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合成条件及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0:15

  本文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合成条件及应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生物絮凝剂 胞外多糖 中度嗜盐菌 絮凝率 Ectoine


【摘要】:微生物絮凝剂是由微生物合成的有絮凝活性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具有高效、无毒、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的环保型水处理试剂。在给水处理、污废水处理、食品发酵后处理加工等具有了极大的应用价值。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多糖、DNA等大分子物质。高渗透压、高浓度重金属、极端pH、高温或低温等环境因素,会通过改变微生物絮凝剂空间构象而影响其絮凝活性。为提高微生物絮凝剂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的絮凝率,研究报道使用增加投放量、添加金属离子的方法提高絮凝活性。另外采用多菌株混合发酵的方法制备复合微生物絮凝剂。保护微生物絮凝剂在极端环境中空间构象稳定、维持其絮凝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从盐池底泥中筛选得到微生物絮凝剂合成菌株W03,在高岭土悬浮液中的具有较高絮凝活性,核磁共振鉴定分析W03为ectoine分泌型菌株。经16S rDNA鉴定和Blast比对,确定W03为中度嗜盐菌,命名为Halomonas sp. W03。核磁共振分析鉴定Halomonassp.W03絮凝活性成分为多糖,综合絮凝活性实验结果,确定该絮凝剂为胞外多糖类微生物絮凝剂。实验对影响菌株合成胞外多糖类絮凝剂进行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表明,60 g/L葡萄糖为碳源、10g/L(NH4)2SO4为氮源,适宜的NaCl浓度为60 g/L,最佳多糖发酵培养基初始pH为7.0。在优化的条件下,Halomonas sp. W03多糖合成量为17.65g/L。实验探究了该絮凝剂以及絮凝剂与ectoine协同絮凝的最佳絮凝体系。研究絮凝体系中各因素对絮凝活性的影响。在高岭土悬浮液中,絮凝剂絮凝体系中最适多糖添加量为4%、最适絮凝温度为30℃、pH值为8、NaCl为90g/L、7min絮凝率达到最高值75.9%;在ectoine对絮凝剂的协同作用中,ectoine添加量为2 mM,多糖添加量为4%、30℃、pH值为8、NaCl为105 g/L絮凝率达到98.55%。利用Halomonas sp. W03处理垃圾渗滤液和烟气脱硫废液,效果较好。
【关键词】:微生物絮凝剂 胞外多糖 中度嗜盐菌 絮凝率 Ectoine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X70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第1章 绪论12-33
  • 1.1 絮凝剂概述12
  • 1.2 微生物絮凝剂12-22
  • 1.2.1 微生物絮凝剂12-14
  • 1.2.2 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14-15
  • 1.2.3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类15-16
  • 1.2.4 产生絮凝剂的微生物16-17
  • 1.2.5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17-20
  • 1.2.6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20-22
  • 1.3 影响微生物絮凝剂合成的主要因素22-26
  • 1.3.1 培养基成分的影响22-24
  • 1.3.2 培养条件的影响24-26
  • 1.4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活性的影响因素26-29
  • 1.4.1 pH值26
  • 1.4.2 温度26-27
  • 1.4.3 金属离子27-28
  • 1.4.4 絮凝剂添加量28-29
  • 1.5 极端环境对微生物絮凝剂活性的影响29
  • 1.6 中度嗜盐菌及其絮凝剂29-32
  • 1.6.1 中度嗜盐菌29-30
  • 1.6.2 中度嗜盐菌抵抗极端环境的机理30-31
  • 1.6.3 中度嗜盐菌合成絮凝剂及其应用现状31-32
  • 1.7 本文立题背景及意义32-33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33-42
  • 2.1 实验材料33-35
  • 2.1.1 菌株33
  • 2.1.2 培养基33
  • 2.1.3 试剂33-34
  • 2.1.4 主要药品34-35
  • 2.2 仪器和设备35
  • 2.3 实验方法35-42
  • 2.3.1 菌株分离筛选35-36
  • 2.3.2 菌株培养方法36
  • 2.3.3 多糖纯化方法36
  • 2.3.4 多糖测定方法36
  • 2.3.5 16S rDNA鉴定36-37
  • 2.3.6 Ectoine合成量测定37-38
  • 2.3.7 ~1H-NMR分析方法38
  • 2.3.8 絮凝活性测定38-39
  • 2.3.9 絮凝率测定39
  • 2.3.10 固形物含量的测定39-40
  • 2.3.11 色度的测定40
  • 2.3.12 浊度的测定40-42
  • 第3章 产絮凝剂的中度嗜盐菌的筛选鉴定42-50
  • 3.1 实验材料方法42
  • 3.2 中度嗜盐菌的筛选42-44
  • 3.3 菌株絮凝活性测定44-45
  • 3.4 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45-46
  • 3.5 Ectoine的合成及其核磁共振鉴定46-47
  • 3.6 Halomonas sp.W03胞外多糖的核磁共振鉴定47-49
  • 3.7 本章小结49-50
  • 第4章 Halomonas sp.W03产胞外多糖条件的优化50-55
  • 4.1 实验材料方法50
  • 4.2 葡萄糖浓度对Halomonas sp.W03胞外多糖合成量的影响50-51
  • 4.3 (NH_4)_2SO_4的浓度对Halomonas sp.W03胞外多糖合成量的影响51-52
  • 4.4 初始pH对Halomonas sp.W03胞外多糖合成量的影响52-53
  • 4.5 NaCl浓度对Halomonas sp.W03胞外多糖合成量的影响53-54
  • 4.6 本章小结54-55
  • 第5章 Halomonas sp.W03产胞外多糖的絮凝特性研究55-61
  • 5.1 实验材料方法55
  • 5.2 纯化多糖投加量对絮凝活性的影响55-56
  • 5.3 温度对絮凝活性的影响56-57
  • 5.4 絮凝体系pH对絮凝活性的影响57-58
  • 5.5 NaCl浓度对絮凝活性的影响58-59
  • 5.6 沉降时间对絮凝活性的影响59-60
  • 5.7 本章小结60-61
  • 第6章 Ectoine对多糖的协同絮凝性研究61-67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61
  • 6.2 Ectoine的添加量对絮凝活性的影响61-62
  • 6.3 温度对ectoine协同絮凝性的影响62-63
  • 6.4 pH对ectoine的协同絮凝性的影响63-64
  • 6.5 NaCl浓度对ectoine的协同絮凝性的影响64-65
  • 6.6 本章小结65-67
  • 第7章 Halomonas sp.W03发酵液对废水的净化处理67-71
  •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67
  • 7.2 胞外多糖和ectoine共合成发酵液处理垃圾渗滤液67-69
  • 7.2.1 发酵液处理垃圾渗滤液添加量的优化67-68
  • 7.2.2 发酵液处理垃圾渗滤液时间的优化68-69
  • 7.2.3 发酵液处理垃圾渗滤液固形物含量、浊度、色度69
  • 7.3 胞外多糖和ectoine共合成发酵液对烟气脱硫废液的处理69-70
  • 7.4 本章小结70-71
  • 结论71-72
  • 参考文献72-80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80-81
  • 致谢81-82
  • 作者简介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卉,朱迟,梁慧芳,杨劭;微生物絮凝剂概况及发展前景[J];生命科学研究;2005年S1期

