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工艺处理污泥碳化废水及神经网络预测水质的中试研究
本文关键词:MBR工艺处理污泥碳化废水及神经网络预测水质的中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污泥碳化 裂解脱水液 BP神经网络 COD MBR
【摘要】:随着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污泥碳化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泥调理工艺,在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试点。污泥碳化过程中的离心机会产生大量的裂解脱水液,该裂解脱水液是一种新型工业废水,对于该工业废水的处理处置还没有相关经验。为了给山西某厂即将上线的MBR处理污泥裂解脱水液工艺提供中试试验数据和运行参考,设计一系列试验,对MBR工艺处理裂解脱水液的工艺流程、工程参数、处理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出水水质预测模型进行全面研究,旨在为该厂即将开始的MBR工程建设进行提供全面参考。此次中试试验的出水有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两种方案,其中直接排放标准参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以下简称“直排标准”),间接排放标准参考《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以下简称“间排标准”)。在絮凝沉淀-MBR-NaClO组合工艺处理裂解脱水液的研究中发现:裂解液污染物超标严重且水质变化大,裂解脱水液污染物浓度超标严重、水质变化大、可生化性强。经过絮凝沉淀试验,综合经济因素选用PFS作为絮凝剂。在流量为160L/d的小流量连续进水试验中,COD去除率在86.08-88.30%之间,出水COD浓度和COD去除率比较稳定,但出水未达到直排标准和间排标准,不能直接或间接排放。进行了流量为290L/d的大流量连续进水试验,cod去除率为39.19-51.30%,出水未达直排标准和间排标准,不能直接或间接排放,但出水水质及污染物去除率比较稳定。naclo对小流量连续进水过程的出水cod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在投加量为25ml处达到最大,降解量为220mg/l,cod去除率为28.35%,处理后出水未达到直排标准和间排标准。在三级水稀释-mbr-naclo组合工艺处理裂解脱水液的研究中发现:连续进水试验中当稀释倍数为k1和k3时,出水cod浓度可以达到直排标准中的三级标准,当进水稀释倍数为k1-k11时,出水cod浓度可以达到间排标准中的a级标准。当稀释倍数为k5、k6、k7和k10时,出水氨氮浓度满足直排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当稀释倍数为k5、k6、k7、k8、k10和k11时,出水氨氮浓度达到间排标准中的a级标准。系统去除cod反应动力学拟合结果为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naclo的漂白动力学满足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naclo去除系统出水色度和cod的过程关于三次方程显著相关。连续进水实验中,当mlss维持在2700-4200mg/l时,cod去除率普遍较高,维持在70%左右。在出水cod达到间排标准中a级标准的前提下,系统能抗击的最大容积负荷为0.46kgcod/m3曝气池?d,能抗击的最大cod污泥负荷为0.17kgcod/kgmlss?d.此外,naclo可以将cod、氨氮、色度未达标的出水处理至达标排放。对系统进出水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脱水液含有硫醇类物质、异硫氰酸物质、醚类物质、糖苷类物质和酮肟类物质,其中异硫氰基甲酯和叔丁基甲基醚为危险性化合物,经过三级水稀释和mbr联合处理,出水安全,不含危险性化合物。在agnes-bp神经网络预测系统出水的研究中发现:以溶解氧、mlss、进水COD浓度和COD容积负荷为参数的AGNES-BP神经网络可以对本研究的出水水质做出较好预测,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可以作为调控参数和运行仿真的辅助预测方法。在对试验中出现的浮游生物进行观察分析中发现:水温适宜、气温适中是水蚤出现的可能前提条件,污泥负荷过低是水蚤出现的可能原因;水蚤和红线虫在形态方面有较大差异,在食物、需氧和水温方面有所交集,同时也有区别,从灭虫方法来说,一般的净水用漂白粉就可以使两种生物死亡。
【关键词】:污泥碳化 裂解脱水液 BP神经网络 COD MBR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符号说明13-14
- 第一章 绪论14-30
- 1.1 污泥碳化工艺概述14-23
- 1.1.1 污泥处理处置方法概述15
- 1.1.2 污泥填埋概述15-16
- 1.1.3 污泥厌氧消化概述16-17
- 1.1.4 污泥调理工艺17-19
- 1.1.5 污泥碳化工艺简介19-21
- 1.1.6 污泥碳化技术的发展历程21-23
- 1.2 MBR工艺概述23-27
- 1.2.1 MBR工艺简介23-24
- 1.2.2 MBR工艺的技术原理24-25
- 1.2.3 MBR工艺处理高COD废水的研究进展25-27
- 1.3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27-30
- 第二章 课题设计30-42
- 2.1 课题背景30-31
- 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31-33
- 2.2.1 课题研究目的和相关排放标准31-32
- 2.2.2 课题研究内容32-33
- 2.2.3 课题研究意义33
- 2.3 试验设备33-36
- 2.3.1 试验用膜33-35
- 2.3.2 其他设备35-36
- 2.4 分析项目、方法和仪器36-37
- 2.5 试验用水37-39
- 2.6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9-42
- 第三章 絮凝沉淀-MBR-NaClO组合工艺处理裂解脱水液的研究42-58
- 3.1 试验概述42-44
- 3.2 进水水质分析44-47
- 3.3 污泥驯化与培养47-48
- 3.4 PAC和PFS的絮凝效果研究48-51
- 3.4.1 PAC对脱水液的絮凝效果研究49-50
- 3.4.2 PFS对脱水液的絮凝效果研究50-51
- 3.5 小流量连续进水试验效果研究51-52
- 3.6 大流量连续进水试验效果研究52-53
- 3.7 NaClO处理出水效果研究53-54
- 3.8 实验中水蚤的观察与分析54-56
- 3.8.1 水蚤的观察与确认54-55
- 3.8.2 水蚤的出现原因分析55-56
- 3.9 本章小结56-58
- 第四章 三级水稀释-MBR-NaClO组合工艺处理裂解脱水液的研究58-80
- 4.1 试验概述58-60
- 4.2 连续进水试验运行效果分析60-65
- 4.2.1 不同稀释倍数对出水水质以及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60-62
- 4.2.2 系统运行参数对COD去除率的影响62-64
- 4.2.3 出水其他指标64-65
- 4.3 系统去除COD反应动力学分析65-68
- 4.3.1 反应动力学初步分析65-67
- 4.3.2 Monod模型的简化67-68
- 4.4 次氯酸钠处理出水的效果研究68-71
- 4.4.1 COD浓度为 191.23mg/L的出水加NaClO效果研究68
- 4.4.2 COD浓度为 540.10mg/L的出水加NaClO效果研究68-69
- 4.4.3 NaClO对色度的去除效果研究69-71
- 4.5 NaClO漂白反应动力学研究71-72
- 4.5.1 反应动力学分析71
- 4.5.2 NaClO漂白机理探究71-72
- 4.6 NaClO处理出水的COD-色度回归分析研究72-74
- 4.7 MBR系统进出水有机物GC-MS定性定量分析74-77
- 4.8 本章小结77-80
- 第五章 AGNES-BP神经网络预测系统出水的研究80-88
- 5.1 算法概述80-81
- 5.2 AGNES-BP神经网络的建立81-84
- 5.3 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84-87
