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某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工程—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3 17:27

  本文关键词:某矿区农田重金属污染工程—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金属 土壤修复 农田 联合修复 植物


【摘要】:随着工业进程不断深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危害日益加剧,关于土壤重金属修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陕西省潼关县金矿区周边某农田为试验区,以土壤中Hg、Cd、Pb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修复措施处理前后土壤中Hg、Cd、Pb含量、不同肥力指标,以及小麦/黑麦草不同生长期的生物学指标、地上/地下部分Hg、Cd、Pb含量,探讨了深耕翻土+植物(农作物)这一边生产边修复新型技术模式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及原理;分析比较了工程-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筛选出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最佳复合修复模式,为矿区农田土壤的复垦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工程处理可显著降低土壤中Hg、Cd、Pb含量,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经40cm上下翻深处理,土壤中Hg、Cd、Pb的降幅分别为17%、0.27%和0.29%,而80cm上下翻深处理的效果最好,土壤中Hg、Cd、Pb降幅最大,分别为26.7%、35.2%和37.1%。2.小麦/黑麦草对于土壤中Hg、Cd、Pb的富集系数都小于1,不具备富集植物的特性,但小麦/黑麦草对于Cd的地下部分富集系数分别为1.06和0.74,地上部分富集系数分别达到0.39和0.43,同时生物量较高,可考虑作为Cd的修复植物。3.工程措施-植物联合修复技术对土壤中Hg、Cd、Pb的修复效果显著。80cm上下翻深+小麦处理的效果最好,经处理:土壤中Hg、Cd和Pb含量降幅分别达61.4%、61.1%和66.7%,且Cd、Pb含量已处于清洁水平,效果明显。4.80cm上下翻深+小麦处理组的籽粒亩产量均显著大于其他组小麦和黑麦草亩产量,其亩产量达到518.4kg,与种植品种(温麦19号)理论实际亩产量514.2~600.9Kg是一致的。5.相较于对照区,80cm上下翻深+小麦处理中,籽粒中Cd含量已由警戒水平降至清洁水平,且降幅达56.3%。鉴于小麦作为北方农业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80cm上下翻深+小麦处理是具有应用前景的联合处理技术。
【关键词】:重金属 土壤修复 农田 联合修复 植物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3;X1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1-16
  • 1.3.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研究进展11-12
  • 1.3.2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12-15
  • 1.3.3 文献述评15-16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16-17
  • 1.4.1 研究内容16-17
  • 1.4.2 研究方法17
  • 1.5 本研究创新点17
  • 1.6 技术路线17-19
  • 第二章 重金属污染土壤特点及修复技术原理19-25
  • 2.1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19-20
  • 2.1.1 工矿业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19
  • 2.1.2 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19-20
  • 2.1.3 交通运输业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20
  • 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20-21
  • 2.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21-22
  • 2.4 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原理22-25
  • 2.4.1 工程修复技术22
  • 2.4.2 物理技术22-23
  • 2.4.3 化学技术23
  • 2.4.4 生物技术23-25
  • 第三章 不同工程处理措施对Hg、Cd、Pb污染农田的修复25-38
  • 3.1 引言25-26
  • 3.2 研究区概况26-27
  • 3.2.1 自然地理26
  • 3.2.2 人文经济26-27
  • 3.2.3 环境问题27
  • 3.3 材料与方法27-32
  • 3.3.1 大田试验方案设计27-28
  • 3.3.2 供试区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28-29
  • 3.3.3 土壤样品的理化性质分析29-30
  • 3.3.4 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30-31
  • 3.3.5 数据统计处理31-32
  • 3.4 结果与分析32-36
  • 3.4.1 试验农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32-33
  • 3.4.2 修复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33-36
  • 3.5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小麦/黑麦草对土壤中Hg、Cd、Pb的富集特性研究38-49
  • 4.1 引言38
  • 4.2 材料与方法38-42
  • 4.2.1 受试植物38-39
  • 4.2.2 大田实验方案设计39-40
  • 4.2.3 供试区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40
  • 4.2.4 供试区植物样品的采集指标、方法与制备40-41
  • 4.2.5 土壤及植物样品理化性质分析41
  • 4.2.6 评价标准41-42
  • 4.2.7 数据统计处理42
  • 4.3 结果与分析42-47
  • 4.3.1 小麦/黑麦草分别在分蘖-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株高42-43
  • 4.3.2 小麦和黑麦草地上/地下部分Hg、Cd、Pb分布特征43-45
  • 4.3.3 小麦/黑麦草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45-47
  • 4.4 本章小结47-49
  • 第五章 深耕翻土+植物联合修复技术修复效果49-53
  • 5.1 引言49
  • 5.2 结果与分析49-51
  • 5.2.1 联合修复对土壤中Hg、Cd、Pb含量的影响49-50
  • 5.2.2 各处理小麦/黑麦草亩产量50-51
  • 5.2.3 各处理小麦/黑麦草籽粒的安全性评估51
  • 5.3 本章小结51-53
  • 结论与展望53-55
  • 参考文献55-63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与成果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冈;徐友宁;陈华清;张江华;刘瑞平;;某金矿区浅层地下水重金属及氰化物污染评价[J];地质通报;2015年11期

2 宋想斌;方向京;李贵祥;马晶晶;;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24期

3 串丽敏;赵同科;郑怀国;赵静娟;张晓静;谭翠萍;李光达;;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S2期

4 杨素勤;程海宽;张彪;景鑫鑫;孙晓雪;赵鹏;;不同品种小麦Pb积累差异性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年05期

5 王爽;李荣华;张增强;冯静;沈锋;;陕西潼关农田土壤及农作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风险[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9期

6 李玉双;胡晓钧;侯永侠;宋雪英;孙礼奇;;利用白菜修复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孙韵;谢娟;杨育娟;田恬;易秀;孙亚乔;张江华;徐友宁;;某尾矿堆积区土壤重金属分析与评价[J];黄金;2014年01期

8 徐友宁;张江华;柯海玲;刘瑞萍;陈华清;;某金矿区农田土壤镉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中国地质;2013年02期

9 黄益宗;郝晓伟;雷鸣;铁柏清;;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10 黄占斌;焦海华;;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技术[J];自然杂志;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537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537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