2和MgSO4的混合物组成。通过比较以上两类海盐颗粒物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表明新鲜的海盐颗粒物中亲水性极强的MgCl2能够使海盐颗粒物表面形成液相层并与酸性气体(如H2SO4/SO2和HNO3/NOx)发生非均相反应。完全老化的海盐颗粒物不再含有NaCl核,主要成分由NaNO3和Na2SO4组成,NaCl中的C1被完全损耗,因此颗粒物形貌由方形变为圆形。北极地区三个时段(2012年8月、2013年4-5月和2013年9月)采集的大气单颗粒样品中,新鲜及部分老化的海盐颗粒物呈单峰分布,2012年8月采集样品中分析的新鲜及部分老化的海盐颗粒物最大峰值分别为0.68μm和1.30μm,2013年4-5月为1.10μm和1.15μm,2013年9月份为0.9μm和1.05μm,完全老化的海盐颗粒呈宽峰分布,范围分别为0.9~2.0μm、0.81~1.30μm及0.99~1.50μm,比较以上粒径分布结果表明随着颗粒物老化程度增加,粒径逐渐增大。本文着重研究了2012年8月3-23日采集的北极大气海盐单颗粒。利用HYSPLIT模型对海盐颗粒物进行了来源分析,后推气流轨迹表明气团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来自北极点附近的北冰洋区域,为方向A;二是来自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方向,为方向B。来自方向A的三类海盐颗粒物的数量比例分别为43.07%、44.53%和12.41%,而来自方向B其比例分别为18.72%、47.45%和33.83%。结果表明,来自方向B的气团带来了大量老化的海盐颗粒物。利用吸湿性实验系统对北极海盐单颗粒进行吸湿增长研究,三类海盐颗粒物的潮解点分别为69%、65%和60%,风化点分别为50%、47%和49%。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获得三类海盐颗粒物中Na、Mg、Ca、Cl、S、O、C和N的元素分布图,表明随着颗粒物老化,C1元素含量下降,S、0、C和N元素含量增加。利用纳米级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获得12C-、16O-、12C14N-、14N16O2-、32S-、35Cl-和23Nal6O-的离子强度分布图,结果发现老化海盐颗粒物中硝酸盐和有机物含量的增加,且有机物主要分布在老化颗粒物的表面。此外,透射电镜研究显示2012年8月20日收集的单颗粒样品中矿物颗粒数量明显增加,并且都为细小的新鲜的矿物颗粒,这很可能是来自于北极内部的沙尘事件。通过后推气流轨迹分析显示当天的气团主要来自格陵兰岛北部,导致沙尘事件出现。本研究还对中国到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沿途收集的大气气溶胶单颗粒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4种类型的颗粒物中,海盐颗粒物的数量占主导,在印度洋海域比值最高达100%,而在南极大陆比值最小,为51.38%。矿物颗粒在受地壳源影响较大的南极海岸和澳大利亚西部海岸含量最高,分别为18.33%和16.28%。富硫颗粒在南极大陆含量最高,为20.31%。本文全面地针对北极地区及南极科学考察走航过程中采集的大气海盐单颗粒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发现了背景区域大气海盐颗粒物不仅和酸性气体(如H2SO4/SO2和HNO3/NOx)发生非均相反应,而且首次证明了海盐颗粒物还和有机酸性气体发生非均相化学反应,该结果为全球大气中海盐颗粒物的非均相化学模式及气候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海盐颗粒物 非均相化学反应 北极 南极 透射电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13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第一章 绪论13-22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海盐气溶胶的研究概述及基本理化特性14-17
- 1.2.1 海盐颗粒物的粒径分布15-16
- 1.2.2 海盐颗粒物的化学组成16-17
- 1.3 海盐颗粒物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17
- 1.4 海盐颗粒物的研究现状17-20
- 1.4.1 北极海盐颗粒物的研究现状17-19
- 1.4.2 南极海盐颗粒物的研究现状19-20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20-21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21-22
- 第二章 实验部分与研究方法22-36
- 2.1 整体研究概况22-24
- 2.2 研究站点及采样时间介绍24-28
- 2.2.1 北极地区Svalbard群岛中国黄河站24-26
- 2.2.2 中国珠江口到南极大陆26-28
- 2.3 气溶胶单颗粒样品观测及所用仪器28-29
- 2.4 气溶胶样品分析仪器29-36
- 2.4.1 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法29-31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31-32
- 2.4.3 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32
- 2.4.4 原子力显微镜32-33
- 2.4.5 纳米级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33-35
- 2.4.6 单颗粒吸湿实验装置35-36
- 2.5 本章小结36
- 第三章 北极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及形貌特征36-44
- 3.1 北极气溶胶颗粒物的类型及相对丰度分布36-37
- 3.2 北极海盐颗粒物的形貌特征及成分组成37-42
- 3.2.1 新鲜的海盐颗粒物37-38
- 3.2.2 部分老化的海盐颗粒物38-40
- 3.2.3 完全老化的海盐颗粒物40-42