- 5.3.1 GM(1,1)灰色系统预测效果对比研究84-86
- 5.3.2 缺少污泥参数的AGNES-BP神经网络预测对比研究86-87
- 5.4 本章小结87-88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88-92
- 参考文献92-98
- 致谢98-9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琦;上海市将建7座污泥处理厂[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8期
2 刘超;污泥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讨[J];山西建筑;2003年15期
3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移动式污泥处理装置[J];环境卫生工程;2003年04期
4 王永昌;探索治理制革污泥的新对策[J];西部皮革;2004年12期
5 孙玉焕,骆永明;污泥中病原物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及其削减途径[J];土壤;2005年05期
6 俞崇武;;资金,污泥治理不可承受之重[J];华东科技;2008年02期
7 杨琦;;亚洲最大污泥处理设施全面开建[J];给水排水;2009年04期
8 王发珍;李天增;;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J];建设科技;2009年07期
9 ;中日研讨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J];建设科技;2011年05期
10 袁业飞;;“排污不治污”乱象何时终结?——聚焦中国污泥处理困境[J];中华建设;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洪江;;污泥低温碳化技术分析和应用实例[A];2012(第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静;梁轲;;炭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洪;徐庆元;王华峰;宋宝增;;污泥处理与处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A];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与固废污染控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健;;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俞锐;左明;王菲菲;;污泥直接制砖的可行性再分析[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6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7 董庆海;罗继亨;;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8 王峰;乔庭明;南文哲;任洪华;高坤;;济钢球团配加利用炼钢污泥[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陈玲;董庆海;;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10 贺建峰;;炼钢炼铁污泥的处理和应用[A];全国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佛山日报记者 孔德钦;高明现两万吨疑似印染污泥[N];佛山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雪梅;城市污泥处理“后遗症”[N];民营经济报;2012年
3 记者 唐爱平;污泥处理成环保热点[N];湖南日报;2012年
4 见习记者 程凤 通讯员 鄢祖海;武汉将建3座污泥处理厂[N];湖北日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徐晶锦 记者 晏利扬;绍兴打响反偷倒污泥之战[N];中国环境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姚伊乐;工业污泥还有价值可挖[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吴殿峰;黑龙江最大污泥处理厂投用[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张岳南;妥善处置工业污泥已刻不容缓[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记者 杨永芹;破解污泥处理题[N];重庆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凯 巩劲标;盛泽:污泥变资源 环境受益 经济得利[N];中国水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欣强;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施万胜;污泥水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吴青;生物可降解螯合剂IDS与GLDA去除工业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庆;压实污泥作为尾矿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杨珊珊;A~2MO-M工艺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效能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宋高举;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7 刘贤淼;造纸脱墨污泥制造纤维板及除臭初步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刘福东;填埋场固化污泥屏障材料的阻滞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9 肖汉敏;污泥热干燥与焚烧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炎辉;赤红壤坡地上污泥污染物随地表径流流失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拜得珍;红壤中污泥N、P、K释放及淋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王存坡;不锈钢冷轧副产污泥的优化利用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齐亮;两性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其对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伍琳瑛;脉冲超声耦合水力空化浸取分离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松辉;污泥粘壁与三段法干燥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宣梦茹;污泥中具有生物有效性重金属的化学法去除及效果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胡艳平;铜冶炼废水污泥电动修复装置与技术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8 王雨;预干燥污泥与煤矸石混燃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9 魏长河;化工废水处理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累积与分布特征[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10 李欢;大尺度污泥堆肥发酵槽吹吸式排风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6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576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