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酶的固定化及其催化芳烃降解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19:11

  本文关键词: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酶的固定化及其催化芳烃降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酶法催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具有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酶进行固定化以后,其热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均有所提高,且易于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可重复利用。氨基改性的介孔二氧化硅孔径可调、比表面积大且稳定,在酶固定化领域具有应用潜力。本研究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采用水热法直接合成氨基改性二氧化硅载体。利用上述合成的载体,通过交联结合法对漆酶和纤维素酶进行固定化研究。探讨了先交联后固定(以下简称两步法)和交联固定同步进行(以下简称一步法)的两种固定化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优化了固定化条件。考察了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酶学性质差异。研究了固定化漆酶降解2,4-二氯酚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1)采用水热法直接合成氨基改性介孔二氧化硅载体。由对载体表征可知,介孔二氧化硅表面已经成功接入了氨基基团,其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别为33.14m2/g和4.13nm。(2)固定化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对于漆酶,两种方法的时间和pH大致相同,但两步法的戊二醛浓度和酶浓度远大于一步法。一步法反应体系中漆酶和戊二醛共存,戊二醛对漆酶抑制作用显著,因此两步法固定化漆酶的酶活远大于一步法:一步法固定化漆酶的酶活仅为239.5U/g,两步法的酶活可达2977.5U/g。对于纤维素酶,两种方法的时间、pH和戊二醛浓度大致相同,戊二醛对纤维素酶的抑制作用大于漆酶,纤维素酶的浓度仍然是两步法远大于一步法。同样,两步法固定化纤维素酶的酶活远大于一步法:一步法的酶活仅为384.1μmol?min-1?g-1,两步法的酶活可达2123.7μmol?min-1?g-1。根据两种酶的固定化酶酶活可以得出:两步法固定化酶的效果更好。(3)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实验研究。与游离酶相比,两步法固定化漆酶和固定化纤维素酶的最适温度都有所提高,一步法则没有变化。同时酶固定化后,对高温的适应性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固定化酶的最适pH均向酸性方向偏移,这是因为固定化载体上的氨基在溶液中显弱碱性。固定化酶在重复操作5次后,仍然保持较高的操作稳定性,剩余酶活均为原来的50%左右。游离酶、两步法和一步法固定化酶的米氏常数Km依次增加,说明酶固定化后,对底物的亲和力下降,且两步法固定化酶对底物的催化效果优于一步法。(4)固定化漆酶降解2,4-二氯酚实验研究。溶液的pH向碱性偏移时,有利于2,4-二氯酚降解。固定化漆酶对2,4-二氯酚去除及降解的最适温度为40℃。2,4-二氯酚的去除率、吸附率和降解率都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当浓度较大时,其某些反应产物对漆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从而导致2,4-二氯酚的降解率迅速下降。2,4-二氯酚初始浓度升高时,溶液中过多的分子无法与载体的活性位点结合,从而导致吸附率下降。
【关键词】:氨基改性 介孔二氧化硅 酶固定化 2 4-二氯酚 降解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O64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27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1
  • 1.2 游离酶11-18
  • 1.2.1 漆酶11-15
  • 1.2.2 纤维素酶15-18
  • 1.3 固定化酶18-22
  • 1.3.1 固定化酶方法19-21
  • 1.3.2 固定化酶载体21-22
  • 1.4 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酶的固定化22-26
  • 1.4.1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机理23-24
  • 1.4.2 改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24-25
  • 1.4.3 酶的固定化及污染物降解研究进展25-26
  •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26-27
  • 1.5.1 研究目的26
  • 1.5.2 研究内容26-27
  • 2 氨基改性扩孔二氧化硅载体制备27-32
  • 2.1 实验部分27-28
  • 2.1.1 试剂与材料27
  • 2.1.2 实验仪器27-28
  • 2.1.3 实验步骤28
  • 2.1.4 主要分析方法28
  • 2.2 结果与讨论28-31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28-29
  • 2.2.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29-30
  • 2.2.3 低温氮气吸附脱附30-31
  • 2.3 小结31-32
  • 3 漆酶固定化方法实验研究32-41
  • 3.1 实验部分32-34
  • 3.1.1 试剂与材料32
  • 3.1.2 实验仪器32-33
  • 3.1.3 实验方法33-34
  • 3.2 结果与讨论34-40
  • 3.2.1 交联时间对固定化漆酶的影响34-35
  • 3.2.2 戊二醛浓度对固定化漆酶的影响35-36
  • 3.2.3 固定时间对固定化漆酶的影响36-38
  • 3.2.4 pH对固定化漆酶的影响38
  • 3.2.5 酶浓度对固定化漆酶的影响38-39
  • 3.2.6 固定化方法对比分析39-40
  • 3.3 小结40-41
  • 4 纤维素酶固定化方法实验研究41-49
  • 4.1 实验部分41-44
  • 4.1.1 试剂与材料41
  • 4.1.2 实验仪器41
  • 4.1.3 实验方法41-44
  • 4.2 结果与分析44-48
  • 4.2.1 交联时间对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影响44
  • 4.2.2 戊二醛浓度对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影响44-45
  • 4.2.3 固定时间对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影响45-46
  • 4.2.4 pH对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影响46-47
  • 4.2.5 初始酶浓度对固定化纤维素酶的影响47-48
  • 4.2.6 固定化方法对比分析48
  • 4.3 小结48-49
  • 5 固定化酶酶学性质研究49-60
  • 5.1 试剂与仪器49
  • 5.2 实验方法49-52
  • 5.2.1 固定化漆酶49-50
  • 5.2.2 固定化纤维素酶50-52
  • 5.3 结果与讨论52-59
  • 5.3.1 固定化漆酶的酶学性质研究52-55
  • 5.3.2 固定化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55-59
  • 5.4 小结59-60
  • 6 固定化漆酶降解 2,4-二氯酚研究60-66
  • 6.1 实验部分60-63
  • 6.1.1 试剂与仪器60
  • 6.1.2 实验方法60-63
  • 6.2 结果与讨论63-65
  • 6.2.1 初始浓度对固定化漆酶降解 2,4-DCP的影响63
  • 6.2.2 反应pH对固定化漆酶降解 2,4-DCP的影响63-64
  • 6.2.3 温度对固定化漆酶降解 2,4-DCP的影响64-65
  • 6.3 小结65-66
  • 7 结论与展望66-68
  • 7.1 结论66-67
  • 7.2 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5
  • 致谢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雪蕾,唐芳琼;不同形貌介孔二氧化硅的可控制备与表征[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5期