2 石春芳;;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应用前景[J];科技资讯;2006年33期

3 李和平,郑泽根,朱柱,郑怀礼;微生物絮凝剂[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2期

4 成文,黄晓武,胡勇有,周康群,刘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董双石,王爱杰,任南琪,马放,由阳;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废水的研究和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2004年01期

6 陈烨,连宾;微生物絮凝剂研究和应用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年01期

7 张素娟,蔡玉梅;微生物絮凝剂研究概况及应用前景[J];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陶然,杨朝晖,曾光明,邓恩建;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微生物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4期

9 吴俊森;;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白京生;王兰;;利用固定化菌半连续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曙光;高宝玉;岳钦艳;李剑;冯贵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邓述波;胡筱敏;罗茜;邵佳麟;;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A];中国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四期)[C];1998年

3 黄丽芳;徐竟成;;环境友好型微生物絮凝剂研究与应用进展[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邓长江;相茂功;朱希强;郭学平;凌沛学;;微生物絮凝剂普鲁兰的应用进展[A];2008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磊;戚霁;孙光逊;刘荣琴;;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本兰;;新一代高效无毒水处理剂-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应用前景[A];水处理药剂研究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7 白京生;王兰;;微生物絮凝剂连续化生产及其稳定性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宫小燕;栾兆坤;;微生物絮凝剂絮凝机理研究[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高杰;包华影;苏永杰;;微生物絮凝剂/γ辐射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初探[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向蓉;张艳君;戴晓晴;王春晖;;剩余污泥中微生物絮凝剂的复合提取方法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仲科;海水微生物絮凝剂研制取得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邢洁;蛋白型微生物絮凝剂对卡马西平的去除效能和机制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湛雪辉;微生物絮凝剂MBFXH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婷婷;无机组合—微生物絮凝剂联用对矿坑涌水中低浓度铅的去除[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薇;一株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处理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琳;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在Pb~(2+)废水中的应用[D];辽宁大学;2015年

4 梁语燕;胶质芽孢杆菌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对含重金属污水的处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李丹妮;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合成条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王坤;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性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7 张龙颜;一种新型微生物絮凝剂处理高硬度高矿化度地下水的应用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8 冯敬利;改性海泡石纤维/微生物混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9 李雅梅;高效微生物絮凝剂菌种的筛选和发酵条件优化及其应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10 吴美娟;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合成条件及应用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835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5835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0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