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态现代化理论中的技术观探析

发布时间:2017-06-29 08:02

  本文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理论中的技术观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代以来,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技术生存逐步替代了自然生存。技术生存不仅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深刻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技术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如何看待技术,百家争鸣,形成了诸多流派。伴随着技术生存的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生态环境危机出现并不断加重。这一事实引发了人们对技术的深入思考,能否用技术解决传统现代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能的话,又如何用技术解决相应的问题。生态现代化理论无疑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20世纪60至70年代,环境危机再一次引发人们对技术的思考,如何用技术解决传统现代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使现代化与生态环境危机脱钩,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生态现代化理论无疑是颇具说服力的一种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的主旨是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并提出了诸多主张,纵观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中一以贯之的观点,就是对技术的重视,强调技术创新,主张运用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强调,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如果没有激进的技术结构变革,其他所有进展都将无从谈起。可见,生态现代化理论中的技术观,是一种技术乐观主义,技术是实现绿色变革的核心力量,经济和市场动力所激发的工业创新能够促进环境保护,技术既包含现代化因素,也有生态意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 技术观 生态技术 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3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4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8-10
  • 1.1.1 问题的提出8
  • 1.1.2 理论意义8-9
  • 1.1.3 实践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2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进程14-17
  • 2.1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萌芽期14-15
  • 2.2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期15-16
  • 2.3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深化期16-17
  • 3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技术观思想17-24
  • 3.1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技术观17-19
  • 3.2 技术观的主要内容19-24
  • 3.2.1 技术创新19-20
  • 3.2.2 “两型论”技术20-21
  • 3.2.3 技术—组合主义21-24
  • 4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技术观发展演变脉络及其原因24-30
  • 4.1 技术观的发展演变脉络24-26
  • 4.1.1 从传统技术向生态技术的转变24-25
  • 4.1.2 从“技术中心论”到“技术—组合主义论”25-26
  • 4.2 技术观的演变原因26-30
  • 4.2.1 生态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6-27
  • 4.2.2 市场主体的推动27-28
  • 4.2.3 生态理性的觉醒28-29
  • 4.2.4 政府政策的促进29-30
  • 5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技术观实践应用30-36
  • 5.1 德国的实践应用30-32
  • 5.2 荷兰的实践应用32-33
  • 5.3 英国的实践应用33-36
  • 6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技术观对我国的启示36-40
  • 6.1 我国生态技术创新的现状36-37
  • 6.2 我国生态技术创新与发展的对策37-40
  • 6.2.1 强调预防原则,促进技术创新37
  • 6.2.2 巩固技术成果,加强专利制度37-38
  • 6.2.3 发展环保产业,开发绿色产品38
  • 6.2.4 培养环保意识,承担社会责任38-40
  • 参考文献40-43
  • 个人简介43-44
  • 导师简介44-45
  • 获得成果目录45-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郇庆治;;生态现代化理论与绿色变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02期

2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实施生态现代化 建设绿色新家园——《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内容综述[J];环境经济;2007年03期

3 本刊编辑部;何传启;;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事实[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09期

4 本刊编辑部;于维栋;;生态现代化的若干关键技术[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09期

5 何玉宏;冯韵东;;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6 曹端波;;生态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7 赵晓红;吕健华;;生态现代化的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J];新远见;2010年08期

8 周鑫;;西方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反思与超越[J];唯实;2011年03期

9 马国栋;;发展中的生态现代化理论:阶段、议题与关系网络[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10 马国栋;;批判与回应: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演进[J];生态经济;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维栋;;生态现代化中的技术问题[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赖作莲;;生态现代化的驱动力及其对陕西生态现代化的启示[A];陕西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3年优秀论文集[C];2013年

3 陈英葵;;试论生态现代化与贵州高新技术产业模式创新关系[A];贵州省第五届科技创新论坛文集[C];2009年

4 余朝林;;生态现代化建设是贵阳发展的必由之路[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5 何传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思考[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陈永申;;对生态现代化的认识与思考[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周泽超;;宁夏生态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路径[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吴宏亮;;生态现代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观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社会发展思想探要[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宋林飞;;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实践[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10 陈雯;Dietrich Soyez;左文芳;;“世界工厂”与区域工业生态现代化[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传启;生态现代化[N];学习时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淼;我国生态现代化刚刚起步[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邋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实施生态现代化,建设绿色新家园[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记者 刘宝亮;我国生态现代化居世界末流[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5 记者  李大庆;生态现代化我国刚起步[N];科技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周仲全;生态现代化:既有汽车,又有蓝天[N];辽宁日报;2007年

7 何传启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现代化是中国绿色发展之路[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8 李斌 杨文婷;中国生态现代化刚刚“起步”[N];中国社会报;2007年

9 李斌、杨文婷;118国排第100:咱生态现代化刚起步[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邵兵;中国生态现代化战略目标: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中等水平[N];中华新闻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瑜;“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杨思涛;走向生态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昌寿;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方法及案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4 王燕;我国建筑业生态现代化发展模式与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彦文;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荷兰环境治理[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李慧明;生态现代化与气候谈判[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好香;西方“生态现代化”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2 智利霞;河北省生态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测度及评价[D];河北大学;2008年

3 陈胤;生态现代化理论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D];复旦大学;2010年

4 张晓辉;我国生态现代化路径选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伍s,

本文编号:497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497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7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