2 庞雪蕾,任俊,唐芳琼;温度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和介相结构有序性的影响[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陈文静;李文;汤建新;;杂化介孔二氧化硅溶胶的制备及表征[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李娟;秦兴章;;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36期

5 侯清麟;李露;;氨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一步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6 韩书华,侯万国,许军,李正民;助表面活性剂对介孔二氧化硅孔径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张书政,龚克成;杂化介孔二氧化硅合成中甲醇产物对结构规整度的影响(英文)[J];合成橡胶工业;2005年04期

8 党文修;韩书华;亓贯林;李晶;王仁亮;;棒状有序纳米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6年06期

9 党文修;李晶;亓贯林;韩书华;侯万国;;利用助溶剂甲酰胺合成棒状介孔二氧化硅[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杨涛;周从山;晁自胜;;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晓东;黄昊文;曾云龙;易平贵;;纳米银封堵介孔二氧化硅孔道过氧化氢调控分子输送释放[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蔡敏敏;周济;;单分散乳液模板制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张庆红;吕飞;王野;万惠霖;;一种制备具有螺旋孔道的棒状介孔二氧化硅的方法[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应海平;黄政;刘向农;陈娅如;杨宇翔;;不同链长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对合成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孙成高;陶莉;刘奇;梁海军;黄彩娟;晁自胜;;酸性条件下介孔二氧化硅材料微观形貌的变温调控[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6 于秀玲;邵高耸;袁忠勇;;铁掺杂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玄明君;贺强;;自驱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马达[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8 杨永刚;李宝宗;陈媛丽;毕丽峰;;单手螺旋介孔二氧化硅和有机无机杂化二氧化硅的制备[A];“2008年分子手性起源与识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谭磊;刘传军;卓仁禧;;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具有尺寸选择性控制释放体系的制备[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10 党文修;韩书华;许军;闫欣;侯万国;;有序介孔二氧化硅中空管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定庚;基于可逆、可再生介孔二氧化硅的刺激响应控制释放和分析检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汤小胜;水体中几种污染物的吸附及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张嘉坤;三种农药缓释系统的构建及综合效果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许东坡;新型介孔、大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滕兆刚;介孔SiO_2及介孔磁性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肖强;介孔二氧化硅的温和条件合成[D];南开大学;2007年

7 费海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新兴纳米医药平台[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杨红;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功能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金桂;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及其机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大洲;两种形态介孔二氧化硅的功能化及不同形貌碳酸钙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仲冬;双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杨阳;壳聚糖—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王国强;介孔二氧化硅核—脂质壳组装体纳米粒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初步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4 刘方方;ARGET ATRP法接枝聚合物改性囊泡状介孔二氧化硅及其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5 魏小东;由膨润土制备氧化铝功能材料和介孔二氧化硅工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梁漫;石墨烯/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杨应娟;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改性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8 宋丽娟;介孔二氧化硅KIT-6的有机改性及其对U(Ⅵ)吸附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汪文媚;多功能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在药物传输中的应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10 梁樱;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制备药物可控的PET织物[D];东华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酶的固定化及其催化芳烃降解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3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503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e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