- 3.3 北极海盐颗粒物的粒径分布42-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北极地区海盐颗粒物的老化过程及吸湿特性44-54
- 4.1 海盐颗粒物的老化与后推气流轨迹44-45
- 4.2 海盐颗粒物的吸湿特性45-46
- 4.3 海盐颗粒物中硫酸盐和硝酸盐的生成46-49
- 4.4 老化海盐颗粒物中有机盐的生成49-51
- 4.5 北极大气沙尘事件51-53
- 4.6 本章小结53-54
- 第五章 中国珠江口到南极大陆沿途大气单颗粒研究54-57
- 5.1 沿途大气颗粒物的类型及数量分布54-56
- 5.2 南极科学考察走航过程中不同于北极地区的海盐颗粒物的形貌56
- 5.3 本章小结56-57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7-60
- 6.1 小结57-59
- 6.2 展望59-60
- 附录60-62
- 参考文献62-73
- 致谢73-74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4-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军;邵龙义;余华;王伟;杨书申;;内陆输送过程中沙尘单颗粒类型及其非均相反应[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3期
2 颜敏;王雪松;刘兆荣;白郁华;李金龙;;大气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的模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9期
3 马金珠;刘永春;马庆鑫;刘畅;贺泓;;大气非均相反应及其环境效应[J];环境化学;2011年01期
4 吴玲燕;佟胜睿;葛茂发;;显微拉曼光谱在有机酸与大气单颗粒非均相反应研究中的应用[J];环境化学;2013年07期
5 李元坤;;非均相反应不通过物料平衡计算转化率和收率[J];兰化科技;1983年03期
6 杨守志;;流体——固体非催化非均相反应的数学模拟[J];化工冶金;1984年04期
7 金克康;罗明河;;温度效应及浓度效应在非均相反应上的应用举例[J];云南化工;1988年01期
8 赵德峰;朱彤;陈琦;刘颖君;张泽锋;;显微拉曼光谱用于研究大气单颗粒表面非均相反应[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12期
9 唐明金;李梦秋;朱彤;;甲磺酸气体与碳酸钙和高岭土颗粒物的非均相反应[J];中国科学:化学;2010年12期
10 ;文献摘录[J];煤气与热力;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王炜罡;葛茂发;;3-甲基-3-丁烯基-1-醇与硫酸溶液的非均相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吴玲燕;佟胜睿;盖艳波;刘泽;葛茂发;;红外光谱在大气非均相反应研究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马庆鑫;刘永春;贺泓;;醋酸与碳酸钙的非均相反应对其吸湿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李佳;尚静;赵凤伟;;SO_2在氧化锌颗粒物上的非均相(光)氧化[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5 李歆;邵敏;T.Brauers;R.H釨seler;A.Wahner;;PRiDe-PRD2006观测期间HONO的来源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马庆鑫;刘永春;刘畅;贺泓;;与醋酸反应对矿质颗粒物吸湿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刘永春;贺泓;;羰基硫在矿质氧化物上的非均相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吴玲燕;佟胜睿;葛茂发;;二氧化硫与矿物气溶胶在低温下非均相反应过程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吴玲燕;佟胜睿;葛茂发;;二氧化氮与不同晶相氧化铝非均相反应过程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刘永春;马庆鑫;贺泓;;羰基硫在矿质氧化物上的非均相反应[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早报记者 韩晓蓉 严昊 邬佳文 张婧艳;北京雾霾来源结论误导公众?[N];东方早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杭;珠江三角洲郊区气态亚硝酸(HONO)的观测及其来源和影响分析[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迟建伟;极地大气中海盐单颗粒的理化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崔虎雄;非均相化学反应对矿质颗粒物光学特性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拴勤;碱性物质对含硫化合物在α-Fe_2O_3表面非均相反应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4 井韧;磁性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强化液—液非均相反应的机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林立;含硝酸盐混合气溶胶与SO_2非均相反应的实验室模拟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极地大气中海盐单颗粒的理化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5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35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